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与守固:林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林纾(1852-1924)-文学翻译-国际学术会议-文集
以“林译小说”闻名的林纾先生,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化大家,20世纪上半叶,林纾移译世界文学名著一百八十余种,是商务印书馆zui重要的作者之一。林纾的文学翻译和艺术创作,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商务印书馆即将迎来创立120周年之际,这本林纾研究文集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
内容简介
2014年,时值清末民初古文家、翻译家林纾逝世90周年。为了纪念林纾,并进一步推动林纾研究的深入、传承历史文化传统,林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1日至12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本论文集将研讨会主要论文结集,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林纾生平思想、交故等方面的论述、考证;二是关于林译小说的拓展研究;三是林纾诗文的深入研究;四是林纾戏剧书画的研究;五是林纾的文化品格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这些论文呈现出林纾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将林纾置于“革新”和“守固”之间重新评价,旨在探讨其对近现代文化产生的深刻意义。其中,对林纾戏剧、书画的研究是林纾研究的新角度。
目录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教育史上的林纾
一场未曾发生的文白论争——林纾一则晚年佚文的发现与释读
文学革命时期“林纾败北”问题新探——兼论共和话语与新文学合法性的建立
文化交流中“二三流者”的非凡意义——略说林译小说中的通俗作品
林译言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日常性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的学术史意义
林纾的楚辞读本与楚辞批评
心头未蓄风波险,一任蒲帆向那边——从《畏庐诗存》题画诗看林纾的生命情调
诗世界里先维新——林纾《闽中新乐府》的诗歌史意义
身世原非杜拾遗,凄凉偏读拾遗诗——试析杜甫对林纾诗歌创作的影响
画坛又谱广陵散——《(林纾书画集)序》
略论林纾的绘画
西方文化的引荐者与国学传统的卫道士——林纾晚年谈中西方绘画
林纾与近现代之交的闽都戏剧
林纾致陈宝琛三札考释
交友—结社—从师:琴南先生在榕生平轶事考辨简评
严复、林纾交游考论
林纾与杜亚泉
《林纾家书》和家教
林纾的文化品格与大学文化建设
精彩书摘
《革新与守固:林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亚猛与马克两人从相识到定情,期间描述的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属于妓女生活的常态,而吃葡萄、揶揄、咳嗽、喝水等则属于马克个人的生活习性与病中“常有之事”。通过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描述,成功塑造了亚猛与马克的人物形象,也逼真传达了两人的情谊互动。这种以日常生活之事作为小说主要叙写题材与内容的写作风貌,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藉日常以写情,尤可说是二作相通的共相,无怪乎晚清读者以“外国红楼梦”称呼《巴黎茶花女遗事》。透过日常性书写,小说所营造的男女情爱乃奠基于平淡凡常的生活,其感情表现反而更具信度与力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日常生活的描述中,“个人”主体的重要性无形中获得实践与强调。大人物、大事件、大时代的宏大叙述,是传统历史文本、文学文本经常可见的题材,自《史记》建构本纪、世家、列传的人物传记序列以后,帝王、诸侯、名臣、名人不但是历史书写的必然对象,也经常成为文学书写的爱好题材。长篇白话章回,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所写,都是非常性的人与事,到《金瓶梅》与《红楼梦》才将笔触转向日常性的饮食情色,《巴黎茶花女遗事》透过日常性书写,藉由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摹绘“人间至情”,塑造亚猛与马克的个性、形象,“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不但彰显日常事物的艺术效应,也暗示了其莫大的潜能。林纾以文言译写言情小说,进而彰显了文言书写日常生活的艺术效能,使得文言体的应用达到开拓、新创的境地,难怪胡适说:“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样大的成绩。”文言历来为正式文体,使用于大人物、大事件、大场合,乃习以为常。至于以文言写日常末微琐事,又借日常琐事写情,反而替文言体的应用拓展了新疆域,形构了新风貌。四、详确的时空刻度与心理进程
《巴黎茶花女遗事》一开始,描述“小仲马”见到拍卖告示,而后参观拍卖物品,不但写出了确切的时间、地点,同时也在后续事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交代翔实明确的时空刻度,即便是描写亚猛面对马克接待别的客人,不自禁地产生妒忌、愤怒、失望种种复杂情绪的心理进程,也大都伴随明白可验的时日、钟点。这些详确的时空记述,不但展示了现代化的新时空观,也显现了中西不同的日常生活方式与观念。
小说首先描述“小仲马”所见:“余当一千八百四十年三月十三日,在拉非德,见黄榜署拍卖日期”,“准以十六日十二点至五点止,在恩谈街第九号屋中拍卖。又预计十三、十四二日,可以先往第九号屋中,省识其当意者”。有关即将拍卖以及事先提供参观的年、月、日、时和地点,均记述得明明白白、详细准确。拍卖当天,也清楚写出到达时间:“于是余于十六日一点钟,仍至恩谈街。”其中所述“恩谈街第九号”,即是马克生前居处门号。
……
前言/序言
林纾是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的一位有影响的文化人,这么说是因为他的翻译小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又为后人所诟病。但是,全面审视林纾的一生,他的文学艺术创造、人格正气与家国情怀,仍有诸多方面值得我们敬仰和弘扬。新时期以来,思想解放,对林纾的功过评价有了新的发展。
林纾与福建工程学院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他是福建工程学院的前身苍霞精舍的创办人之一。1896年,林纾和清末著名乡贤名士陈璧、孙葆瑨、力钧,末代帝师陈宝琛等一起在福州创办了教授西学的苍霞精舍。解放前,苍霞精舍即发展成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此后,几经辗转,成为今天的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自建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林纾研究。在推动林纾研究时,首先,我们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客观、慎重的研究态度,力争准确地评价林纾。我们既希望将林纾在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准确定位,也希望将林纾作为一个文化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文化品格进行深入挖掘。其次,如何判断林纾在近现代文化及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注意到,在多数的晚清、民国思想史著作中,林纾是“缺席”的,那么,这种“缺席”究竟是研究者的视域造成的,还是必然的?如果林纾无法作为“思想人物”而存在,那么他在近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如何确定?他作为新旧文学乃至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人物,其贡献是否仅仅在于他的小说翻译?且就小说翻译而言,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该如何评价?林纾的现代价值何在?对于改革开放有何意义?更进一步说,林纾的人格、情操和学术活动,能为当代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培养提供什么启示?——林纾及其文化遗产能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起到支撑作用?因此,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好地把握林纾研究方向,推动林纾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福建工程学院于2014年10月中旬举办了林纾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把林纾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研讨会前后,我们收到了近百篇论文,内容涉及林纾研究的各个方面。我们把其中的部分论文结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次研讨会得到福建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谨此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感谢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所有代表,感谢所有论文作者,感谢商务印书馆的张稷女士。
我们愿为林纾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