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
作者简介
白云先生,其人宗于道,贵于真;其文理其所以然,而解之以其然;其学无所不窥,学不师授;其志以通万物为乐,以谋道为务,以弘道为己任。要想真正理解天下万物之奥,只有从中国文化的视角,以整体的、宏观的、全局的、自上而下的通盘研判,以道御物,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出版有畅销书《世界是红的:看懂中国经济格局的一本书》。目录
自序: 古道通天
导言一: 道德训义导言二: 老子列传第*章 可道非道第二章 万物做焉第三章 圣人之治第四章 冲而用之第五章 不如守中第六章 谷神不死第七章 天长地久第八章 上善若水第九章 功成事遂第十章 抱一无离第十一章 以无为用第十二章 去彼存此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第十六章 虚极静笃第十七章 皆谓自然第十八章 仁义之伪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第二十八章大制不割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第三十章 物壮则老第三十一章用兵贵右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第三十五章往而不害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第三十九章天清地宁第四十章 道之动用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第四十二章负阴抱阳第四十三章不言之教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第五十四章善建不拔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第六十一章以静为下第六十二章坐进此道第六十三章终无难矣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第六十五章常知稽式第六十六章不争之争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第六十八章以德配天第六十九章哀兵必胜第七十章 披褐怀玉第七十一章圣人不病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第七十五章贤于贵生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第七十七章不欲见贤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第八十章 至治之极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精彩书摘
一、道者,万物之所宗
我们要讲《道德经》,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么,德到底是指什么,经又到底是指什么。所以,要对道德经三个字进行训义解读。万物从何而来?我们可以追溯,万物乃天地相合而生。那么天地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继续往前追溯,在未有天地之前,宇宙充满了虚漠鸿蒙之气。此冲虚之气为天地万物之始。此时,虽见有气,而未见有质,更未见有形,故谓未曾有物。虚漠鸿蒙之气,又是从何而来呢?道生之。那又是什么生出来的道呢?道无形无物,无名无状,所以无物可生道。追溯到道,那么就万物*原初的宗始。所以说,道为万物之宗。万物非道而不能生。其次,道为伦理之宗。道生天地万物,同时还要给天地万物的运行,设定一个法则和秩序,我们称之为伦理。万物不伦则不类,无理则不序。无序则乱,乱则亡。所以万物不仅在形质上以道为宗。并且在伦理上,也要以道为宗。再次,道为造化之宗。道生万物,又给万物设定伦理,那么又是谁推动万物生生不息的永恒演化呢?是谁提供的这个动力呢?依然是道。所以,道是万物的性质之宗,是万物的伦理之宗,还是万物的造化之宗。故,道者,万物之所宗也。味有宗于道,万物才能生,才能类,才能化。宗者,出也,则也,禀也。二、德者,万物之所府德又是什么呢?我们上面说,道为万物之所宗。那么道是怎么作用在万物之上的呢?以德府之。万物合道故积德,积德则能养正,养正则能久。万物离其道宗,则失德,失德则不能养正,不能养正,则病,病则亡。道为根,德为本,万物为末。离道德不生,离德物不成。根生本,本生末,万物成之,昭然纷纭若道德之华。视其华,可以窥其根基。根本牢固则物可以长久;根本不固,物必将衰亡。故物昌盛者,必宗其根本;物败亡者,必先失其所。府者,蓄也,养也,容也,成也。德之不府,则万物不能成。不积德,则不能久。于万物而言,道若母,德若乡。圣人积天德府天下,畜而养之,而使天下万物皆能得其天,成其全。故谓,德者,万物之所府。三、经者,万世之所奉中国圣人所传真人真言,用以治国安民,万世之所奉,谓之经。何谓圣人?抱神合道,通天彻地,能以道德安定天下者,谓之圣。非中国之人,不可以称为圣。非中国之圣人所言,皆不可称为经。
道、德、经,三字合起来是说,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大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为万物之所宗。人行于道上,则能有德。圣人阐述这个道,以及怎么把握它,行道积德以蓄天下,并实际用以治国理政的君王教育经典,叫作《道德经》。道德二字,已经被后世庸常流俗化,多用于人伦琐事之意。世无大道,妖异邪僻者以道居之;世无上德,妄人自鸣功德。经字,也被流俗化了。古人云,先有真人,后有真言。真人真言,方能万世不朽。之所以万世不朽,因其非人之言,而实为原天地至美之真言。而后世,佞人狂语,自诩为经。夷狄胡鬼,出口成经,何其鄙哉。第*章 可道非道道可道,非常道。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道”的含义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三重:常道、天道、人道。至道:书中所说的常道、大道,都是指至道。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道”是指万物的根源,为宇宙的第*因,永恒不变。这个道,是未有天地万物之前的状态。有了天地万物之后,道也一直存在,推动和造化着万物。并不是说,道生了万物之后,自己就分解、消弭在万物之中,不复存在。它不仅生万物,而且生了万物之后,还要养万物、化万物。所以说,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道:天地万物被道生出来之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常理,为天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句中的“天道”,即为此意。很多人把“道”仅仅理解为自然规律、宇宙法则,他们所理解的“道”,实际上指的是“天道”。单纯强调“道”的宇宙法则、自然规律的一面,则会丢失其他的两层含义。在书中单纯只讲一个“道”字时,有的地方是指至道,有的地方是指天道,要注意根据语境来区分。人道:指人所制、所立之道。人之道,是人的发明,非自然之常理。道、天、人,三者的关系是这样的:天与人,皆为道所生,皆以道为宗。天以道为本,圣人为政,以天为本。所以《道德经》中讲,天乃道。圣人为政,怎么才能不失天呢?在于虚静自处,守至道,才能天人相合,行自然无为之教。此外,道在全书中,也有言说、描述的含义。因为无法和道的三重内含相并论,这里不予单列。“道可道”,第*个道字,指的是人道。第二个道字,是言说、制立、执用的意思。“非常道”,人所制、所立的道,可言说、可制立、可执用的道,都不是常道。这里讲了至道的几个特征:不可言说,不可描述,不可执用。道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征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经》一书中,“名”有三重含义。无名只表现为纯粹的鸿蒙之气,没有形状与物象,所以无法描摹。无名是永恒的信息池,它不可见,创造并分化出万物而自己却无丝毫损耗。万物皆有生有死,有变有化,而唯独无名之气,无生无死,无变无化,此为永恒之名,也就是常名。有名无生有,万物被演化出来。万物有质有象,有形有状,为有名。故可以对其进行描述,为可名。命名万物被生出来之后,物与物之间,皆有差异。因为信息编码不同,事物的表达也各异,差异是彼此区隔的唯*身份认证。以不同的差异来分别万物,并对其进行识别和描述,这就是命名。无名有三个特征:无质无象,不可描摹,不可命名。“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是: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是具象的、可以描摹的,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无名。卖贝商城 推荐:老子之道 白云先生全新解读《道德经》 原古圣之道 道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