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图书推荐
内容简介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一是优美与崇高的对立与统一;一是强调美的主观性。优美的观念是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受到人们重视的,他们的造型艺术等总是讲求和谐匀称(如所谓“黄金分割”),讲求明媚窈窕(如各种女神的造像)。但是要到晚期罗马的朗杰努斯(Longinus,?-273年)始特标“崇高”这一概念,尔后遂成为美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或标准。近代以来,经过法国文艺批评布瓦罗(Boileau,1636-1711年)的提倡,自17世纪起即蔚然成风。然而17-18世纪所谓的崇高,大都指的是外在事物,如宇宙的无限等等。而康德则在此之上加入了人的自身。人性自身的美丽和尊严,就在引导着自己的道德生活,这本身就是崇高的体现,它就是崇高(在本文中康德也常使用“高贵”或“高尚”一词来代替“崇高”)。由于这一点,康德早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前就在美学上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亦即把美的基础从客观方面转移到主观方面来。在他以前,无论是理性派还是经验派都一致认同于美的客观属性,即认为所谓美乃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使我们产生了美感;而那特别指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所形成的和谐就成其为美。
作者简介
康德(1724-1804),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他的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目录
第一节 论崇高感与优美感的不同对象
第二节 论人类的崇高与优美的一般性质
第三节 论崇高和优美在两性相对关系上的区别
第四节 论民族性
译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女性的这种高贵的品质——它正如我们已经指出过的,是必定不会使优美感不为人所知道的,——之宣告它自己存在的最有意义而又最确凿无疑的东西,就莫过于谦逊得体了,那是具有极大优越性的一种高贵的纯朴性和天真性。由此焕发出对别人的一种安详的友好和尊重,同时还结合着对自己的某种高贵的信心和一种合理的自尊,那在一个崇高的心灵状态中总是可以被人发见的。既然这种美妙的混合物,同时既以魅力吸引人而又以敬重感动人;所以它就使得所有其余的光辉品质都能有把握地抵御各种责难和讥讽的恶意攻击。有着这种心灵状态的人,也会有着一颗友好的心,那对于一个女性是永远都不可能被估计得足够地高(因为它是太罕见了),同时也不能不是极其有魅力的。
既然我们的目标是要评判感情,所以把美丽的性别的形象和姿容对男性所造成的各种不同印象也尽可能地纳入我们的观念之中,就不会是一桩不愉快的事了。整个这种销魂,确实是在性的本能的基础之上展开的。大自然在追寻着它那伟大的目标,而一切的美好都合在一起,——尽管它们看来好像是距离得有如它们所愿望的那么遥远,——也只不过是伪装的点缀罢了,它们的魅力归根到底还是出自这一根源的。一种健康而茁壮的情趣,总是非常
...之接近于这种本能的,而很少是为了一个女性的神态或容貌或眼波等等的魅力而神魂颠倒;而且正由于它确实是仅仅关系到性别,所以它往往就把别人的娇气看作是虚假的装腔作态。
假如说这种趣味并不美好,它却也不应该因此就受到鄙视。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类,就是靠着它而以一种非常之简单和确切的方式在遵循着大自然的伟大的秩序的①。绝大多数的婚姻都是由它促成的,而且还确实都是人类物种中最勤勉的那部分人;并且男人的头脑里既然没有充满着令人销魂的姿容、含情脉脉的双眸、高贵的仪态等等,而且也一点都不懂得这一切,所以他更为注重的就是料理家务的德行、节俭等等,还有嫁奁。至于涉及某些更美好的情趣,——我们必须是靠着这些才能够区分女性外在的魅力,——那么这就要看她们容貌的形象及其表现都有些什么是道德的或是不道德的了。一个女性就这后一种的可爱而言,就叫作漂亮。那是一种比例匀称的体态、身裁合度、眼睛和面孔的颜色娴雅地相配合,是在花丛之中也会让人喜爱并会博得人们冷静的称赞的那种真纯的美。面孔本身并不说任何话,尽管它很漂亮,但它并不向人心讲述些什么。在姿态、眼神和仪容的表现中成其为道德的东西,或则是属于崇高感的,或则是属于优美感的。凡是一个女性的身上适合于她那女性的种种可爱性之特别体现为崇高性的道德表现的,在确切的意义上就叫作美;而在仪态和姿容中使人能认识到的道德标志、从而宣示了优美的品质的那些东西,则是可爱的,而且如果她在这方面程度很高的话,则是有魅力的。前者在一种落落大方的风度和一种高贵的仪态之下,就使得优美的理智闪烁出谦逊的光芒,而且在她的容颜上就流露出她具有一种温柔的感情和一颗善良的心,于是她便掌握了一个男人心中的品性和高度的敬意。
……
前言/序言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于1763年撰写的一篇长文,次年在哥尼斯堡作为单行本出版,题名为《对优美感与崇高感的考察》。
通常在人们的心目中,康德是以这样一种形象呈现的:他是一位鼎鼎大名的哲学家,但同时也是一位枯涩的、刻板的纯哲学家。他一生足迹从未出过他的故乡哥尼斯堡①,生活有点古怪,没有任何嗜好,终生未婚,甚至也从没有恋爱过。每天、每月、每年都过着一成不变的刻板生活,以至于邻居们都以他每天固定的散步时间来校对自己的钟表。他的哲学也是枯燥无味的,文风沉闷而冗长,《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大概除了少数专业者以外,一般读者很少有人通读完了的。阿·赫胥黎(Aldous Huxley)曾有一篇谈旅行的散文,说到出门旅行的人的行囊里,每每总要带上两本书以供旅途消遣,有人就选有这部《纯粹理性批判》,但是直到旅行归来,实际上连第一页也没有看完①,似乎颇有点讥讽意味。这部书中文有两种译本,即胡仁源译本和蓝公武译本。这两部译本中国读者读起来简直有如天书,比康德的原文还难懂②。而恰好这本书是大学里读康德哲学的第一本必读书。30年代初,何其芳在北大哲学系做学生时,就曾有“康德是个没趣的人”之叹,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中国读者所一直因袭的看法。不但一般读者,就连哲学专业者大抵也只读他的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或者也还有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所以得出以上的印象也就不足为奇。
我时常想,假如我们能从另一条途径去读康德,先读(或者哪怕是后读)他的第三批判,即代表他晚年力图打通天人之际的《判断力批判》以及所谓的第四批判即《历史理性批判》,再加上某些前批判时期的作品——当然,首先是这部《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也许还有《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以及《一个通灵者的梦》,那么我们大概就会看到另一个较有趣味的康德,而且也会更近于康德这个人和这位哲学家的真实面貌。批判哲学就像是一部哲学的《神曲》,它要带着你遍游天、地、人三界,第一批判带你游现象世界;第二批判带你游本体世界;最后第三批判则是由哲学的碧德丽采(Beatrice)——美——把你带上了九重天。哲学虽然囊括三界,但是只有“无上天”(Empyrean paradise)才是统合三界的最后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