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回眸:信天游说-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信天游是在陕北苍茫大地上响起的具中国特色的民歌故事。它从远古飘来,顺天而生,信天而唱,它唱红了天,唱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欢天喜地。
作者简介
王六,大名王建领,1958年生,陕西米脂县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传承人。走上社会,分别从业工、农、商、学、兵,先后供职村、乡、县、市、省,长期从事陕北文化田野调查研究。出版《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增订版)、《陕北民歌300首》(五线谱版)等专著。散文《又见核桃压枝低》被2014年陕西中考语文试卷列为阅读答问范文。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民族和韵——
占老多元的人文背景
第一节 一以贯之的中华文脉
一、信天游在中国音乐史上根的意义
二、《诗经》的文学手法正是信天游的创作手法
三、《上郡歌》是信天游古老年轮的实证
第二节 “生不逢地”成就的文化优势
一、中华文明发祥地之原生态优势
二、多民族融合之后发优势
三、榆林小曲的江南丝竹情调
第三节 时空经纬谱写的华夏和韵
一、号子
二、信天游
三、小调
四、二人台
五、陕北道情
第二章 生命呐喊——
追求卓越的艺术灵性
第一节 谁人在歌
第二节 为谁而歌
一、为己而歌
二、为神而歌
三、为公理而歌
四、为时代而歌
第三节 为何而歌
一、民国十七年整,跌下个大年馑
二、乾隆六十年,世事不周全
三、青天蓝天老黄天,可怜老天不长眼
四、老羊皮祆项铺盖,谁人逼得我走口外
五、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难活不过人想人
……
第三章 爱情礼赞——
直面人生的真情实感
第四章 陕北之歌——
水乳交融的音韵和鸣
第五章 时代旋律——
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
附录
前言/序言
中华文明,从4300年前的石峁走来;
陕北画卷,从8181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展开。
“美哉斯阜”,一望无垠的黄沙草滩,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还有那逝者如斯夫的黄河,雕刻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壮美。黄天厚土,时空经纬,大漠草滩、黄土高原在这里交界,黄河、长城在这里交会,游牧文化、农耕文明在这里交融。《水经注》“禹治水,壶口始”,《史记》“黄帝崩,葬桥山”,中华文明人文地理标志之人与自然的长城、黄河,人与人的长城、秦直道,两个黄金“十”字在陕北形成烙印,既界定了中华文明坐标,也界定了陕北在中华文明中精神高地、文化福地、资源宝地的历史地位。
走进陕北,放眼历史,一段段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秦以降,天下一统,陕北地以上郡天下名。蒙恬将兵,“怯匈奴三百里”;扶苏蒙难,至今尚有呜咽泉。曾几何时,汉武挥鞭,龟兹、南匈奴归附;“五胡乱华”“胡搅胡、汉搅汉”,成就多元文化。长城狼烟、边塞烽火,尽毁“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景象,使山河破碎,空留“七笔勾”千古文讼;“一石河水六斗沙”,水土流失,为黄河着色、让贫困肆虐。然穷则思变,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陕北人,在血火淬炼中,一次次实现凤凰涅槃,北治沙、南治土,将800万亩(约合5333平方千米)流沙绿植固定,创造出高西沟式的“泥不下山、水不出沟”人间“伊甸园”。
抚今追昔,审视陕北,一幅幅如梦如幻的乡愁画面徐徐打开。壶口、乾坤湾、花马池、红碱淖、波浪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物化为凝固的诗;石峁遗址黄帝陵、玉华夏宫宝塔山、白云道观香炉寺、闯王行宫蕲王庙、姜氏庄园统万城、镇北高台万佛洞……民间智慧的巧夺天工,已外化为律动的画。“无定河边暮角声……一夕秋风白发生”的悲戚,“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的惨烈,范仲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伤感,苏轼“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江南雪絮春”的欣喜,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悲喜一念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