【官方】妇幼保健学(高职助产)/郑慧-图书推荐
商品参数
内容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占我国人口2/3的妇女和儿童的安全和健康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依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要求,结合我国妇幼保健工作的需要,将《妇女保健学》和《儿童保健学》进行了有机地整合,特编写了绪论、儿童生长发育、儿童期保健、青春期保健、婚前期保健、孕前期保健、妊娠期保健、分娩期保健、产褥期保健、哺乳期保健、生育调节期保健、围绝经期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孕产妇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等。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妇幼保健学的范围和重要性 (1) 第二节 妇幼保健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网络管理 (3) 第三节 妇幼保健工作的特点和服务模式 (5) 第四节 我国妇幼保健的发展和展望 (6) 第二章 儿童生长发育 (9) **节 儿童年龄分期及其特点 (9) 第二节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及其评价 (10) 第三节 儿童神经心理行为发育及其评定 (20) 第四节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1) 实训一 儿童体格测量和心理行为发育筛查 (33) 第三章 儿童期保健 (37) **节 喂养和护理 (37) 第二节 预防接种 (44) 第三节 早期教育和体格锻炼 (48) 第四节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 (52) 第五节 健康检查与生长监测 (54) 第六节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57) 第七节 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 (58) 第八节 各年龄期儿童保健重点 (68) 第九节 儿童保健工作内容 (70) 实训二 预防接种 (77) 实训三 婴儿抚触 (79) 第四章 青春期保健 (83) **节 青春期少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 (83) 第二节 青春期保健的内容 (84) 第五章 婚前期保健 (88) **节 概述 (88) 第二节 婚前医学检查 (89) 第三节 婚前卫生指导与咨询 (92) 第六章 孕前期保健 (95) **节 孕前期妇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 (95) 第二节 孕前期保健的重要意义和内容 (95) 第七章 妊娠期保健 (100) **节 妊娠期妇女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特点 (100) 第二节 妊娠期保健 (103) 第三节 妊娠期常见疾病的预防 (111) 第四节 高危妊娠的管理 (112) 实训四 妊娠期保健指导 (113) 第八章 分娩期保健 (118) **节 **产程保健 (118) 第二节 第二产程保健 (123) 第三节 第三产程保健 (127) 第四节 爱母分娩行动与导乐陪伴分娩 (131) 第九章 产褥期保健 (138) **节 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特点 (138) 第二节 产褥期保健的内容和措施 (139) 实训五 产褥期保健操 (143) 第十章 哺乳期保健 (146) **节 哺乳期妇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 (146) 第二节 哺乳期保健内容 (147) 第十一章 生育调节期保健 (153) **节 生育调节期妇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 (153) 第二节 生育调节期保健 (153) 第三节 生育调节期常见疾病的防治 (156) 第十二章 围绝经期保健 (161) **节 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 (161) 第二节 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疾病的防治 (163) 第十三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67) **节 概述 (167) 第二节 妇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方法和技巧 (169) 第三节 妇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培训 (170) 第四节 妇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172) 第五节 妇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内容 (176) 第六节 妇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方法 (177) 第十四章 妇幼保健信息管理 (180) **节 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的范围?任务和内容 (180) 第二节 妇幼保健信息管理资料的来源和收集方法 (182) 第三节 妇幼保健信息管理资料统计和指标体系的作用 (184) 第四节 妇幼保健信息监测和常规报表的内容 (193) 第五节 妇幼保健信息资料管理制度?职责和质量控制 (196) 第十五章 孕产妇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 (201) **节 孕产妇死亡监测 (201) 第二节 出生缺陷监测 (203) 主要参考文献 (207) 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208) 妇幼保健学教学大纲 (209) 索引 (212)
媒体评论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在线试读
**章绪论 在我国妇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3,其身心健康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前途。早在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规定要“注意保护母亲、儿童的健康”。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儿童优先、母亲安全”已成为全球新的道德观念和维护人类健康和发展的行动准则。为了改善我国妇幼卫生保健服务质量,提高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因此,妇幼保健学依据国务院颁发的指令,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妇女和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保障妇女和儿童身心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节妇幼保健学的范围和重要性 一、妇幼保健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妇幼保健学的定义和性质 1.妇幼保健学的定义 妇幼保健学是一门应用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方法,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研究妇女和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保健对策,提供保健措施,以保障和促进妇女和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医学科学。 2.妇幼保健学的性质 妇幼保健学兼具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特色,以保护和促进妇女和儿童身心健康为目标。其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两大领域;并且将妇女保健学和儿童保健学融于一体,不仅关注女性的身心健康,同时关心男童的身心健康。 (二)妇幼保健学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3 年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卫计委)在2006 年12 月颁布的《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中已明确指出,妇幼保健机构需要提供包括妇女和儿童常见疾病诊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助产技术服务、产前筛查、新生儿筛查等医疗保健服务。根据需要和条件,开展产前诊断、产科并发症处理、新生儿危重症抢救和治疗;同时,还要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1.完成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 2.掌握本辖区妇女和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辖区妇幼卫生工作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定。 3.负责本辖区孕产妇死亡、婴儿及5 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监测、妇幼卫生服务及技术管理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质量监控和汇总上报。 4.开展儿童保健服务 包括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保健,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重点加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指导、营养与喂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心理行为咨询、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儿童保健服务。 5.开展妇女保健服务 包括青春期保健、婚前和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围绝经期保健,重点加强心理卫生咨询、营养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防治。 6.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组织实施本辖区母婴保健技术培训,对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开展业务指导,并提供技术支持。 7.开展妇幼卫生、生殖健康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并组织推广适宜技术。 8.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本辖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妇幼卫生服务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 二、妇幼保健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妇幼保健工作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女和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妇幼健康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等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对于影响妇幼健康因素的干预不仅限于生物医学领域,还应调动国家、政府、各部门、社区和个人共同努力,探索综合性社会卫生保健措施和干预办法,以促进妇幼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1.将妇幼保健纳入社会大系统中 由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等因素对妇幼健康影响巨大;因此解决妇幼健康问题不能仅依靠卫生部门,必须将妇幼保健纳入社会大系统中,成为政府工作内容之一。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和资金分配上,均应考虑妇幼健康因素,尤其是处于不利条件的妇女和儿童(如贫穷和农村偏远地区的妇女和儿童),使妇幼健康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2.改变医疗卫生服务取向 妇幼健康不仅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更好地保护妇幼健康,医疗卫生保健系统必须改变其服务取向,将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1)改变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取向,要坚持以妇幼健康为中心,提供公平服务,采取适宜技术,提供优质服务。 (2)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防病意识,扩大妇幼保健服务领域和方式。 (3)开展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和一切有关部门,运用大众传媒和其他教育手段,对不同人群进行预防危险因素和促进妇幼健康的教育及训练,使人们掌握妇幼保健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群体保健意识和能力,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以达到促进妇幼健康的目的。 (4)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发育筛查和生长监测,儿童合理喂养指导,预防接种,儿童听力、视力和口腔保健;加强对高危儿和特殊儿童的管理,降低儿童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5)开展青春期保健、婚前期保健、孕前期保健、孕产期保健、生育调节期保健和围绝经期保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儿童出生缺陷率。 (6)研究影响妇幼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各种危险因素,研究危害妇幼健康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 (7)研究有利于提高妇幼健康的适宜技术,研究妇幼保健服务模式和评价方法,研究有利于促进妇幼健康的保健对策和健康管理。 3.开展社区妇幼保健服务 改善和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不仅需要政府、各部门及医疗卫生系统的参与和支持,还应动员社区积极参与。目前,社区参与妇幼保健服务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妇幼保健服务的重点是:①以预防为主;②开展以社区及家庭为基础的妇幼健康综合服务;③帮助社区成员根据本社区情况解决妇幼健康问题。 (二)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性 在我国,妇幼保健工作由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来承担,这不仅是因为妇女和儿童具有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而且是因为妇女和儿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前途。 1.妇女健康直接关系到子代的健康 人体生长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同时又影响着下一个阶段。健康的母亲是孕育健康儿童的基础。孕育健康的胎儿需要母亲能排出健康的卵子,需要母亲能为新生命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保护母亲的健康关系到子代的健康和出生人口的素质。 2.儿童健康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发展 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不断努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繁荣,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不健康的儿童很难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3.妇女是家庭健康的监护者 妇女是家庭的核心,除了养育子女外,还要安排全家人的衣食起居,照顾全家人的生活。同时,妇女还是*基层的卫生员、营养员、护理员和保健员。绝大多数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都是由妇女承担,她们的健康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健康、家庭成员的健康和整个社会的卫生健康水平。 第二节 妇幼保健工作的组织机构和网络管理 一、妇幼保健工作的组织机构 (一)世界各国妇幼保健组织机构 历史上世界各国妇幼保健组织机构主要有以下3 种形式。 1.妇幼保健自成系统 妇幼保健在卫生部门内与医疗、防疫一样,成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三个体系中独立的一个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有妇幼保健行政组织和专业机构,实行垂直的业务领导和指导。如前苏联分别设有***妇女和儿童保健研究机构,对全国妇幼保健工作进行指导。 2.妇幼卫生工作与整个公共卫生工作的各项预防保健工作结合 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中,妇女和儿童疾病的防治是分开的,疾病的治疗由医院承担,疾病的预防由联络护士或公共卫生护士将出生的婴儿或出院的患者转给相应的保健机构。 3.以医院为中心扩大预防 医院分工负责一定的地段,由医院医师下地段开展保健工作,如朝鲜。 (二)我国妇幼保健组织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参照学习前苏联的模式,建立独立的妇幼保健机构,涵盖妇幼卫生行政机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和妇幼保健基层组织3 个方面。 1.妇幼卫生行政机构 卫生计生委(简称卫计委,是原卫生部)设妇幼健康服务司(原妇幼卫生司),各省、市、自治区卫计委设妇幼健康服务处,市(州、盟)卫计委设妇幼健康服务科,县卫计委有专职或兼职干部。各级行政机构在业务上受上一级机构领导,在各级卫计委统一领导下,负责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组织领导。 2.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妇幼保健专业机构包括省、地、市、县的各级妇幼保健院(所、站)、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等,这些机构都是防治结合的卫生事业单位,不仅承担专业的、系统的、集预防保健和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综合妇幼保健服务,还要履行辖区内妇幼卫生工作的协调和管理职责。这些机构受上一级妇幼保健专业机构的业务指导,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 3.妇幼保健基层组织 城市的社区卫生中心、农村的乡卫生院、工厂及农场的职工医院、基层卫生机构内的妇幼保健组均属于妇幼保健基层组织。妇幼保健基层组织在区、县妇幼保健机构业务指导下,建立、健全有关登记统计制度,对辖区内的孕产妇和婴幼儿进行管理,开设妇产科、计划生育、儿科、儿童保健门诊,防治妇女和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在有条件的单位,还可开展计划生育手术和住院分娩业务。 二、妇幼保健工作的网络管理 (一)妇幼保健服务网络 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是指各级妇幼保健业务机构,通过协作建立一种业务上有密切联系的组织系统,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有业务指导的责任(如接受转诊、会诊,协助抢救重危病人等),上下级结合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扩大服务面。建立、健全妇幼保健网络是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包括城市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和农村妇幼保健服务网络。 1.城市妇幼保健服务网 由省(市)、区(县)和社区三级组成。城市妇幼保健服务 网络始建于1953 年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中央卫生实验院的工作地段。当时市级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区(县)和地段转来的异常孕产妇,每月召集例会,给基层人员讲课,共同研究技术性问题,提出改进办法,在提高基层业务技术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接受地段转来的异常产妇,经常到地段检查工作,进行巡回门诊和示范操作,直接对地段进行全面的业务指导。地段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本地段的妇幼保健工作。以后,随着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围产保健、孕产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开展,城市妇幼保健服务网络逐步充实、健全,各级的功能也各有侧重。 2.农村妇幼保健服务网络 由县(市)、乡(镇)、村三级组成。县级妇幼保健机构 的任务是负责全县妇幼保健工作,培训基层中、初级妇幼卫生人员。乡级妇幼保健机构是住院分娩和转诊的**级医院,同时还承担着指导乡村医师、接生员提高业务能力的任务。 乡级妇幼保健机构是三级妇幼保健网络中*重要的一环,负有承上启下的使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乡村医师和接生员是群众性妇幼保健工作的主力,直接提供包括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新生儿家庭访视、儿童保健、预防接种等妇幼保健相关服务。 (二)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的管理 为了使妇幼保健服务网络运行顺畅、高效,体现其指令性、协调性和互动性,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1.明确职责 (1)建立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网络,负责妇女和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质量控制。 (2)负责制定妇幼保健各项业务的技术规范和工作方案,负责组织各项妇幼保健业务工作的实施,开展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质量检查与业务指导。 (3)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4)负责妇幼保健适宜的技术研究和推广。 (5)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6)负责制订妇幼保健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培训计划,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 2.建立制度 (1)妇幼保健管理制度:建立包括基本业务指导、妇幼保健信息管理、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定期检查、孕产妇死亡调查、婴儿及5 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和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工作例会等制度。 (2)建立、健全网络各级机构的评估和监督考核制度,定期进行监督评估和信息公开。 3.提供保障措施 (1)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关于设立母婴保健专项资金和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的要求,落实妇幼卫生工作经费,逐年增加对妇幼卫生事业的投入。 (2)按照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0〕17 号)的规定,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人员费、公务费、培训费、健康教育费、业务费由同级财政预算,按标准定额落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第三节 妇幼保健工作的特点和服务模式 一、妇幼保健工作的特点 2001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明确了母婴保健工作的方针是:“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临床与保健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妇幼保健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和服务对象年龄跨度大、变化多 妇幼保健研究和服务对象包括从生命开始(胎儿期)到发育成熟的青少年(18 岁以下儿童均属于儿童保健的服务对象),直至老年妇女,其年龄跨度大,生理、心理、病理表现变化多。因此,需要多学科协作,才能做好妇幼保健工作。 2.研究和服务的范围广 妇幼保健工作即要面向群体,又要面向个体;既要管理健康的妇女和儿童,又要治疗患病的妇女和儿童。同时,妇幼保健工作必须注意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预防与医疗相结合,以有效地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健康。 3.服务措施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不仅要采用防病治病的手段,还要应用对健康有利的促进性干预措施;借助流行病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开展妇幼保健三级预防的服务和研究。 4.妇幼保健工作是一项群众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培养科学的妇幼保健理念和行为需要与社会的旧习惯和行为作斗争。因此,妇幼保健工作不仅是一项单纯的科学技术工作,还包括许多组织工作和社会工作。 二、妇幼保健的服务模式 妇幼保健服务是面向群体、面向基层、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方面,其服务模式的研究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一)基本服务模式 1.目标 以保障妇幼安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 2.内容 包括:①新生儿疾病筛查;②婚前医学检查;③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④助产技术;⑤医学上需要的节育手术;⑥有关生育、节育、不育的其他生殖健康服务。 3.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的主要支持系统包括一体化管理、网络建设、队伍建设和医疗保健技术保障,其他部分包括机构分类管理、经营机制、运作方式、管理形式、发展策略、技术操作规范等。各地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妇幼保健以保健为主,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和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因地制宜地完善组织形式。 4.政策支持 是指实施妇幼保健基本服务模式所需国家或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使妇幼保健基本服务模式能持续发展,并普遍推广应用,产生*佳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妇幼保健基本服务模式的政策支持包括经费支持政策、经营管理政策、人才政策和其他相关配套政策。 (二)优质服务模式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妇幼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妇幼保健模式需要改进优化,建立符合现代医疗模式和家庭医学模式的优质保健服务模式,提供生命全过程的连续、综合、主动、可及的服务。 1.“一对一”的服务模式 通过对妇幼保健客户的细化分型,制订并实施具体的个性化和人性化措施来增强医疗保健服务的内涵,不断拓展医疗保健服务的外延,从而达到提高妇幼保健客户的满意度目的。 2.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的多元化服务模式 通过提供从孕前准备开始直至儿童满6 岁这段时期连续性、系统性、整体性和人性化的妇幼保健服务,为准备孕育新生命的父母们提供科学、新颖、安全、温馨的综合性保健服务。 链 接 全球**“国际自我保健日”在中国启动 经世界自我药疗产业协会倡议,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联合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药学会、北京市健康教育促进会工作委员会于2011 年7 月24 日在北京中国国家会议中心率先启动了全球**“国际自我保健日”。并设立每年的7 月24 日为“国际自我保健日”,其意义在于提醒每个人:每周7 天,每24 小时,时刻都应关爱自己,不忘记自我保健。 第四节 我国妇幼保健的发展和展望 一、我国妇幼保健的发展 (一)学科建设的起点和波折 1.学科建设的起点 19 世纪下叶,以人群为基础的医学观点被逐渐认识,并且促使公共卫生学的发展。到20 世纪初,关注妇女和儿童两个脆弱人群的妇幼卫生工作被纳入公共卫生的内容。杨崇瑞博士1940 年编写的《妇婴卫生纲要》和1945 年编著的《妇婴卫生学》为我国妇幼保健学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防疫和妇幼保健被列为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