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新式的婚姻现象和婚姻生活是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新式的婚姻现象固然包括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离婚自由等广为人知的内容,也包括非婚同居、恋爱悲剧、旧式妻子被新式丈夫离弃、性解放观念等容易为人所忽视的问题。而在这些为人所忽视的婚姻现象中,似乎总有一批女性要成为时代前进的牺牲品。于是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妇女解放运动究竟对当时人们的婚姻生活,尤其是女性的婚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女性的生活如何被塑造成当时的模样?
为此,《女性的“重塑”民国城市妇女婚姻问题研究》将研究民国时期城市妇女的婚姻问题,重点考察了民国时期新式婚姻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关系。书中精心选取了民国时期所出现的一些备受时论瞩目的新式婚姻观念,如恋爱自由、女性独立、一夫一妻等观念,通过对其反复论争过程的细致论述,揭示了这些新观念社会形态的具体“呈现”过程和实际“生成”状态。通过对城市妇女实际婚姻生活中所发生的复杂而微妙的变化,揭示出婚姻观念与婚姻行为变化背后的文化、价值冲突。
作者简介
余华林,安徽东至人,1978年2月出生,199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社会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20世纪20~40年代知识女性恋爱悲剧问题述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析》、《近代中国家庭研究的兴起》等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婚姻问题的观念史之新探索
一、揭示新观念的社会“呈现”之方法自觉
二、注重观念与社会互动的研究路径
三、本书的结构说明
第一章现代爱情观的兴起与妇女的恋爱问题
一、恋爱自由的呼声——知识青年新式恋爱观的勃兴.
二、知识青年关于恋爱含义的争论
(一)“恋爱自由”或“恋爱到底”——关于爱情能否变迁的讨论
(二)一“恋爱自由”或“性交自由”——关于恋爱与贞操问题的讨论
三、青年女性对于爱情的推崇、追求和对无爱婚姻的抗争
四、自由恋爱的歧途——非婚同居问题的凸显与恋爱纠纷事件的激增
(一)肉体的狂欢——民国时期非婚同居问题的凸显
(二)恋爱悲剧现象的激增及其成因探析
五、自由恋爱之风在城市平民中的吹拂及其影响限度
(一)城市婚姻生活中的现代性气息:对和谐性生活的公开诉求
(二)自由恋爱带给平民妇女的真实意义
(三)“意见不合”——夫妻重视感情融洽的明证?
第二章“娜拉精神”或“贤妻良母”:婚后妇女的家庭生活
一、“娜拉”的呼声——男女平等与妇女职业问题的出现
二、“贤妻良母”主义对“娜拉精神”的消解
(一)“母性天职”:对“娜拉精神”的消解之一
(二)“家事天职”:对“娜拉精神”的消解之二
三、家务或职业:“娜拉”们的两难选择
四、家务社会化和家务职业化的设想
第三章以自由的名义——民国社会的离婚与妇女被抛弃问题(上)
一、绝对自由或相对自由——民国社会的离婚自由论与妇女
二、主动解约与被人抛弃:20~0年代初的妇女离婚问题
(一)20年代知识女性的主动离婚与解约
(二)以自由的名义——妇女的被人抛弃问题
第四章以自由的名义——民国社会的离婚与妇女被抛弃问题(下)
一、30一40年代的离婚高发现象
二、离婚的社会效应:妇女家庭生活之改进
三、从离婚案卷透视妇女的实际家庭地位
(一)“女权”话语与妇女弱者、守旧者角色的自我塑造
(二)遗弃问题与妇女的经济地位
(三)反抗虐待:妇女提出离婚的重要理据
(四)离婚诉求中反映的双重性道德标准与妇女
第五章 一夫一妻主义与民国时期的妾问题(上)
一、民国时期的废妾呼声
(一)民初小家庭论与一夫一妻论的兴起
(二)20世纪20_30年代的废妾呼声
(三)“新性道德”与一夫多妻问题
二、民国社会纳妾之风的固存
(一)民国社会对于妾的态度
(二)民国社会依然盛行的纳妾之风
三、民国时期妾的新类型
(一)同居和姘度——新式的结合方式与变相的“妾”
(二)家庭“伪组织”——抗战时期的重婚与纳妾
第六章 一夫一妻主义与民国时期的妾问题(下)
一、法律条文与判例中的妾问题
(一)民法对妾问题的沉默
(二)重婚与通奸——刑法对妾的处理
(三)家庭“伪组织”的法律问题与大赦令
二、妾的法律地位与家庭地位
余论“理想的女性”与“女性的理想——性别与社会因素对于女性生活的塑造
4.女性的“重塑
一、“新思想旧道德”——男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女性的接受
二、女性解放的社会困境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现代爱情观的兴起与妇女的恋爱问题
在近代中国,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当时迫切要求改革社会而又分不清改革步骤之主次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形成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即将一切与社会问题有关的因素都视为至关重要,于是出现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诸多主张。婚姻问题和家庭问题正是在这一思维模式下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成为社会变革所力图清理的首要目标。在当时有些人看来,一切的社会问题,都发源于家庭;而所有的家庭问题,都由婚姻事件而产生,旧式不良的婚姻制度就被当作了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①。他们于是开始注意对婚姻问题的研究,希望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现代爱情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
前言/序言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十几年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革命史的范式下,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又有了长足的进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研究领域不断地拓展,如政治史、法律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性别史、国际关系史、口述史、社会文化史等等,这些领域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其二,与革命史范式相对应,接受和关注更多的史学范式,诸如冲击回应模式、中国中心说、时空双向交叉比较史观、现代化范式、文化形态模式、"历史的三峡——转型"理论、后现代史学等等。其三,吸收和创建了一系列中层理论,诸如区域经济理论、士绅社会理论、市民社会分析、经济过密化理论、权力的文化网络理论、乡村基层政权内卷化理论、文化资本解释理论、关中模式、江南模式、科场场域理论、“无事件境”理论、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理论、儒学地域化理论、人类精神进化理论等等。当然,领域、范式与中层理论既有不同,又有所交叉,有时容易分辨,有时又往往交织在一起,三者需要做进一步的辨析和厘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