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芬兰(在故事中周游世界,用人类天真的传统滋养精神。)-图书推荐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1. 人类天生需要听故事,也天生需要讲故事,很多家庭的书架上都会有多种关于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的必备书籍,作为滋养心灵的必备读物。本系列是为需要听故事、讲故事的孩子和童年人准备的传家之书。
2.“讲了100万次的故事”系列,汇集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个代代相传的民间童话故事,是目前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最完整的传统民间童话故事原典。它们全部由各民族最重要的作家和民俗学家收集、整理和写定。再由国内研究者翻译或者编译。版本具权威性和wei一性。
3. 如这些故事一般充满赤子之心的版画插画,全部出自孩子之手。世界上有多少个孩子,就可能传承多少个故事,丰富的艺术想象,是孩子和故事之间的又一个相通的秘密。
4.在全球化旅行热潮中,深入不同民族的民间童话和故事,是深度文化旅行的重要途径。
“讲了100万次的故事”系列,是乐府文化故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套丛书中,我们收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深厚生命力的民间传说、神话和童话故事,它们都是来自往昔的声音,呈现出故事的原初面貌,更呈现出不同民族和整个人类童年的模样。这些故事与大自然和想象力密不可分,让我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精神世界,也看到了人性和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些故事像人类的DNA密码一样,在讲述中传递讯息。它们或熟悉,或陌生,阅读这套丛书,就像在世界各个地域深度旅行一样,领略着不同的精神传统。其中《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芬兰》中的童话故事十分丰富,它们热情地颂扬真、善、美,巧妙地鞭挞假、恶、丑。它们叙事简约,语言朴素,各种人物栩栩如生,人格化的动物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是一部大型的、灿烂夺目的童话故事集。
作者简介
劳尔·洛依奈(1907-1960),芬兰著名童话作家、童话大师,曾发表童话故事二百余篇,童话故事集十余部。《讲了100万次的故事·芬兰》是作者经芬兰文学协会同意从其档案库收藏的大量童话故事素材中精选和重新创作成的一部大型芬兰童话故事集。这本书和劳尔·洛依奈的其他童话故事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劳尔·洛依奈被芬兰人民誉称为"所有孩子的童话叔叔"。
杜钟瀛,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旅游局以及驻芬兰等国使馆和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工作,历任翻译、使馆秘书、处长、参赞和大使等职。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芬兰语翻译。退休后翻译出版了《芬兰童话故事》、《芬兰短篇小说选》等作品。2004年芬兰总统授予他芬兰狮子骑士团一级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对增进中芬两国友好关系和将芬兰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所作出的贡献。2003年被芬兰文学协会聘为通讯会员。
目录
目 录
力大无比的马蒂 001
聪明勇敢的裁缝 009
杜基摩斯的梦 015
水妖的俘虏 022
大鹰的故事 028
兄妹俩 040
无畏的贝佳 056
才华出众的学徒 060
黄油娃 070
士兵与妖魔 075
陶器匠的儿子 080
国王的卫士 084
中士和国王的女儿 098
老鼠新娘 111
II
小拇哥 116
永不凋谢的花朵 123
寻找哥哥的妹妹 128
富商的继承人 135
伊买提 146
两个女儿 155
三姐妹 167
万能手 174
买来的兄弟 180
魔琴 189
好帮手 194
杜赫基摩 201
国王的马夫 208
猫王国的宫殿 215
乐于助人的狼 222
寻觅生命之泉 234
美丽的卡伊莎 243
III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253
渔夫和他的妻子 257
裁缝的故事 264
神奇的戒指 270
妖魔的磨 277
神奇的苹果 284
牧兔人 293
神奇的冰刀 298
真理与谎言 301
四个能工巧匠 307
狗鱼的话 313
会说话的鸟儿 319
金冠公鸡 325
梦中人 331
铁匠大师 335
大拇指 343
国王与狮子 346
IV
三兄弟进魔鬼城堡 350
皮鞋匠 356
三枚银币 360
船长打赌 363
小乞丐当上了国王的女婿 368
穷姑娘与国王 372
被调换了的儿子 378
三句话 385
国王、牧师和磨场工 389
那是谎话 392
木桶里长大的男孩儿 397
机智的三兄弟 402
万能博士 406
老头儿与骗子 412
傻瓜蛋 418
后记 424
精彩书摘
陶器匠的儿子
陶器匠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多少年来,陶器匠的妻子耐心地等待着,希望生下一个孩子,可是毫无动静。
一天,她对丈夫说:“你用泥巴捏一个儿子吧,好让我们有个继承人。”
陶器匠开始工作,他用最精细的陶土捏了一个小男孩儿,放入炉中烘烧。经过三天的高温烘烧,小男孩儿变成漂亮的红棕色。陶器匠打开炉门,将小男孩儿搬到地上。
陶器匠的妻子前后左右把男孩儿看了个够,然后说:“有那么一点儿味道,就是肚皮大了一些。”
陶器匠回答:“我能捏出这样漂亮的孩子可太棒了,这辈子我捏的不是坛子、罐子,就是盆子、公鸡,从来没有捏过别的东西。”
小男孩儿站了起来,摸一摸自己的大肚皮说:“好母亲,我饿极了,请给我吃的东西!”
“小孩子快要长成壮小伙子了,看他一张口就要吃的。”陶器匠笑呵呵地说。
陶器匠的妻子忙得不亦乐乎,烧猪肉、煮土豆,加上黄油、面包和酸奶,摆了满满一桌子。小男孩儿狼吞虎咽,只用几分钟就吃完了一桌子东西,还闹着要吃更多饭菜。妻子掏空了菜橱,凡是可以给孩子吃的,包括发酵用的干面包和腌鲱鱼,统统拿了出来。可是陶男孩儿的大肚皮还没有填饱,他仍在不停地要吃的。陶器匠妻子取下晾在竿子上的面包圈,他也吃了,可还是不饱。放在墙角的一缸面粉也被他吃得精光。
陶器匠的小屋再也没有其他可吃的东西了,于是陶男孩儿一口吞下了他的父亲和母亲,扬长而去。他拖着两条僵硬的腿,沿着林中小路缓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着。两只乌黑的眼睛从四方的额角下死盯着前方,好像正在思考从哪里可以得到食物。
一头长鬃毛的猪正在泥塘里打滚。
陶男孩儿看了一会儿后说:“我已吃下猪肉和土豆、干面包和面粉,还有老头儿和老太婆,可是我的肚皮仍饿得咕噜咕噜乱叫,要是吃下这头猪,不晓得是不是能饱点了?”
猪死命地嚎叫。陶男孩儿连毛带蹄地把整头猪吞进了肚里。可是他的饥饿仍未解除。一群收割饲草的农民迎面走来,他们手里拿着草叉、耙子和镰刀。
陶男孩儿向他们要吃食。农民们瞪着眼回答:“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我们在草场已经吃完了所有东西。”
“那么我要把你们都吃掉。”陶男孩儿一面说,一面开始吞食姑娘、男人和老婆婆。他将收割饲草的农民连同草叉、耙子和镰刀统统吞进了肚皮。
陶男孩儿拖着沉重的步伐继续向前走。他来到森林里,可爱的小兔子高高兴兴地跳着蹦着向他表示热烈欢迎,可他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塞进嘴巴。狐狸站在路边,带着惊讶的神态窥视着这个长得像人的怪东西。但狐狸再狡猾也无济于事,这只尾巴尖上长着白毛的动物一露面,就被陶男孩儿吞进偌大的肚皮。
来自原始森林的大熊同陶男孩儿相遇。男孩儿问:“你到哪儿去,卷毛的家伙?”
“我到哪儿去同一个陶人有什么相干?”大熊气呼呼地回答。
陶男孩儿挡住大熊的去路说:“卷毛的家伙,你听我的肚皮咕噜噜作响,好像打雷一样。虽然我今天已经吃下干面包和面粉、割草回家的农民、收割饲草的工具、猪和兔,还有许多别的东西,但是我的肚皮还是叫个不停,兴许吃了你,可以解除我的饥饿。”
“你试试!”大熊咆哮着说。它用两条腿站立起来,然而陶男孩儿的肚皮仍旧是它的最后归宿。
“这是我一生中吃到的最好的食物!”陶男孩儿吞下大熊后打了一个饱嗝,用手拍拍肚子说。
灌木丛中传来一阵很响的声音。一头漂亮的公鹿出现在树木中间,它的头上长着高大威风的角。
“你去哪儿?”陶男孩儿问它。
“哪儿都不去,我只是沿着陆地和沼泽,沿着夏日的道路跑跑步。”鹿回答。
“你知道我有什么难处吗?”陶男孩儿问它,“今天我已经吃了面粉和面包圈、老头儿和老太婆、割草的农民和大熊,可饥饿还是折磨着我,要是吃了你,也许我就不会再饿了。你应该让我吃掉,因为除了沿着夏日的道路跑步外,你没有什么其他事要做!”
“对,我是应该让你吃掉,”鹿回答,“不过你的嘴巴未必能吃下我,因为我的角长得又宽又高。”
这倒是个问题。然而鹿有了解决办法,说道:“那边岩壁陡峭,你走过去背靠岩石,站稳脚跟,张大嘴巴。我则退到草地边,然后使出全部力气以最快的速度钻进你的肚皮,你看这办法行吗?”
陶男孩儿觉得这是难得的好主意。于是,他背靠岩石,站稳脚跟,张着大嘴。鹿向后退了几步,紧接着对准陶男孩儿的肚皮快速冲去。嘭的一声巨响,陶男孩儿裂成碎片。陶器匠和他的妻子从肚子里出来了。随后钻出来的还有翘着尾巴的猪,以及手拿草叉、耙子和镰刀的收割饲草回家的农民。最后走出肚子的是兔子、狐狸和大熊,它们耷拉着耳朵,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密林。
一缸生面粉已在陶男孩儿肚子里变成了大面包。收割饲草的农民一边吃着面包,一边问道:“是谁做了一个这么吃不饱的大肚皮?是你吗?”他们问陶器匠。
“正是我,”陶器匠悲痛地回答,“今后我再不给自己捏第二个儿子了!”
不过,他后来的确又捏了,而且捏了许许多多。他捏的陶男孩儿可以编成很多个连队。国王听了陶男孩儿的故事,将这位手艺高超的师傅请进了王宫,因为国王有的是吃的,而战争正需要炮灰。
陶器匠的儿子
陶器匠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多少年来,陶器匠的妻子耐心地等待着,希望生下一个孩子,可是毫无动静。
一天,她对丈夫说:“你用泥巴捏一个儿子吧,好让我们有个继承人。”
陶器匠开始工作,他用最精细的陶土捏了一个小男孩儿,放入炉中烘烧。经过三天的高温烘烧,小男孩儿变成漂亮的红棕色。陶器匠打开炉门,将小男孩儿搬到地上。
陶器匠的妻子前后左右把男孩儿看了个够,然后说:“有那么一点儿味道,就是肚皮大了一些。”
陶器匠回答:“我能捏出这样漂亮的孩子可太棒了,这辈子我捏的不是坛子、罐子,就是盆子、公鸡,从来没有捏过别的东西。”
小男孩儿站了起来,摸一摸自己的大肚皮说:“好母亲,我饿极了,请给我吃的东西!”
“小孩子快要长成壮小伙子了,看他一张口就要吃的。”陶器匠笑呵呵地说。
陶器匠的妻子忙得不亦乐乎,烧猪肉、煮土豆,加上黄油、面包和酸奶,摆了满满一桌子。小男孩儿狼吞虎咽,只用几分钟就吃完了一桌子东西,还闹着要吃更多饭菜。妻子掏空了菜橱,凡是可以给孩子吃的,包括发酵用的干面包和腌鲱鱼,统统拿了出来。可是陶男孩儿的大肚皮还没有填饱,他仍在不停地要吃的。陶器匠妻子取下晾在竿子上的面包圈,他也吃了,可还是不饱。放在墙角的一缸面粉也被他吃得精光。
陶器匠的小屋再也没有其他可吃的东西了,于是陶男孩儿一口吞下了他的父亲和母亲,扬长而去。他拖着两条僵硬的腿,沿着林中小路缓慢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着。两只乌黑的眼睛从四方的额角下死盯着前方,好像正在思考从哪里可以得到食物。
一头长鬃毛的猪正在泥塘里打滚。
陶男孩儿看了一会儿后说:“我已吃下猪肉和土豆、干面包和面粉,还有老头儿和老太婆,可是我的肚皮仍饿得咕噜咕噜乱叫,要是吃下这头猪,不晓得是不是能饱点了?”
猪死命地嚎叫。陶男孩儿连毛带蹄地把整头猪吞进了肚里。可是他的饥饿仍未解除。一群收割饲草的农民迎面走来,他们手里拿着草叉、耙子和镰刀。
陶男孩儿向他们要吃食。农民们瞪着眼回答:“什么吃的都没有了,我们在草场已经吃完了所有东西。”
“那么我要把你们都吃掉。”陶男孩儿一面说,一面开始吞食姑娘、男人和老婆婆。他将收割饲草的农民连同草叉、耙子和镰刀统统吞进了肚皮。
陶男孩儿拖着沉重的步伐继续向前走。他来到森林里,可爱的小兔子高高兴兴地跳着蹦着向他表示热烈欢迎,可他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塞进嘴巴。狐狸站在路边,带着惊讶的神态窥视着这个长得像人的怪东西。但狐狸再狡猾也无济于事,这只尾巴尖上长着白毛的动物一露面,就被陶男孩儿吞进偌大的肚皮。
来自原始森林的大熊同陶男孩儿相遇。男孩儿问:“你到哪儿去,卷毛的家伙?”
“我到哪儿去同一个陶人有什么相干?”大熊气呼呼地回答。
陶男孩儿挡住大熊的去路说:“卷毛的家伙,你听我的肚皮咕噜噜作响,好像打雷一样。虽然我今天已经吃下干面包和面粉、割草回家的农民、收割饲草的工具、猪和兔,还有许多别的东西,但是我的肚皮还是叫个不停,兴许吃了你,可以解除我的饥饿。”
“你试试!”大熊咆哮着说。它用两条腿站立起来,然而陶男孩儿的肚皮仍旧是它的最后归宿。
“这是我一生中吃到的最好的食物!”陶男孩儿吞下大熊后打了一个饱嗝,用手拍拍肚子说。
灌木丛中传来一阵很响的声音。一头漂亮的公鹿出现在树木中间,它的头上长着高大威风的角。
“你去哪儿?”陶男孩儿问它。
“哪儿都不去,我只是沿着陆地和沼泽,沿着夏日的道路跑跑步。”鹿回答。
“你知道我有什么难处吗?”陶男孩儿问它,“今天我已经吃了面粉和面包圈、老头儿和老太婆、割草的农民和大熊,可饥饿还是折磨着我,要是吃了你,也许我就不会再饿了。你应该让我吃掉,因为除了沿着夏日的道路跑步外,你没有什么其他事要做!”
“对,我是应该让你吃掉,”鹿回答,“不过你的嘴巴未必能吃下我,因为我的角长得又宽又高。”
这倒是个问题。然而鹿有了解决办法,说道:“那边岩壁陡峭,你走过去背靠岩石,站稳脚跟,张大嘴巴。我则退到草地边,然后使出全部力气以最快的速度钻进你的肚皮,你看这办法行吗?”
陶男孩儿觉得这是难得的好主意。于是,他背靠岩石,站稳脚跟,张着大嘴。鹿向后退了几步,紧接着对准陶男孩儿的肚皮快速冲去。嘭的一声巨响,陶男孩儿裂成碎片。陶器匠和他的妻子从肚子里出来了。随后钻出来的还有翘着尾巴的猪,以及手拿草叉、耙子和镰刀的收割饲草回家的农民。最后走出肚子的是兔子、狐狸和大熊,它们耷拉着耳朵,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密林。
一缸生面粉已在陶男孩儿肚子里变成了大面包。收割饲草的农民一边吃着面包,一边问道:“是谁做了一个这么吃不饱的大肚皮?是你吗?”他们问陶器匠。
“正是我,”陶器匠悲痛地回答,“今后我再不给自己捏第二个儿子了!”
不过,他后来的确又捏了,而且捏了许许多多。他捏的陶男孩儿可以编成很多个连队。国王听了陶男孩儿的故事,将这位手艺高超的师傅请进了王宫,因为国王有的是吃的,而战争正需要炮灰。
前言/序言
重新发现故事,继续讲故事
从前,幻想国里的一只小蚂蚁、一只鸡蛋和一只知了,为了得到更大的幸福,一起去圣地朝拜。
——法国故事
人类天生需要听故事。人类也天生需要讲故事。
故事是经验的累积,也是想象的扩展。故事是教化,也是娱乐。世界一天天长大,故事也一天天长大,今天的故事和几千年前相比,看上去已经完全不同,但有理由相信,一些藏在故事里的东西,是一直没有变的。它们改头换面,在不同的故事里,以不同的样子出现,以后,它们可能还会发展出更多不同的样子,并且越来越复杂。但无论如何,那些恐惧或希望,那些抵抗或顺服,那些寻找或失落,那些选择或没有选择,那些藏在故事里的、人类的情感和命运,总还在那里。
我们回眸人类童年时代的故事,它们并不一定比现在的故事更高明,但这些朴素的故事里,有一种简单直接的力量,或者说,有一种天真,将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祖先的所思所想传递给我们。几千年之后,世界也许天翻地覆,而人们依然可以从那些朴素的故事中接收力量。
故事的这种永恒性,激发着讲故事的人,也激发着寻找故事的人。故事有时候会消失,有时候又重新出现,只看有没有人把它讲出来。这套《讲了100万次的故事》是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故事合集,完全源于口头传播,也就是说,它们都是讲出来的故事,而不是被哪个作家写出来的。可以想象的是,书里面的这些故事,有一些已经传承了千百年,甚至更久,说它们是“讲了100万次的故事”一点也不夸张,而与此同时,这些故事被确定为现在这个样子,则只是一段“刚刚发生的历史”,离我们最近的一部分文本,甚至只有不到五十年的时光。这些书曾经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出版过,它们唯一的相通之处就在于,它们都出自那些“寻找故事的人”之手,它们被记录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而这正是故事传播的动力所在。
一、这些故事,来自人类遥远的童年
那是山多、林多、动物多的年代。
——北欧故事
山多、林多、动物多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它不仅仅是我们时代的往昔,在故事里,它们就已经是往昔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做了很多工作,想尽力还原那个人类的童年时代,但有时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不同的东西。比如下面这个非洲故事。
天为什么这么高
听说从前天不像现在这么高,天和地是离得很近的。多近呢?人站在地上一伸手就能很容易地把天摸到。
上帝一直是住在天上的。他为地上造了人,造了动物,造了植物。他把他造的人当成自己的孩子,为人准备了美味可口的食物,为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法律。当时人们日子过得很不错。
谁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有一个人不知得了什么病,一下子变成了盲人。这是世界上的第一个盲人。
上帝啊,上帝啊!
你为什么惩罚我呀?
我两眼一抹黑啦,
我肚子咕咕叫啦!
后来,他饿得实在支持不住了,气急败坏地举起烟斗就往上捅,他想叫天把门打开,让他去找上帝。
老天啊,老天啊!
快把门打开吧!
上帝再不可怜我
我就要饿死啦!
可是,捅了好长时间,天一动也不动。
于是,盲人又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在地上点起一堆火,他以为有了火也许能看到东西。
大火熊熊燃烧起来,火焰越来越旺,火舌直舔到天上。
这时上帝来了,他吃惊地问:“谁点的火?”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造出来的人竟敢拿烟斗来捅天,用火来烧天,所以怒气填胸,把手一挥,带着天一步一步地往高处升,一直升到人无论拿什么也够不到的地方。
从这以后,天和地就相距得很远很远了。为了惩罚人,上帝让地上总是有盲人。
这个故事里有恩赐,也有不恩赐。创造和恩赐,要看上帝的心情。这个故事里有冒犯,也有绝望:盲人看上去很蠢,但作为一个人,他做了他能做到的一切,而他能得到的唯一回应,是上帝的愤怒。这个故事里有怀念,也有无奈:天和地没有分开的日子,是好时光,但如果上帝要带走天空,要让人眼盲看不见,人们也只能接受。当然,这个故事里还有命运:“谁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对此,无论是人类还是上帝,都没有办法。
我们没办法确切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时代的故事,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山多、林多、动物多的年代”,人们的日子过得可能跟那个盲人差不太多,“不幸的事情”总是会发生,人们只能怀想,曾经有一个黄金时代。就像今日,我们依然怀想“黄金时代”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