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繁华1:京都的街巷人生-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处处透露出千年古都的繁华光景,句句洋溢着美好温暖回忆……

这是京都人的心灵映像,如黑糖和果子般甘甜,

亦如京都御所外东山的悠远绵长……

内容简介

寿岳章子从父母一代开始落脚于京都。其父寿岳文章是知名的英文学者兼翻译家,当时京都艺文界重要人士如河井宽次郎、柳宗悦、新村出、柴山全庆法师等都与寿岳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与父母共同生活、与文艺大家们的接触中,作者不仅受到了他们的熏陶,深深沉醉于日本传统文化艺术,也在日常生活里积累了对京都的真挚感情。寿岳章子心思细腻醇厚,笔调温柔婉约,行文间款款流露出“生于京都、长于京都”的依恋,而笔下的日常琐事不单是对家庭生活的回忆,更处处勾勒出京都的人情风光,悠远深厚。

作者简介

寿岳章子 1924年(日本大正十三年)出生于京都。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文法综合学部毕业。1987年(昭和六十二年)3月从京都府立大学退休,结束了36年的大学教育工作。专研中世日本语语汇和语言生活史。著有《修辞学》(共文社出版)、《女人活着》(三省堂)、《日本语的背后》(讲谈社)、《日本人的名字》(大修馆)、《京都日常用语》 及《思之深》(朝日新闻社)、《日本语与女性》(岩波书店)、《逝去的难忘日子》及《东北发信》(大月书店),以及“京都三部曲”的《千年繁华》、《喜乐京都》、《京都思路》(草思社)等。

绘者:泽田重隆 1918年(大正七年)出生于东京。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现千叶大学)图案设计科毕业。擅长运用现代视角观察日本各个城市及市民生活的百态,绘制出一系列的日本风情画,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参与绘图的作品有《千年繁华》、《喜乐京都》、《京都思路》、《镰仓》、《东京下町职人生活》、《奈良的街道》、《节庆到了!嘿哟》、《烟火》和《鱼市场》等。

内页插图

  • 千年繁华1:京都的街巷人生
  • 千年繁华1:京都的街巷人生

目录

序曲:继续漫步在京都 寿岳章子 I

我家的居住风情

我们深爱的向日町老家

在八条通源町的租屋开始京都生活

我的出生地——东山三条古川町

充满怀旧情感的南座里旧家

让我体验散步乐趣的南禅寺生活

多姿多彩的南禅寺岁月

与内藤扫帚店结缘

清水寺官府御用的“叠三”榻榻米行 我家的服装故事

提供我家服饰来源的四条通财神祭

绉绸、绵绸、丝绸等五颜六色的绸缎

母亲在春天的工作

重新漂染、缝制外出和服

最具京都风味的草鞋和木屐

我家的饮食生活

我家的饮食经

美味的豆腐渣、山药泥与什锦寿司盖饭

不凝固的茶碗蒸和酸溜溜的甜酒

享用京都蔬菜的幸福滋味

美味绝伦的爱心便当

享受外食之乐

早餐不可或缺的味噌汤和腌酱瓜

难忘“近清”的千层腌菜

充满奥秘的京都和果子

一般店家所透露出的京都实力

支持京都人生活的大街

充满活力的东寺弘法市集 京都的街巷百态

我家的精神生活

真切而实在的京都街巷

令人心醉神驰的寺町通

创造京都文化的居民生活百态

河井宽次郎宅邸的民间工艺家们

与我家渊源深厚的新村出教授

后记:取材日记 泽田重隆 ????

前言/序言

序:继续漫步在京都

总算是完成一本书了。松了一口气,我又回到熟悉的京都大街,再度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街道与住家,不禁又连连地赞叹。

由于写作时的习惯使然,我常跟打算写进书里的店家闲聊,也因此往往会有“啊,这个也很不错”之类的惊喜新发现。

突然很想买一把修剪枝叶用的剪刀,于是我出发前往位于繁华的河原町四条通正中央、那间老店中的老店——“常久”。“常久”是我念女校时的同学家里开的,以前就常听人提起,加上店铺所在位置又十分便捷,即使在其他地方也颇负盛名;我习惯到这里买东西。我们家里小自指甲刀,大至菜刀,举凡刀剪类的物品,都出自“常久”。

我从眼前各式各样不胜枚举的枝叶剪中挑了一把,麻烦店家帮我包装好。结账时偶然瞧见柜台后的墙上,嵌着一个看起来颇有年代感的木制柜子,上面有许多扁扁的抽屉;与“键善”店里的柜子不太一样,和“千坂药铺”里的药柜也不甚相似。浅抽屉大约是为了方便收藏刀剪类的设计吧。

就在我赞叹那个古色古香的柜子时,店里的人告诉我说:“这个柜子可有两百年的历史了呢。只是抽屉实在太多,结果反而搞不清什么东西放在哪个抽屉;实际用起来没有想象中的方便,所以现在也就放着不用了。”不过,这个柜子后来却成为店里的一景。我被这个老旧的柜子挑起了好奇心,忍不住继续追问下去:“请问你们已经是第几代了?”“ 现在是第十六代了。”店家答得很顺。十六代的经营,这比有着许多抽屉的古老柜子更了不起。算一算这间店该是日本中古时代就存在了。想到这儿,我的脑海中不禁又浮现出许多过去活跃于狂言世界的商人身影。

沿着绳手通,我往北边疾行。不过,出于长年的习惯,我还是边走边东张西望。在这条林立着高级古董专卖店、摩登日本料理屋及咖啡厅等的时髦商店街上,有一间门庭宽广却未多加装饰的店家。对于这间平时不经意就会错过的“普通”店铺,突然有一种想进去一探究竟的冲动。心想反正手边的白色信封刚好也用完了,于是便横穿过马路走进那间店里。没有任何广告跟装饰,宽敞的店面跟我想象中的一样。有纸、信封(种类倒是不少,赠金袋、婚丧喜庆用的红白礼包,连过年时装饰筷子用的纸套都一应俱全),还有一些零星的文具。走进店里时,里面已经有一位女客人了,看上去似乎是住在附近,正在请店家帮她在红包袋上题些贺词;而那位应该是老板娘的太太,正从箱中拿出文房四宝准备帮她题字。环视四周,发现结账处虽然饱经岁月的洗礼,却仍不失堂皇;天井处的横梁亦不减豪华本色。于是,我的好奇心又被勾了起来。“请问贵店经营到现在是第几代了?”“现在是第七代了。”老板回答道。“哇!那这间店从江户时代就开始经营了啊。”我一边请老板帮我把信封包起来,一边感叹着。老板还告诉我,这间店创于元禄时代,本来是做汇兑生意的商行:“从前招牌的门帘长得可以碰到地板,上面是一个里头有着方形小孔的圆形铜钱模样,中间则印染着一个‘新’字,而店名就叫作‘钱新’。后来也兼做和纸等其他生意,现在则以贩卖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纸类制品为主。”默默承袭、守护着自家的招牌门帘,这就是京都商人的传统。

1987 年,昭和六十二年的岁暮。12 月6 日午后,新村出基金会[1] 在京都大学的乐友会馆中举办了一个活动,并将1987 年度的新村出奖以及研究奖助金交给几位优秀学者。仪式简单隆重,仅邀请少数相关人士参与;会后还举行了小小的庆祝会。就某个意义层面来说,与会的都是与新村出纪念基金会,或是与新村家有渊源的人士。

其中一位来宾叫作“御仓屋”,是位性格独特的京都和果子师父。“御仓屋”先生本人十分幽默风趣,更创作过不少著名的和果子。他的作品颇受新村教授的喜爱,以前也时常出入新村家。其和果子作品之一“夕照”,就是由教授所命名的。麻薯外皮由淡淡的黄色到温暖微红的渐变,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作品。细心体贴的“御仓屋”先生也为当天每位出席者准备了一份叫“旅奴”的小点心,以和纸制的袋子细心盛装,是黑糖口味的另一名作。他开设在大德寺附近及紫野大门前的几间和果子铺,总让人以为是代代相传的老字号,很难想象他竟是创业的第一代。京都不愧是个人杰地灵的奇妙地方,不断孕育出拥有百年老店实力的新生代。这次有机会将个人在浅阅的人生中所见所闻的京都集结成册,内容尚不算丰富。然而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仍不断在我心中累积,思绪也不断地涌现和膨胀。无论现在或是今后的每一天,我仍会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京都、踩在京都的土地上。而京都悠久历史的强大力量,也始终能与那些受到现代潮流破坏的部分相抗衡,令我惊叹不已。我一直相信, 京都是个越深入发掘就越有味道、拥有强韧生命力的都市。

卖贝商城 推荐:千年繁华1:京都的街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