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张友鸾作品系列-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张友鸾先生根据中国古典戏曲故事撰写的七部中篇说部。包括《十五贯》,《魔合罗》、《救风尘》等。这些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曾在上海《新民晚报》上连载;现在将七部作品汇编成一集,是为《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
作者简介
张友鸾(1904-1990),字悠然,笔名悠悠、牛布衣、草厂、傅逵,安徽安庆人。中国知名报人,先后担任《国民晚报》社长、南京《民生报》、上海《立报》和《新民报》总编辑,创办《南京早报》、《南京人报》等。1953年,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古典文学研究、整理及编著工作。
目录
赛霸王
一、投师 / 1
二、辞家 / 4
三、探城 / 8
四、抱病 / 11
五、殉艺 / 13
六、泣墓 / 15
七、还乡 / 18
八、觅食 / 22
九、征歌 / 25
十、拆戏 / 27
十一、肆遇 / 29
十二、忍嘲 / 32
十三、拒餐 / 35
十四、传戏 / 37
十五、对词 / 40
十六、束装 / 43
十七、登场 / 45
十八、惊座 / 47
十九、止盥 / 49
二十、京约 / 51
二十一、入班 / 54
二十二、成名 / 56
十五贯
一、尤葫芦戏言成巧祸 / 60
二、熊友兰行路遇飞灾 / 68
三、过于执揣情断命案 / 76
四、况青天判斩察冤情 / 87
五、见都堂况钟纳印信 / 95
六、勘现场娄鼠露行藏 / 103
七、借测字古庙访凶手 / 113
八、雪奇冤公堂结大案 / 123
后记 / 134
魔合罗
一、离家 / 137
二、守义 / 139
三、得病 / 142
四、捎信 / 144
五、怀奸 / 147
六、害兄 / 149
七、迎夫 / 151
八、身亡 / 153
九、问案 / 156
十、索贿 / 158
十一、受刑 / 161
十二、伪尹 / 163
十三、判斩 / 165
十四、怀疑 / 168
十五、质问 / 169
十六、重审 / 172
十七、勘神 / 174
十八、辩解 / 176
十九、详情 / 179
二十、求医 / 181
二十一、智赚 / 184
IV ·
二十二、中计 / 186
二十三、获赃 / 188
二十四、公判 / 190
救风尘
一、宋引章含泪堕烟花 / 193
二、安秀实痴情论嫁娶 / 197
三、周公子炫富买姻缘 / 201
四、赵盼儿苦心劝愚昧 / 206
五、宋引章无妄受鞭笞 / 210
六、王货郎急足传书信 / 215
七、赵盼儿仗义设计谋 / 219
八、周公子见色乱情绪 / 224
九、宋引章闯店闹虚嚣 / 228
十、周公子出妻中计策 / 233
十一、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 237
十二、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 242
鲁斋郎
一、整银壶张氏被劫 / 247
二、结兄弟李娣认亲 / 252
三、扫坟茔孔目遇霸 / 256
四、生折离悲哭献妻 / 261
五、乔兑换恶霸嫁妹 / 266
六、失儿女孔目出家 / 270
七、上奏本包拯被斥 / 276
八、苦读书两儿成名 / 282
九、包拯智斩鲁斋郎 / 286
十、云台观两家团圆 / 291
杏花庄
一、卖酒 / 299
二、求浆 / 301
三、敬客 / 303
四、劫娇 / 306
五、思女 / 308
六、买醉 / 310
七、还山 / 312
八、砍旗 / 314
九、闹堂 / 317
十、诬宋 / 319
十一、赌头 / 321
十二、质对 / 324
十三、恼王 / 326
十四、负荆 / 328
十五、服罪 / 330
十六、回门 / 332
十七、夜走 / 334
十八、下山 / 336
十九、追寇 / 339
二十、宿庙 / 341
二十一、斗贼 / 344
二十二、缴令 / 346
清风楼
一、敕造府楼 / 349
二、混入南朝 / 351
三、暗中定计 / 354
四、歪传圣旨 / 356
五、太君修书 / 358
六、六郎得信 / 361
七、焦赞窥帐 / 363
八、私下三关 / 365
九、太君训子 / 367
十、焦赞探路 / 370
十一、仗义锄奸 / 372
十二、束手就擒 / 375
十三、捉拿焦赞 / 377
十四、朝廷折证 / 380
十五、番营计议 / 382
十六、孟良捕谍 / 384
十七、六郎处斩 / 387
十八、全家待罪 / 389
十九、国姑救婿 / 391
二十、焦赞骂贼 / 393
二十一、大闹法场 / 395
二十二、国姑拼命 / 397
二十三、孟良奏事 / 399
二十四、真宗问计 / 401
二十五、巧施反间 / 403
二十六、金殿辨奸 / 405
二十七、人赃俱获 / 407
二十八、剥袜验字 / 409
二十九、忠奸分明 / 410
三十、酬庸报功 / 412
精彩书摘
《中国古典戏曲故事七篇/张友鸾作品系列》:
赛霸王一、投师清代康熙年间,在苏州甪(lu)直镇地方,有一个人,姓陈名唤明智。这人家世务农,出身穷苦,却从小就爱唱昆曲。遇存戏班来到镇上串演,不管风雨寒暑,道途远近,他都赶了去看。看了就学,学会还要再看。他身材矮小,却偏爱的是净角这一行。侥幸天生着一副响亮喉咙,又肯苦学苦练,才小小十四五岁年纪,竟被他学会了好多折戏,唱做念打,件件都来得。
这一年,有个“草台班”,来至角直。那班子里有个做净角的,唱的好,做的好。陈明智连看了他三日戏,委实着了迷,心里想道:“如若投得此人为师,搭在这个班子里,遍游各地,天天做戏,岂不快活?”想着,就冒冒失失地去找那个净角,说明来意道:“我想搭在你们班子里,跟老师傅学着做戏,不知可肯收留?”原来那个净角,就是这草台班的班主。早先年轻时,在苏州城里,搭过有名的班子,也曾红过的。只因他性情倔强,得罪了看戏的财主,又不肯听班主的话去磕头赔礼,这就被赶了出来。他一怒之下,发誓不到城里去做戏,约了几个伙伴,带着几个徒弟,弄这么一个草台班,跑跑远州外县,四乡八镇,图个糊口。
搭草台班做戏,是个最苦不过的行当:不但挣不到多少钱财,动辄还不免要忍饥受冻;平日“餐风宿露,戴月披星”,更是不足为奇的事。不是真正无路可走的人,谁也不愿意去搭草台班;搭在班子里的,一旦稍有办法,立刻就掉头不顾,远走高飞了。这个班子,起初也有二三十号人,唱不到半年,走了约莫有一半。走了老的,又补新的,补来补去,角色越弄越不齐整,有好多出大戏,渐渐都做它不动了。
那个班主,唯恐这个班子要垮台,心下暗暗发愁。每到一处,他都随时留心,但愿能收得几个徒弟,撑撑场面。这日忽见有人前来投效,怎能不喜?当下便问:“你也识得唱么?”陈明智道:“我私下也学了一些,只是未经名师指点,难免荒腔走板,怕的不中听。”班主又问:“你学的哪路角色?”陈明智道:“我爱做的是净角。”那班主听得这句话,便对陈明智浑身上下,打量一番,只是摇头道:“看你又瘦又小,竟也要学做净角么?”班主此言一出,陈明智只认作是不肯收留他,急得登时把脸胀红了,眼泪水只在眼眶里乱滚,差点儿流了出来。
班主见他这样,就又说道:“你且唱几句我听。
如若唱的还过得去,身材矮小,倒是可以想办法的。
”陈明智得了这句言语,就扯开喉咙,唱了一段。
陈明智唱的时候,那班主只是掐着指头,静静地听着。唱完了,也不说好,也不说坏,却朝着他的脸上,仔细端详。
陈明智被班主看得急了,紧紧问道:“老师傅,我倒是还有点儿做戏的指望没有呢?”班主道:“你且把适才唱的这一段,做个身段与我看看。”陈明智遵命做了。
班主等他把身段做完,顺手从架子上抽下一枝枪说:“耍一个‘黑虎掏心’吧!”陈明智又便耍了。
这样也试了,那样也试了,班主这才拉住陈明智的手,叫他坐下,和他说道:“像你这般年纪,无师自通,戏居然做到这样,真不容易。我在江湖上闯了这么多年,也很收过一些徒弟,却没有一个赶上你的。你若不怕饥寒奔波之苦,忍得住煎熬,我自当尽心尽力,把自己的本领,传授与你。只是凭你这样人才,这么好的根基,搭在草台班,拜我这样一个糟老头儿为师,未免有些委屈,将来说不定有一日会后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