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真史 辛亥风云现场实录 全3册 曹亚伯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中国民国时期历史实录记载 中华华政治文明变迁 中国历史学-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革命真史:辛亥风云现场实录》曹亚伯著(张鸣、孙中山、李敖推荐史诗巨著.被禁80年,首次简体出版.还原辛亥革命真相的**读本)(全三册)
①【张鸣 孙中山 李敖 郑逸梅 联袂推荐】《辛亥:摇晃的中国》作者张鸣作序。
②【风云现场实录】还原辛亥革命的**读本;革命元老的**手记录,孙中山力赞客观公允。
③【被禁80年,首次简体出版】一出版即被国民党当权派查禁,流传甚少。

延伸阅读:孙中山《三民主义》

内容简介

书中的记述从武昌起义前的革命准备活动开始,到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为止,详实记录了日知会的活动记录、清吏捕杀党人的口供、革命者狱中日记、包括孙中山在内的革命党人在海内外各地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的历史等等。
曹亚伯,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第一个签字入盟者,亲历日知会、同盟会组织的许多革命活动,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曹亚伯与各地主要革命领导者多有深交,掌握的史料极为丰富,所以他所著的《革命真史》对辛亥革命前后的各种史事皆能据实记载。作为一部史诗般的辛亥革命史籍,《革命真史》对于想要了解辛亥革命史事的读者来说,乃是必备的工具之书。
《革命真史》出版后不久,即被国民党当权派严厉查禁。汪精卫、胡汉民等以“突出日知会功绩,批评起义人员过于露骨,记载失实,讥评总理”等为由,由行政院通知中华书局,禁止发行,并将已发行的书籍及纸型图版予以销毁。此后,除了学术界的少量私下流传之外,市面上再难见到此书之踪迹,殊为可惜,因此本社特别精校原书和各种史料,加上现代标点符号,将《革命真史》以中文简体字重新出版,以馈读者。

作者简介

曹亚伯,原名茂瑞,字庆云,年轻时曾信奉基督教,礼名亚伯,湖北兴国州永城里柯海村人,辛亥革命先驱、元老。曹亚伯亲历诸多革命事件,参与筹备同盟会,为第一个签名入盟者,同盟会成立后,任评议部议员,二次革命中,在武昌密谋起兵讨袁,失败后走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后脱离政界隐居。1926年,国民革命军入江苏,曹起而响应。革命军东路前敌总指挥白崇禧以“投机”、“捣乱”为辞,将其软禁于上海龙华,经报总司令部方获释。曹经此刺激,感怀国人“数典忘祖”之叹,乃发愤收集当年各种革命文书、实录等史料,撰成《革命真史》一书。
作品有《革命真史》、《大冶之铁矿》、《旅欧记》等。

目 录

上册(前编)
代序:写在前面的话
自序
第一章 黄克强长沙革命之失败
第二章 武昌日知会之运动
第三章 同盟会之成立及吴樾炸五大臣
第四章 陈天华投海
第五章 孙文革命之追记
第六章 欧洲学生之革命潮
第七章 武昌日知会之破案
第八章 殷子衡之日记
第九章 被难各人略述
第十章 禹之谟之死难
第十一章 徐锡麟刺恩铭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一部史诗般的辛亥革命史巨著

亚伯为我至交,生平不作谎言,彼所撰之《革命真史》,所有资料,均由当日首义之主要军政人员及中下级干部所给予,盖彼等皆亚伯之知交或门人,亚伯穷数月之精力及奔走,始由各人之日记或经历中得来,事实详实,较之个人撰述更为可靠,汝等不必质疑。
——孙中山

他是一个革命的参加者,也是一个革命的观察者。革命后不久,他就退出了权力漩涡,变成了一个革命史的整理者和书写者。革命史的书写,对于他而言,既有人事上的间隔,也有时间的间隔。所以,他的书写,价值很高。我在写《辛亥:摇晃的中国》这本小书的时候,在革命的两湖部分,参考了他很多东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

国民党分子大为嫉妒,便联名呈请党部禁止发行。于是党部雷厉风行,令中华书局把所有成书,不论精装平装一律缴出,不得隐藏,且当场用截刀拦腰截毁。(《革命真史》)是值得重视的历史文献。希望有关方面把这书翻印出来,否则任它湮没,那是很可惜的。
——文史掌故大家 郑逸梅

我在省立台中图书馆用功看课外书,看到一部曹亚伯的《革命真史》,大为惊讶。曹亚伯是辛亥革命先驱,资助过孙中山,有大功于建立民国。不料革命成功民国成立后,他不但被出了局,抓起来,并且国民党政府还查禁了他写的《革命真史》,不准上市。
——台湾作家 李敖

多数杜撰……突出日知会功绩,批评起义人员过于露骨,记载失实,讥评总理。
——汪精卫、胡汉民等国民党党部禁毁《革命真史》之理由

曹亚伯的《革命真史》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武昌首义乃至辛亥革命这一专史中分量最重的著作。在把批评矛头对准满清和袁世凯的同时,对革命阵营内部的不良现象和具体错误,也有批评和分析。
——北京日报《辛亥志士笔下的“首义史学”》2011-01-24罗福惠 王倩

免费在线读

他序:写在前面的话
文/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作者)
一不留神,写了本关于辛亥革命的小书,居然被人视为辛亥革命史的专家,不仅到处邀约演讲,而且有人请我给再版的曹亚伯的《革命真史》①写个序。显然,我不是专家,虽然多年写东西,一直中国近代史里滚,但辛亥革命,只是偶一涉猎,专家肯定谈不上,自然没有资格为一位前辈的著作作序。但是,为了这部很有分量的著作流布起见,写点文字在前面,做抛砖引玉之用,也是可以的。
曹亚伯先生是辛亥革命先驱,既是同盟会的骨干,也是日后在武昌起义中起关键作用的日知会的核心人物。革命后,也是革命党的元老,虽然属于退隐的元老。除了武昌起义,他由于身在英国留学没有参加之外,他可以说是标准的革命亲历者,此前各地策动起义先驱,当日起义的士兵,有相当多的人都是他们的同志、同学和朋友。同时,他又是英国牛津大学的留学生,有写史的本事。
一般来说,亲历者的书写的历史,是必须得到重视的。因为无论他们的书写能力如何,有无史才,但亲历那个时代的感觉,绝对是我们后人无法得到的。后人书史,隔膜难免,好些事情,时代不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找不到当时人的感觉,判断经常会出错。但是当时人这样的错误却不会犯,书史,对于他们来说,等于是回忆,如果年代隔得不远,回忆加上资料的帮助,会相当准确而且靠谱。
但是,当时人的回忆,也有当时人的问题。书写历史的时候,他们每每容易带入个人感情,看不清当日的是非,难免摆脱当年的纷扰,以及复杂的人事纠葛。容易以我划线,有意无意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尤其是贬低自己看不上的人。辛亥革命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不管怎么说,毕竟推倒了清朝,推翻了帝制。所以,当日参加革命的,投机革命的,甚至不革命乃至反革命的,都喜欢说自己革命。武昌起义,第一枪之争,领导人之争,如果看回忆录,简直没法判断,公说公的,婆说婆的,大家都是天下第一。攻打南京天保山之战,浙江人回忆说是浙军打的,镇江人说是镇军打的,江苏人回忆说是苏军的功劳,上海人回忆则说其实是沪军的战绩。然而,这样的问题在曹亚伯这里基本上都没有。他是亲历者,但他却没有把自己放进去,从而超脱了当日的纠葛,也没有争胜的意思。他认识几乎所有的人,但却没有意思通过书史,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

他是一个革命的参加者,也是一个革命的观察者。革命后不久,他就退出了权力漩涡,变成了一个革命史的整理者和书写者。革命史的书写,对于他而言,既有人事上的间隔,也有时间的间隔。所以,他的书写,价值很高。我在写《辛亥:摇晃的中国》这本小书的时候,在革命的两湖部分,参考了他很多东西。

卖贝商城 推荐:革命真史 辛亥风云现场实录 全3册 曹亚伯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 中国民国时期历史实录记载 中华华政治文明变迁 中国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