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视觉人类学论稿-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视觉人类学论稿》是国内第一部从视觉人类学角度研究非文字书写文化史的著作。全书首先通过分析“Visual Anthropology”的译名,将其从过去的影视人类学拓展为视觉人类学,并对视觉人类学进行了学科定位和学科架构。具体以非文化书写时代的物象、图像,如洞穴画、岩壁画等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类文明起源及其生成的视觉展现、人类文明传承的手段以及人类知识的传播过程。最后通过对母体人类学学科架构的重温,论述了视觉人类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及与其他学科的可能结合点。
作者简介
邓启耀,1952年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视觉人类学和民间艺术学。出版学术专著《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中国巫蛊考察》《视觉人类学导论》等。民族志纪录片多次参加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和学术会议,学术著作获“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二等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视觉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学科建设架构
一、Visual Anthropology的译名和学科定位
二、Visual的表述层次与Visual Anthropology的学科架构
三、人类学学科架构中的视觉人类学
第一章 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
一、”史“之前的历史”书写
二、“史”之外的文化“书写
三、历史真相的视觉重建和多样书写
第二章 物象之观
一、木石指向性灵
二、如何看一座山
三、天象地貌之观
第三章 物象的表达与“修辞”
一、田野现场的物象表达
二、物象表达的类型和功能
三、物象表达符号化的方式
四、物象表达的“词组”与“组词”
第四章 物象媒介的图像化与符号转型
一、“画”之于山:从物象到图像
二、“看画为字”:误读的意义
第五章 陶塑:泥土烧结的文化志
一、陶器的塑型
二、泥土烧结的文化志
三、抟土为灵
第六章 陶纹:规律认知的思维痕迹
一、陶器纹饰的工艺类型与形式构成预设
二、陶纹图式的视觉逻辑
三、纹饰建构的“隐喻性秩序”和规律认知
四、陶符与初文
第七章 作为文明象征的矿冶及中国青铜的多元“面相”
一、作为文明核心支撑技术的矿冶
二、中国青铜器的几种面相
第八章 青铜“舆图”及其跨文化空间
一、九州舆图与古道行者:青铜器自述的文化空间关系
二、青铜之路:传说与史录
三、地望与流徙:族群互动的文化走廊
第九章 铸鼎象物与迁鼎兆运
一、铸鼎象物:青铜鼎的宗教意蕴
二、迁鼎兆运:君权神授的证言
第十章 家庙之鼎与公器之鼎
一、九鼎之言:权力的独白
二、“公器付之公论”
三、问鼎、鼎迁及其权力转移
第十一章 铸像民族志:古滇青铜器呈现的历史现场
一、古滇青铜铸像呈现的历史现场
二、铸像民族志的叙事特点
第十二章 针笔线墨:无文字民族的另类书写
一、民族服饰的文化语境
二、互文性:传说、图语、古籍的分述与通诠
三、作为一种”写本“的服饰
第十三章 灵的秘语:以苗族服饰中的蝴蝶纹样为中心
一、复生之灵
二、复仇与护生之灵
三、图像文献的意义建构与解读
第十四章 民间叙事中的文化变迁镜像
一、金戈铁马之后:被征服的征服者
二、“灵犀”指点的文化适应:渔夫、扁担和头饰的故事
三、农神、匠神与龙:文化融合的符号表象
结语 “非文字书写”行为的认知基础
一、物象表意:自然物的人化与结构化
二、图像叙事:摹写、想象、象征与类化表象
三、图画文字和动作表意
四、“非文字书写”行为的认知特征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外文论著
三、网络
后记
前言/序言
我对视觉人类学研究的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云南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在赵仲牧、李子贤、付光宇、张文勋和杨秉礼等先生的指导下,我参与了一些民俗学田野考察,并尝试写了几篇有关神话思维和民间艺术研究的文章。其中,关于无文字时代和无文字民族的某些视觉表达行为及其认知(当时称为原始艺术和原始思维,邓启耀,1982/5)的分析,至今看尚有可取之处。经过修订补充,放到结语部分,居然也还合适。
自2002年起,我在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开设视觉人类学课程时,结合自己在影视民族志方面的实践和反思,把Visual Anthropology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进行解读。狭义的Visual Anthropology按国内习惯译为“影视人类学”,对具有人类学意味的影视作品进行分析,主要用于本科生教学;广义的Visual Anthropology译为“视觉人类学”,对无文字时代和无文字族群的视觉表达和传播行为展开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生教学。这方面的论述,我曾与国内外学术界有过讨论(邓启耀,2003、2008),故开宗明义,列为导言。
本书的主体部分,基于20世纪90年代断断续续从事的岩画、民族服饰等视觉文化的专题研究(邓启耀,1991、1992、1992a、1992b、1993a、2001、2004;Deng Qiyao,2009等)。它们使我对人类时空跨度极大的非文字书写现象,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在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长达十年的合作过程中,在美国国家艺术院士周文中教授的帮助下,能够与国际上许多学者和艺术家直接对话,交流经验,合作开展一些文化遗产养护和传习的项目,对非文字书写文化史的现象,有了更开阔也更接地气的认识。进人中山大学之后,人类学系完整规范的学科建设体系,帮助我将天马行空的放野,整合于人类学民俗学学科的科学框架之中,我逐渐将自己的研究归拢在视觉人类学和民俗学范畴。2006年,我计划的视觉人类学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支持,并在五年后出版时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计划。2011年,在出版社的一再催促下,终于提交了研究初稿。但因书稿太厚,编辑建议压缩。于是我一分为四,把给本科生的影视研究部分切割为《视觉人类学导论》和《我看与他观:在镜像自我与他性间探问》两册,于2013年分别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还有一半被切割下来的,是给研究生讲授的广义视觉人类学和影视民族志的实践与反思部分。其中,广义视觉人类学部分(即本书)时空跨度大,我用力用时最多。说来也巧,这期间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正好有机会对本书涉及的史前艺术、宗教艺术和民间艺术等视觉文化遗产,再做补充调查,强化了这方面的内容。这一停又是8年,书稿放一边,跑田野,看博物馆,读书。事实证明,这个停顿是十分必要的,它让我有了更多思考和修改的时间。
现在,这个拖得太久的“修改”应该告一段落了,但思考尚未结束。越往前走,越会发现未知领域的深广,未及之处的诱惑。已经临近“知天命”的年纪了才深深体会到什么是“生有涯,而学无涯”。
本书的研究和写作,要感谢中山大学开放而务实的校风,感谢人类学系深厚的学术传统,感谢广州美术学院在我从中山大学退休后再聘发挥余热,让我“回到(艺术)初心”,感谢《文艺研究》《民族艺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思想战线》《文化遗产》《中国矿业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等杂志的提携,感谢在我问学路上给我帮助的所有人。当然,最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她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是使我精力充沛做自己兴趣之事的保障;永无休止地求知问学,已经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