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发货】禅话(袖珍版)南怀瑾讲述 南师著述的定本种子书 南怀瑾佛教研究著作-图书推荐
编辑
适读人群 :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禅宗佛学感兴趣的读者,对南怀瑾著作感兴趣的读者 南怀瑾先生说禅,不局限于文字字面,专注参悟、擒拿前人书中未曾写出的虚空留白,随时会起疑情,处处都是话头,为大家揭示禅宗公案的妙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主体是一则则禅宗公案,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读起来轻松愉快,甚便初学者阅读。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目录
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对我是谁人不识○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学僧——神光○神光的断臂 达摩禅 了不可得安心法○禅宗开始有了衣法的传承○达摩所传的禅宗一悟便了吗○达摩禅的二入与四行○五度中毒只履西归 南北朝时代之中国禅与达摩禅 北魏齐梁之间佛学与佛教发展的大势○齐梁之间中国的大乘禅○中国大乘禅的初期大师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国维摩禅大师傅大士 平实身世○照影顿悟○被诬入狱○舍己为人○名动朝野○帝廷论义○撒手还源○还珠留书记 禅宗三祖其人其事 从禅宗四祖的传记中追寻三祖的踪迹○向居士与僧璨的形影○关于向居士与神光大师的短简名书○僧璨大师的时代和历史○《信心铭》的价值 达摩禅与二、三祖的疑案 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二祖晚年的混俗问题○有关二记的疑案 中国佛教原始的禅与禅宗四祖的风格 自南北朝至隋唐间的禅道发展与影响○汉末有关习禅的初期发展史料○东晋以后有关习禅的史料与论评○禅宗四祖道信的笃实禅风○轻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师之风格 五祖弘忍大师 破头山上的栽松老道○平凡的神奇充满了初唐以前的禅门○隋唐以后盛传的三生再世之说○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的授受祖位与其他 懒融 隋唐间达摩禅的分布○破头山与牛头山○赚得百鸟衔花的懒融○善恶一心都可怕○在山的悟对和出山的行为 法融一系的禅心与文佛 诗境与禅话○吹布毛的启发○老难为善○至圣独照的隽语○法融一系的禅心与文佛索引表 马祖不是妈祖 一段民间传说的插曲○马大师活用了教学法○一颗大明珠○猎到一个弓箭手○不离本行的猎手○又是一颗明珠 唐宋间与湖南有关的禅宗大德 南宗禅在唐初的茁壮 南行禅道落在江湖○奠基南宗的两大柱石○行思禅师○初唐时期的文化大势○唐初中国佛学的茁壮○一砖头打出来的宗师 附录:禅的幽默
精彩书摘
对我是谁人不识 达摩大师由南印度航海东来,先到了广州。那时,距离唐太宗时代,大约还差一百年,玄奘法师还没有出生。而在这以前,印度的佛教与印度文化的传入中国,都是从西域经过中国西北部而来的。中国历史上所称的北魏(或称后魏),便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区,也是南北朝期间佛教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佛教从事翻译,讲解佛经义理,寻思研探般若(慧学)等佛学文化的中心重镇。 同此时期,南朝的梁武帝也是笃信宗教的统治者,他以宗教家的资质,虔诚地相信佛教与道教。曾经亲自讲解佛经与《老子》,又持斋信佛,舍身在佛寺里做工。作为一个政治上的统治人物,以之尊,舍身佛寺为奴,又充当传教师,讲解道书,过一过传教师与学者的瘾,这已是违背大政治家的法则,没有做到无偏党而“允执厥中”,也可以说因此便注定他要失败的后果。所以达摩大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六十年前远在印度时,便预言他会失败。他告诉达摩说:“你到中国传道,将来悟道之士,多不胜数。但在我去世后六十多年,那一个将有灾难,犹如‘水中文布’(指梁武帝),你须好自为之。好不要在南方久耽,因为南方的,只是喜欢世俗有所为而为的佛教功德,对于佛法的真谛,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达摩大师又问他师父,中国佛教以后发展的情形。他师父说:“从此以后再过一百五十年,会有个小灾难。”同时告诉他另一预言:“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如遇毒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这便是指中国佛教僧众中有些不自检点,因此招来北周武帝的废佛教、废僧尼的灾难,也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之难”之一。 预言的偶中也罢,不幸而言中也罢,这是禅的零星小火花,而非禅的重心,并不足为奇。后来达摩大师初到南方与梁武帝见了面,梁武帝果然问他:“朕(我)登位以来,造佛寺、写佛经,引度人们出家为僧,多得不可胜记。我这样做功德,请问会有什么结果?”大师说:“这些并无功德。”梁武帝问:“何以没有功德?”大师说:“这些事,只是人们想求升天的果报,终归是有渗漏的因果关系。犹如影子跟着形体,虽然是有,毕竟不是真实的事。”梁武帝又问:“怎样才是真的功德呢?”大师说:“真正智慧的解脱,是证悟到智慧的体性,本来便是空寂、圆明、清净、妙密的实相无相。这种智慧成就的真功德,不是以世俗的观念求得的。”梁武帝问:“怎样是圣道高的义呢?”大师说:“空廓无相,并无圣道的境界。”梁武帝问:“那么,与我相对的是谁呢?”大师说:“不知道。”新语云本书作者的案语。以下同。:原文记载:“帝问:‘如何是圣谛义?’师曰:‘廓然无圣。’帝问:‘对朕者谁?’师曰:‘不识。’”今皆擅加语体新译,以便此时此地的读者容易晓了。如要求准确,仍须读原文为准,不必随便阿从。 唯“不识”一句,应照唐音读之。相当于现在的广东话、闽南语。盖广东话及闽南语,还能直接唐音。如照现代语读之,认为“不识”,就是不认识的意思,大体固然可通,究竟离禅宗语录的原意甚远了。 又:禅宗教人直接认识“我”是什么?什么是“我”?元、明以后的禅师,教人参“念佛是谁?”也便是这个意思。梁武帝被达摩大师迫得窘了,问到得道圣人们至高无上的真理,义谛的境界是什么?大师便说那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因此使梁武帝更窘,所以他便直截了当用责问的口吻说:“对朕者谁?”这等于说:既然没有境界,也没有圣道和圣人的存在,那么,你不是得道的祖师吗?得道的祖师岂不就是圣人吗?那你此刻和我相对,你又是谁呢?这一句,真问到关节上去。大师就抓住这个机会说:“莫知”啊!这等于说:不要说我本非我,你梁武帝若能真正懂得我本非我,现在相对之你我,毕竟无“我”可得时,你便成了!可惜梁武帝真“莫知”啊!所以大师也只好溜之大吉,偷偷地暗自渡江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