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丛(第52辑)-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本辑论文18篇,涉及作者23人。包括“粤方言语音史的几个问题”(赵彤)、“拼音知识与汉字命名的关系”(梁源、刘启欣、梁文德)、“形容词及其复杂式的音节组配与词义褒贬的对应”(高再兰、郭锐)、“黄孝方言的经历体助词”(汪化云)、“吴语常熟、常州、海门方言中匣母字的语音变异”(袁丹)、“康拉迪与高本汉、蔡元培、林语堂的汉学因缘”(梅祖麟)、“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义别兼具问题论析——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三”(刘子瑜、刘宋川)、“几种民国时期的方音韵图述要”(周赛华)、“《汉语大字典》山部疑难字考释”(杨宝忠、袁如诗)、“藏语差比格助词bas溯源”(邵明园)等论文。

目录

形容词及其复杂式的音节组配与词义褒贬的对应
粤方言语音史的几个问题
潮州方言古浊塞音、塞擦音今读之统计分析
“不知道”的分化及其情态化历程
拼音知识与汉字命名的关系
黄孝方言的经历体助词
苏州方言人称代词复数“伲”的来源及演变
金华方言的“咱们”
吴语常熟、常州、海门方言中匣母字的语音变异
汉语方言声母的脱落与新生
关中方言代词“人家”的合音现象
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义别兼具问题论析——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三
“断”的音义关系及历史演变
几种民国时期的方音韵图述要
《翻切指掌空谷传声》所反映的实际语音特征及该书“官话”的语音性质
《汉语大字典》山部疑难字考释
藏语差比格助词bas溯源
康拉迪与高本汉、蔡元培、林语堂的汉学因缘

精彩书摘

《语言学论丛(第52辑)》:
苏州的“像伲”的用法首先是出现在“像+伲NP”中的,主要表示立场关系,试比较:
(20a)(像)(伲好婆)奶奶老底子从前苦煞个。
(20b)(像伲好婆)老底子苦煞个。
(a)句引介话题,引入“像我奶奶……”这个话题;(b)句已非引介话题,而是变为一个定中短语,表示“我奶奶”,“像……”的话题性消失。这种变化在语音上的体现是连读变调的变更。
人称代词系统何以允许“像伲”这个另类成分加入以及“像伲”的产生对苏州话原有人称代词系统产生什么影响?
问题的答案可能要从“词汇化”入手。从目前来看,“像伲”并非已经完成了词汇化:一是,它有明显的句法限制,无法出现在宾语位置;二是,在周边地区,如昆山话中“像伲”只有很强的引介话题的功能,而没有人称复数的功能。“像+X”本来是一种带有强调意图的话题引介,旨在区别立场,但由于“伲”本身带有强立场义,故而“像”的这种作用开始弱化。更关键的在于使用频率,由于“像”所引介的话题句经常和“伲”共现,这是因为在对话中我们通常会拿自己的事、经历或情况来举例说事,开启一个新话题,以和对方有所对比,故而使得两者存在得以词汇化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际语料中,我们发现“像+伲NP”的用法是最普遍的重要原因。这种新兴代词对原有人称代词系统会产生什么影响是值得我们继续考察的。
……

卖贝商城 推荐:语言学论丛(第5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