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哲学家的正确方式-图书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普通大众
★韭菜必备:是不是必须要上大学?应不应该遵从领导的无理安排?……用哲学思考一切,能帮人快速解决日常焦虑。
★继15万畅销书《惊呆了!哲学这么好》后,又一位超高人气日本哲学教师,畠山创的哲学生存指南!
★漫画形式:以二次元漫画人物模拟“哲学对话”,通俗易懂,有趣好玩。
★15个热点话题:贫富不均就不公平吗?任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都是恶行吗?“少年法”应该严厉化吗?世界、国家、自己,哪个重要?幸福的标准,是质的满足,还是量的满足?人应该追求自由,还是遵守社会法则?人生来就知道“1+1=2”吗?存在平行世界吗?……
★37位古今中外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塔哥拉、伊壁鸠鲁、释迦牟尼、庄子、孔子、孟子、荀子、托马斯·阿奎纳、奥古斯丁、加尔文、霍布斯、休谟、培根、笛卡儿、康德、卢梭、亚当·斯密、边沁、约翰·穆勒、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克尔凯郭尔、尼采、森鸥外、卡尔·施密特、罗尔斯、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加缪、雅斯贝尔斯、萨特、列维纳斯、甘地。
★165个哲学概念:古今每个时期、中外代表性哲学家的,几乎所有重要哲学思想,短小精悍的叙述,实用的对话场景,迅速get公元前469年到今2000多年世界重要哲学观点。
★哲人汇聚·激烈交锋·zhong 极问题·越辩越明
★人生还是值得思考一下的。
内容简介
哲学其实很简单。
告别枯燥冗长的文字,以二次元漫画人物模拟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孔子、庄子、笛卡儿、康德、黑格尔、尼采、加缪……37位古今中外大哲学家的“哲学对话”!
关乎每个人的15个热点话题,地表醉潮大辩论;帮你轻松掌握超实用的165个哲学概念,学会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用超好用的哲学“智辩”!
作者简介
作者:畠山创
生于北海道。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哲学专业。代代木研究班伦理学、政治经济学名讲师。
他认为:“20世纪是呈现趣味的时代,21世纪则是创造趣味的时代。如果无趣的政治、教育能够改变,那么世界必然会去意盎然。”
畠山创的授课通过卫星转播,惠及约1000所学校的学生。他以热情的表达和明晰的讲解直穿事物本质。
绘者:岩元辰郎
1976年生,毕业于东京造形大学。自由插图画家。曾担任《逆转裁判》系列、《恋爱爆弹》等游戏,及《怪物弹珠》等动漫的人物设计师。
目录
01可以容许多大程度的贫富差距?——贫富不均就不公平吗 ?/ 001
02对剥夺生命的辩论——有没有允许决定生死的情况?/ 017
03少年法应该严厉化吗?——严厉的处罚是否具有社会意义?/ 035
04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不同主张能说明什么?/ 055
05战争一定是坏事吗?——能允许战争吗?/ 069
06全球化和爱国心孰重孰轻?——世界、国家、自己,哪一个ZUI为重要?/ 085
07推动人类历史的动力是什么?——历史是人类创造还是另有其他动力?/ 103
08决定行动的是社会还是自己?——结构主义和存在主义,是20 世纪最大的论争吗?/ 121
09ZUI大的幸福快乐是什么?——幸福的标准,是质的满足还是量的满足?/ 135
10自由真的必要吗?——是要自由,还是社会规制?/ 151
11人生来就知道“1+1=2”吗?——“经验”在先还是“理性”在先,是哲学史上的一大论题/ 163
12天堂般的世界存在吗?——世界是一元还是二元?/ 177
13“神”是否存在?——说一说无法言说的东西/ 193
14世界上存在真理吗?——能否超越怀疑主义?/ 209
15人为什么而活?——生活是什么?/ 225
精彩书摘
【少年法应该严厉化吗?】
苏格拉底—— 这一章我们将探讨少年法的问题。近来,关于年轻人恶性犯罪的报道在电视和报纸上屡见不鲜。虽然相关数据显示,年轻人的犯罪率并没有升高,但此类话题却一再受到热议。对于如何抑制年轻人的犯罪趋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严化少年法,那么,严化做法是否妥当?我想先听听亚里士多德的意见。
亚里士多德—— 我赞成少年法的严化。公平分为分配公平和调节公平,分配公平即按照个人的能力或业绩给予相应的财产或名誉,与之相对,调节公平即通过刑罚或者损害赔偿来“调节”社会上的种种不公。
苏格拉底—— 原来如此。那么,你认为制裁或刑罚就是调节公平的实现方式?
亚里士多德—— 打个比方吧。我的意思就是对于偷盗两个苹果的人所用的刑罚,其目的并非仅仅为了让他归还两个苹果,而是不考虑其年龄、人格,只根据其犯罪程度从重量刑。因此,即使是少年犯,也应该依据其犯罪轻重来给予相应的处罚。
边沁—— 我赞同亚里士多德先生的意见。人生被快乐和痛苦所支配,但如果人人只谋求一己快乐,那么就需要在统观整个社会实情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处罚措施。我觉得处罚是施加痛苦的方式,而社会对于个人处罚的严厉程度,应该超过个人对社会带来的危害程度。
约翰·穆勒—— 边沁老师,我有话要说。我记得跟您学习的时候,您就只注意到外在的损益,因此在处罚或者法律审判方面您也仅仅是考虑了外在处罚吧?
边沁—— 穆勒,你说的大体上没错。外在处罚有什么不好吗?
约翰·穆勒—— 在我看来,内在制裁才是治本的关键。世间痛苦多种多样,人为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而痛苦,也就是所谓的良心谴责,这才是最佳的处罚。比如,一个人向女朋友说了谎,那么,什么样的处罚对他才有效呢?我想绝不是罚款,而是思念着受伤的女友并自我感受到良心的谴责吧。
边沁—— 你可真固执呀,穆勒,首先,你认为任何人都会思念受伤的女友的想法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有人不思念怎么办,难道就不予处罚了吗?
苏格拉底—— 看起来这俨然是一场师徒对决。其实我们是回到了“无知之知”的层面上,实际上,我们还没有理解刑罚为何物的问题。那么,刑罚到底应该是什么呢?
亚里士多德—— 这个好回答。刑罚就是调节社会利害得失的原理嘛,刚才我已经在“调节公平”时说过人是社会动物,所以只能在社会中生存,因此用刑罚方法来调节社会,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边沁—— 我大体上赞同此说。在我看来,人的幸福快乐可以量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进行快乐计算。如果要增加整个社会的幸福和满足感,即谋求作为社会总体意愿的幸福,依然需要运用维持社会秩序的刑罚措施。
约翰·穆勒—— 且慢。边沁老师和亚里士多德先生,你们的发言能否深入实质?边沁老师刚才提到“快乐可以计算”,那么喜欢喝酒而豪饮的快乐和读书求知的快乐能等同吗?您虽然教给了我功利主义的知识,但我认为应该将其完善为“质的功利主义”,举个玩笑的例子,“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蠢人幸福”。
苏格拉底—— 嗯?是在表扬我吗?
约翰·穆勒—— 是的,苏格拉底先生。刚才我已经提到,良心谴责这种内在处罚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十分重要。换言之,刑罚就是要让罪犯反省自己的罪责,最终获得新生。
边沁—— 你的意思是想说,刑罚的目的是为了罪犯能够新生?
约翰·穆勒—— 没错。对罪犯施加外在的痛苦并催发其恐惧心理用以防止其再犯罪的做法,并不是刑罚的完全要义。所以在罪犯重获新生这一问题上,请两位多做考量。
苏格拉底—— 看来,大家在使用必要的处罚手段方面立场一样,只不过亚里士多德和边沁两位先生看重刑罚,即施加痛苦进而催生心理恐惧的方式来抑制犯罪,而约翰·穆勒则侧重于如何让罪犯重获新生。
边沁—— 确实如此。
苏格拉底—— 这真是一个胶着的问题,一时间难以简单定论。这样吧,我们邀请一位参考人入场。这位年轻的参考人曾被送到过少年教养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经历。
参考人—— 听着大家的讨论,我感到一阵酸楚,我在上初中时因多次盗窃被遣送到少年教养院。我生在单亲之家,家里除了我之外,就只有母亲和两个妹妹,母亲十分辛苦,她只能打一些零工维持一家生计。
苏格拉底—— 这就是单亲贫困家庭呀。
参考人—— 有一次母亲把一盒杯面分给我们三个孩子吃,但之后三天我们再也没吃到什么,加之自来水也停供了,我们只得用塑料瓶到公园接水回家饮用。
苏格拉底—— 然后你就想到了偷……
参考人—— 后来母亲病了,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我就到外面偷东西吃,再加上没钱上学校,周围也没有人能够让我诉苦,于是我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偷东西,最后偷盗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苏格拉底—— 那你现在做什么呢?
参考人—— 从少年教养院出来之后,就在现在这个汽车厂工作。面试期间,我讲述了自己之前的经历,幸运的是社长让我“先工作”。自此我终于挤进正式工行列。
苏格拉底—— 看来真是个诚实的孩子。那么你如何能够重获新生呢?
参考人—— 也许得益于社长等周围大人们对我的帮助吧。此外,我在少年教养院接受教养的时候,也倾听了故事,这些对我都大有裨益。我觉得人需要有博爱和慈悲之心,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苏格拉底—— 我明白了。好,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诸位再考虑考虑,青少年和成年人应该适用同等刑罚吗?
亚里士多德—— 当然应该同等适用。刚才那位参考人的经历固然值得同情,但遵守社会法律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最基本的公平正义,我们不可能同情像参考人那样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也不可能全都洗心革面。
边沁—— 言之有理,社会通常只能是多数人获取幸福。所谓量的功利主义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约翰·穆勒—— 那么重刑也一样吗?我觉得应该将成年人和青少年明确区分开来。因为青少年还没有依靠自己获取财富的能力,他们尚未接受完全教育,也正如参考人所说,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等社会因素或大人们的影响。
边沁—— 话虽如此……
约翰·穆勒—— 所以要让青少年获得新生,就得首先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生活环境并给予他们新生的机会。如果将他们和成年人等同视之,那么就意味着他们会失去新生的机会。
边沁—— 不过,从犯罪轻重程度来说,两者并无区别吧?
苏格拉底—— 这样吧,我们也不妨从受害人的角度考虑一下。关于少年法保护犯罪少年的问题受害人能否理解呢?
边沁—— 人在受痛苦和快乐支配这一点上是平等的。比如,被夺走了商品的店主就会陷入痛苦。不过我们这次讨论的问题略有不同,对于那种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害的问题,社会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约翰·穆勒—— 边沁老师,刚才您提到社会损害问题,但如果犯罪少年能改过自新,那么他就不会再行犯罪了,这难道不有利于社会吗?您难道没听到参考人的诉说吗?
边沁—— 但是,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例子。我不否定当然存在“开除教籍”这种宗教式的处罚方法,但这并非万能之策。
约翰·穆勒—— 那么,您认为世间有万能之策吗?
边沁—— 有呀,那当然是法律啦。法律可以让“最多的人获取最大的幸福”,而法律的制裁也自然会给社会带来幸福。
约翰·穆勒—— 这并非是内在处罚。您的意思是,必须依靠法律这种外在措施?
边沁—— 是的。
孔子—— 让大家久候了。说到“法”,它原本是什么呢?在中国的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有“法家”一派,韩非子和后来的李斯等人都是其中代表,对于他们来说“法”不单单是一种规则,同时还是“刑罚”,这就是“法治主义”。“法治主义”源于荀子的“性恶说”,他要求统治者借助“赏罚”或“刑罚”来统治国家,也就是所谓的“信赏必罚”吧。
边沁—— 原来如此,看来这似乎和我的主张不谋而合。
孔子—— 不过,我的意见和他们不同。我觉得要让一般人发挥“德”行,为政者首先必须克己修身,即“修己”。能够修己的为政者,便可感化万民,国家即可大治,这就是“修己治人”之法。因此,修身养德乃关键所在,必须放在首要位置,这就是所谓的“德治主义”。为政者如能审时度势实行德治,何虑万民不自觉效仿呢?
约翰·穆勒—— 德治主义和少年法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 在责罚犯罪少年之前,首先应该责问他们的父母师长。世道之乱实乃秩序之乱,即“仁”之乱,少年教育有赖其父母,而其父母也有父母,如果这个家庭的“仁”乱了,天下和社会就会发生动乱,所以首先得在家庭中树立“仁”的思想方针,然后推及天下。
苏格拉底—— 那么,德治主义和为政者又有什么关系呢?
孔子—— 为了将“仁”推而广之,为政者就要对普通民众进行道德感化。为政者本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安定密不可分,现在他们是否做到了呢?当人们看到为政者“修己”以躬行德政时,他们就会为之感动,然后就会自觉地以德律己。比如,在公司部下学习上司的风格;在周围小辈模仿长辈的行为;在学校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在家里孩子受父母的影响,如此等等。如果居上位者无德,则无法育下,也就不会出现健全的以“仁”为核心的上下秩序。所以绝不能只单纯地责罚犯了过错的少年,这样做于事无补。
前言/序言
前言——哲学就是“思虑”与“对话”
也许有点单刀直入,但我还是想斗胆一问,杀人是不是绝对的恶行?若是,该做何解释?如果不是,你又会怎样回答?
(1)如果杀人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杀人是不是罪大恶极?
(2)那么法律是否就正确无误呢?
(3)如果没有法律,杀人是否就意味着被默许?
只要读过上述三个问题,就等于开启了哲学的思绪。确实如此,哲学并非深奥难懂的东西,它只是一种追问“依据是什么”的思维方式而已。
我平时只在补习学校讲授《伦理》和《政经》之类的课程,但在众多学生面前,我也会大胆地提问他们类似的问题,也许是感兴趣的缘故,学生们回答得都十分认真。我想,通过这样的“对话”,自然会增加彼此之间的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
对于这样的“提问”和与之相应的讨论“对话”并不需要巧布心思,只需将其置于日常生活中即可。比如:那些被灌输必须上大学观念的高中生,就可以自我反思“到底应不应该上大学”。当然,他们也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询问身边的朋友,或者与之展开讨论。这样的行为就是哲学。此外,在职场中被调动的白领,也可以思索“到底应不应该遵从上司的无理安排”,这也是哲学。
总而言之,哲学并非玄远深奥的东西,而是或追本溯源,或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思考。至于其价值和本质,也就相当于提问“为什么”的彼此“对话”。这么说不知大家是否理解,其实说到底,哲学就仅仅是一种“思虑”与“对话”的行为而已。
在古希腊,通过“对话”与对方展开论争的做法从日常生活到政治领域都有涉及,不仅层面广泛,而且深受重视。古希腊人并不局限于读书、著书,而是更多地借助直面“对话”的方式来开启哲学的智慧之门。
首先,他们既会和自己“对话”,也会和其他人“对话”。这样一来,自己就会发觉起初并未意识到的新思想,而相互之间的理论激辩要么会催生智慧之光,要么会促进理论的深度蔓延。本书中多次提及的便是和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以及黑格尔的“辩证法”息息相关的思维方式。
综上来看,仅仅掌握知识而没有去细细斟酌,或者没有这些知识储备便与人对谈,那么还不能称之为“哲学”。不过话又说回来,古往今来,哲学领域的前贤圣人们拥有究天人之际的智慧,我们必须先向他们学习。
那么,有没有一本书能让人不断练习“对话”,进而学到大哲学家的智慧呢?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便不揣冒昧,编写了这部挑战之作——《打开哲学家的正确方式》。
本书汇集了古今东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构思上,让他们围绕当下的时事热点和哲学史上的共计15个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当然,他们的言语都源于我个人的空想,不过若真将这些问题抛给他们,我想他们也会给出基本“一致”的回答。基于此,我特意在页面下方的注释栏中对他们的思想理论进行了相关解说。
本书当中,苏格拉底只对相关人物对话重要性进行解说,并担当在最后对各哲学家的关键主张进行总结的角色。需要指明的是,比起其他著作中哲学家关于各类主题发言严谨、剖析入微的解说,本书作为入门书力求通俗易懂,并尽可能通过日常用语和事例来说明事理,所以如果大家想要详细了解个别哲学家的理论主张,那么还请移步书店,亲自查阅原典为好(可参考拙著《学会思考的哲学入门》)。
此外,本书的插图全部出自《逆转裁判》的角色设计师岩元辰郎先生之手。经过他的生花妙笔,哲学家们激辩的神情和姿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因此,本书也称得上是史上第一部变体哲学之作。
书中的插图,一者描绘出了对话场景,二者让人身临其境,在这两种全新的尝试之下,37位哲学家悉数登场,展开了白热化的辩论。如果各位读者能够通过这些“对话”体味到哲学的乐趣,那么作为作者,我将不胜欣喜!
现在会场已经准备妥当,嘹亮的鼓声已经敲响,热烈刺激的哲学辩论会,这就开幕上演了!
——著者 畠山创
卖贝商城 推荐:打开哲学家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