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全译本 第一版 亚当斯密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商务版 西方哲学理论与历史 世界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图书推荐
道德情操论 权威全译本
第一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5年10月1日)
外文书名: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平装: 462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100107723, 7100107725
条形码: 9787100107723
商品尺寸: 23 x 15.4 x 2.8 cm
商品重量: 640 g
品牌: 商务印书馆
ASIN: B017JSKKIM
编辑推荐
世界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广受读者欢迎的权威全译本
国家领导人多次推荐的大师巨著
名人推荐
《道德情操论》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哲学作品,也是现代意义上的优秀经济学著作。在维多利亚时代到来前,即使是《国富论》也没有超越它的影响力。
——詹姆斯·布坎
世界思想史上真正杰出的著作之一。对于我们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来说,堪称一份具有深远意义的全球宣言,其影响之深广及现实指向令人惊叹。
——阿马蒂亚·森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已”,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已”。
——米尔顿·弗里德曼
《道德情操论》可以作为斯密的社会科学方法来解读,是斯密理解社会、理解时代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支撑。在某种意义上看,《国富论》只是基于《道德情操论》的一个具体应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富论》,就必须了解《道德情操论》.
——罗卫东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他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操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甚至《国富论》首页上还强调“《道德情操论》的作者”。
译者简介
蒋自强(1927-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师从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合译《亚当·斯密的生平和著作》,合著《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三次革命和三次综合——西方经济学演化模式研究》《经济思想通史》。
钦北愚(1945-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合译《亚当·斯密的生平和著作》《凯恩斯以前100位杰出的经济学家》,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等。
朱钟棣(1941-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合译《亚当·斯密的生平和著作》《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著有《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等。
沈凯璋(1950- ),师从蒋自强教授。合著有《<资本论>首卷提要和注释》《浙江近代金融业和金融家》等。
目录
告读者
第一卷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论合宜感
第一章论同情
第二章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第三章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第四章续前章
第五章论和蔼可亲和令人尊敬的美德
第二篇论各种不同的适宜的激情程度
引言
第一章论从肉体产生的各种激情
第二章论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
第三章论不友好的激情
第四章论友好的激情
第五章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论幸运和不幸对人们判断行为合宜性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比在另一种情况下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赞同
第一章虽然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但是它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第二章论野心的起源,兼论社会阶层的区别
第三章论由钦佩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所引起的道德情操的败坏
第二卷论优点和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第二篇论正义和仁慈
第三篇就行为的优点或缺点,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卷论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一章论自我赞同和不赞同的原则
第二章论对赞扬和值得赞扬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
第三章论良心的影响和权威
第四章论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一般准则的起源和效用
第五章论道德的一般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以及它们被公正地看作造物主的法则
第六章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应该成为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而且在什么情况下,它应该同其他动机一起发生作用
第四卷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
第一章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一切艺术品的美,兼论这种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
第二章论效用的表现赋予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美,以及关于这种美的概念可能在何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有关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
第二章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引言
第一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
第二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
引言
第一章论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所依据的次序
第二章论天性致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
第三章论普施万物的善行
第三篇论自我控制
第六卷结论
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
第一篇论应当在道德情感理论中加以考察的问题
第二篇论已对美德的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引言
第一章论认为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论认为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论认为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那些体系
第四章论放荡不羁的体系
第三篇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
引言
第一章论从自爱推断出赞同本能的那些体系
第二章论把理性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三章论把情感视为赞同本能的根源的那些体系
第四篇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译后记
人名译名对照表
序言
亚当·斯密(1723—1790)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他在《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已为我国思想理论界所熟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特别是这两部著作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正确理解。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即《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比悬殊、相互矛盾的问题。他们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同情,而在《国富论》中却把人们的行为归结于自私。他们说,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同情作为社会行为的基础,而在《国富论》中,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影响,从利他的理论转向利己的理论。从此以后,几乎所有论及亚当·斯密著作和思想的论著,差不多都把斯密看作是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这种观点,似乎成了研究亚当·斯密的传统“信条”。例如,在我国流行颇广的卢森贝所著《政治经济学史》就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而“他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则“是利己主义”。这种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其实是出于对斯密著作的误解,尤其是对《道德情操论》的误解。
这里,仅就斯密生平和《道德情操论》的创作及修订再版,以及《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关系,即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作一概述。
一、斯密生平和《道德情操论》的创作及修订再版
1723年6月5日,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的卡柯尔迪。他的父亲是当地海关的审计员,在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就去世了。母亲是大地主的女儿,一直活到90岁,仅比斯密早死6年。斯密生前丧父,童年体质孱弱多病,又无兄弟姐妹,一生未曾娶妻,同母亲相依为命。在长达60年的岁月中,斯密对母亲孝顺侍奉,报答了她的养育之恩。
斯密接受启蒙教育是在卡柯尔迪市立学校,这所学校在相当有名望的戴维·米勒的领导下,造就了一批卓越人才。幼年的斯密在学校中以对书籍的热爱和超人的记忆而引人瞩目。斯密在卡柯尔迪度过了中小学生活。工场手工业和外贸相当发达的卡柯尔迪,使斯密对苏格兰社会有了一个朦胧的认识。
1737年,斯密以出色的成绩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他在该校的3年中,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他当时最喜欢的是数学和自然哲学,然而,这却不是他在其中显示才华的科学。出类拔萃的道德哲学教授哈奇森以渊博学识与高尚人格给斯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奇森似乎注意到了他的天资,把16岁的斯密介绍给了当时正在写作《人性论》的哲学家大卫·休谟。
1740年,斯密作为斯内尔奖学金的获得者被推荐到牛津大学深造。在那里,他致力于钻研拉丁语和希腊语的古典著作,认真研究了《人性论》等当代和古代伟大思想家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古典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基础。
1748年秋,他担任爱丁堡大学讲师。1749年编写过一份经济学讲义。在1750—1751年的冬天,讲授过一学期经济学。1751年,他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的逻辑学教授。从1752年起,他又继承他的老师——哈奇森博士任该校的道德哲学教授,直到1764年辞去教职为止。他经常回忆起这13年,说这是他“一生中最有用和最幸福”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他学术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
……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看不见的手”是一种对从利己出发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使私利与公益协调的力量。这种力量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经济规律,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社会法规;它的作用是实现经济均衡、政治均衡。这种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早期的控制论思想和社会均衡思想。
总之,《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这两杰出著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和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还是对那只“看不见的手”的论述,都涉及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因此,所谓“亚当·斯密问题”实际上是由于误解其著作而产生的。那种把他看成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在《国富论》中“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的观点,不仅割裂了这两部著作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曲解了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
后记
亚当·斯密的名著《道德情操论》,创作于18世纪50年代,1759年初版后,又经过31年五次修订再版而“定型”,它是作者长期深思熟虑、仔细琢磨的一部作品。翻译这样一部作品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我们之所以敢于接受这一任务,主要是由于得到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翻译家陈彪如教授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从1979年冬至1985年春的整个翻译过程中,都是在陈老的指导下进行的,凡遇到困难,均及时得到了他的指教而释疑。陈老还亲自审阅了部分译稿。全书校订工作由胡企林同志承担。
我们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吴衡康同志、王涌泉同志和朱泱同志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均表示深切的谢意。
本书译事由蒋自强主持,其中第一卷和第二卷由钦北愚译,第三卷和第四卷由朱钟棣译,第五卷和第六卷由沈凯璋译,第七卷由蒋自强译。全部译文由钦北愚、蒋自强统一修改定稿。
卖贝商城 推荐:道德情操论 全译本 第一版 亚当斯密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商务版 西方哲学理论与历史 世界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