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为赠礼-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以法为赠礼》是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年)有关“法”以及相关内容的教导。阿姜查大师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达数年,曾和本世纪伟大的禅师阿姜曼度过一段开悟性的时光。他的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他善于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实意,令弟子们开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书名《以法为赠礼》是阿姜查某一次开示的主题。在这篇教导和其他篇章中,阿姜查大师强调了随时保持“正念”和清明、训练心理对修行的重要性,他也教导人们禅修时保持“空心”和专注呼吸的方法。

作者简介

阿姜查·须跋多(1918—1992),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之一,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后随当地禅定大师修习。他依苦行僧的传统方式生活长达数十年,教导方式简明,含义却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从他受教。

目录

法耘译者序
前言
阿姜查传略
真正的给予
以法为赠礼
法性
法的语言
与法同住世间
心的训练
汤锅里的汤勺子
教说片断
如何得到佛法
走在佛法的路上
如何拥有清净的戒
定力训练的修行
慧的生起
从修行上得到法益
现在就做

精彩书摘

真正的给予
人们过世俗的生活去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上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你自己试试:你想要让你的心平静,于是你坐了下来,且试着使它平静,如此这般,你将会痛苦,试试看吧。我们的方式可精致多了:我们去做,过后就放下,做了就放下!仅此而已。
一开始,我们以心中的某种欲求修行,我们不断在修行,但我们知道那样并不能满足欲求,于是我们会继续修行,直到我们达到一个境地——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有些人修行是为了想要证得涅槃,然而这种欲求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它。“希求”平静是自然的事,但却不真的正确,我们必须毫无所求地修行。而你会问:“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什么?”答案是,我们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修行不要去得到什么东西。
那些修行是为了想得到什么的人,就好像来找我洒“圣水”的人一样。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想要得到圣水时,他们说:“因为我希望活得快乐舒适而无病痛!”如此一来,他们将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报;然而在佛教,我们做事却没有“得到”的念头。世俗人必须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们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
想到这里,实在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停留。人们住在一个“家”,这“家”是“有”和“执取”。离开家到一个没有家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总是与“有”和“执取”同住的。如果我们不能执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感到失落;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愿离开家趣向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那儿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看看这里的屋顶和地板:上端是屋顶,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个“有”;但在地板和屋顶之间的空间,却毫无立足之地。一个人可以站在屋顶或站在地板上,但却不能在“空”的空间上。没有“有”的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说,我们说彼涅槃就是此空。人们听到这儿,他们会退后不前,他们不想前“往”涅槃,他们害怕,如果他们那样子做了,他们便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孩子和亲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幸福、健康。”这使得他们非常高兴,他们爱听这些,而若你开始谈到空,他们便不想要听了。他们执着了“有”!但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而具有美丽的外观?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有着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吗?没有!但当我们说“长寿、美丽、幸福和健康”时,他们却真的非常高兴。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那么你们的心将会得到宁静,而痛苦也会立即止息!
好了,这就够了。啊!想必已经晚了,我看你们有些人已经困了。佛陀说过,去教导“沉睡”中的人们佛法,但不要让人们睡着了。
以法为赠礼
(这是公元1977年10月10日在国际丛林寺院,对聚集的西方僧侣、沙弥和在家弟子所做的开示。这篇开示供养给正好从法国来访的,当中一位比丘的父母。)
很高兴你们有机会来参访巴蓬寺,并且探望在这儿的出家儿子。可是我很抱歉,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们。在法国,物质上的东西已经很多,不过,有关“法”的却非常少。我曾去那里看过,那儿的确没有能为人们带来安详与宁静的法,有的只是一些不断使人心迷乱和困扰的事物。
法国早已物产丰饶,有那么多的事物,从色、声、香、味、触上,带给人们感官的诱惑,又由于对“法”的无知,人们便只有被迷惑了。因此,今天我想要供养一些“法”给各位带回法国,当作是巴蓬寺和国际丛林寺院送给你们的礼物。
“法”是什么?法能够斩断人类的问题和困难,使之逐渐减少至无!那所谓的法,应该贯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学习——那是为了一旦有“法尘”①生起时,我们能够去处理和超越它。
无论是住在泰国或是其他国家,我们都有同类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懂如何去解决,我们将会不断地被困在痛苦和烦恼当中。解决问题必须靠智慧,而要拥有智慧便得开展和训练我们的心!
谈到修行,其实一点儿也不远,就在我们身心的当下!西方人和泰国人一样,都有身和心。有混乱的身、心,表示是一个混乱的人:有祥和的身、心,就是一个祥和的人。
事实上,这心就像雨水,在自然的状态下它原是纯洁的;如果我们将绿色颜料滴到清澄的雨水里,它就会变绿;如果是黄色的颜料,那么它就会变黄。
心的反应也是如此。当舒适的法尘“滴”进了心,这心就会舒适;而当法尘是不舒适时,心也会不舒适,这心会变得“混浊不清”,就像染了色的水一般。
当澄净的水接触到黄色时,它会变黄;当它接触到绿色时,它会变绿。每一次,它都会改变颜色。而实际上,那些绿色或黄色中的水原本是清澄而洁净的。心在自然的状况下也是一样,是清澄、洁净而不混乱的。它会变得混乱,只因它追逐法尘;它迷失在它的情绪当中了!
让我解释得更清楚些,现在我们正坐在平静的森林里,这儿,如果没有风,树叶会保持原状静止不动,而假若有风吹时,树叶便会拍打舞动起来。心,就像那树叶一般,当它一接触到法尘,它便会依着法尘的性“拍打舞动”起来。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愈少,心就愈会不断地去追逐法尘。感觉到快乐时,心会屈服于快乐;感觉到痛苦时,心会屈服于痛苦,它总是在混乱之中。
最后,人会变得神经质。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他们只是随着情绪起伏而不知如何去照顾自己的心,就像一个小孩没有父母去照料他一般。孤儿是无所依靠的,而无依无靠的孩子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
同样地,如果这颗心没有受到照顾,如果没有用正见来训练或培育品格,它会变得非常麻烦而难以处理。
今天我要提供给各位一种训练心的方法,那就是“业处”(kamma-tthana)①。业(kamma)是指“行为”,处(tthana)是指“基础”。在佛教,这是使心祥和及宁静的方法——你们可以用它来训练心,并以这受过训练的“心”来审视“身”。
我们的“存在”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是身体,一是心,就这两部分而已。所谓的“身”,能被我们肉眼所见,而“心”,相反地,是非物质的部分,只能被“内在的眼”或“心眼”“见”到。身和心这两者,都经常处在混乱的状态中。
“心”是什么?心并不真的是什么“东西”,依照传统上的说法,心就是那个能够去感觉或意识的;那感觉、接受以及经验一切法尘的就称作“心”。当下这个时刻就有心——当我正在对你们说话时,心自认到我正在说什么;声音透过耳朵,你们知道我在说些什么。那个经验到这些的,就叫作“心”。
心,并没有任何的自我或实体,也无任何的相状,它只是在“经验心理活动”,如此而已!如果我们能教导这颗心拥有正见,它就不会有任何的麻烦出现,它将能平静自在。
心是心,法尘是法尘,法尘并不是心,心也不是法尘。为了能让我们清楚了解我们的心和在我们心中的法尘,我们说,能接受法尘突然“啵”地闯进来的,就是心。
当心和它的对象两者互相接触时,会生起感觉。这其中,有些是好的感觉,有些是坏的感觉;有些是冷的感觉,有些是热的感觉。各式各样都有。而如果不用智慧去处理这些感觉的话,心就会被扰乱!
禅坐是开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为“智慧生起”的基础。这里头,“呼吸”是生理的基础,我们称作“安那般那沙地”(anapanasati)或“观呼吸”,在这里,我们以呼吸当作我们心理的对象。我们以呼吸作为禅修的对象,只因它最简单,而且自古以来它就是禅修的核心。
当我们遇到好的禅坐机会时便盘腿而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右手放在左手上面,保持背部直挺,然后对自己说:“现在我要放下一切的负担和烦扰!”不要有任何的事使你挂虑了,在这个时候,把一切忧虑都抛开吧!
现在,将注意力放到呼吸上,开始吸气和呼气。这时——在做观察呼吸的当下,不要刻意地使呼吸拉长或缩短,不要使它变强或变弱,只要依正常速度,自自然然地进出就可以了。等到“正念”和“自我觉醒”从心中生起时,便能清楚明白这吸气与呼气了。
放轻松,什么都不要去想,不需想东想西,唯一要做的事是将注意力放在吸气和呼气上,其他一概不管!保持正念,专注在呼吸的一进一出上,注意每一个呼吸的开始、中间和结尾。吸气时,气的开始是在鼻端,中间在心脏,结尾在腹部。呼气时,正好相反,气的开始在腹部,中间在心脏,结尾在鼻端。开展对呼吸的觉知:一在鼻端,二在心脏,三在腹部。而后,反过来是:一在腹部,二在心脏,三在鼻端。
投聚“注意力”在这三点上将可解决你一切的烦忧;只要不想其他的事,保持你的注意力在呼吸上。此时或许会有别的念头进入心中,它会想到其他的主题而分散了你的心,但可别理它,只要再次持好呼吸当作你专注的对象就行了。心,也可能会陷入研判和探讨情绪当中,但是,继续去修行吧!继续不断地在每一个呼吸的始、中、末上保持分明。
最后,心将会无时无刻不在这三点上了知呼吸。当你如此修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心和身就会习惯于这种工作。疲劳将消失,身体会感到更轻安,而呼吸也会变得愈来愈细密。“正念”和“自我觉醒”将能保护住心,而且好好地看守它。
我们如此这般地修行,直到心变得平和、宁静,直到它成为“一”为止。所谓“一”是指“心”全神贯注于呼吸上,不从呼吸上分离开来。心将不再混乱而能够轻松自在,它将会知道呼吸的始、中、末,而且保持继续不断地专注在呼吸上。
当心变得平静时,我们就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上,而不必再随着呼吸的上下,到达腹部又回来;只需专注在呼吸进来与出去的鼻端就可以了。
这就叫作“静心”,让心放轻松而且平静。当宁静生起时,心会“停止”,它会与它单一的对象——呼吸——一起“停止”。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使心宁静,智慧就能够生起了。
这是一个开始,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不管身在何处,都要试着每天去练习。无论是在家中,在车子里,躺着或是坐着,都必须不断地、很小心地去觉知和看守住这颗心。
这称作“心理训练”的,必得在四威仪中练习;不单是坐着,站着、走着、躺着的时候也都要练习。重点是,我们必须知道,每一刻的心境究竟是如何?而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随时保持正念和清明。心,是快乐或痛苦?是混乱?是祥和?以这种方法去认识心,使心变得宁静,而当心变宁静时,智慧就会生起。
……

卖贝商城 推荐:以法为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