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福泽谕吉所著《文明论概略》作为日本近代化(也即现代化)的蓝图,已经成为经典思想文本,任何试图讨论日本问题的人都无法绕开。20世纪有两部对其进行阐释的著作Z为人所称道,一部为丸山真男《读〈文明论概略〉》,另一部即为子安宣邦这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对日本思想史和东亚思想史感兴趣,乃至对现代世界建构过程感兴趣的朋友都不容错过。
内容简介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是日本当代思想家子安宣邦对福泽谕吉的名著《文明论概略》(1875)的再解读。《文明论概略》是福泽谕吉从文明论立场出发为日本设计的近代化蓝图,曾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近代化走向,后经丸山真男等思想家的阐释,成为介入当代思想生产的经典文本。作者把《文明论概略》放回到日本近代初期的历史语境中,并参照近代日本实际走过的历史轨迹,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分析了其中的思想洞见、偏见和内在矛盾。子安宣邦通过精读福泽谕吉这部为回应19 世纪后期亚洲发生的巨大转换而写就的著作,提出了如何重新审视历史,以应对当今我们所面临的“全球化”处境等问题。
作者简介
子安宣邦,1933 年生。毕业于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日本思想史大家。子安宣邦以一系列著作,对江户时期以来的日本思想界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批判性的研究。子安宣邦知识渊博,思想深刻,在日本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目录
中文版序
序为何现在要阅读《文明论概略》
《文明论概略》第一部
一、文明:日本的课题(其一)
精读一:《绪言》
(一)以“文明”为主题的文明论
(二)与异文明的接触及文明化的渴望
(三)“一身二世”的经验与侥幸
二、文明:日本的课题(其二)
精读二:第一章《确立议论的出发点》
(一)为何“议论”成为议题?
(二)以“文明”为本位的议论
(三)激进主义文明论的成立条件
三、日本文明化的基本规划
精读三:第二章《以西方文明为目标》(一)
(一)文明是相对而成的
(二)由文明论划分的世界:文明与野蛮
(三)文明化的第一阶段:野蛮状态
(四)文明化的第二阶段:半开化状态
(五)文明化的第三阶段:文明状态
(六)日本文明化的战略
(七)外在的文明与内在的文明
(八)人民精神的文明改革
(九)文明社会,“多事”的世界
(十)专制的国家:支那论
(十一)日本:权力与权威的二重性
(十二)历史的侥幸
四、文明论对“国体论”的批判
精读四:第二章《以西方文明为目标》(二)
(一)国体论的解构
(二)绝对国体观之解体
(三)何谓“国体”的断绝7
(四)政治体制变革的可能性
(五)血统与“国体”的连续性
(六)必须护持的“国体”是什么?
……
《文明论概略》第二部
《文明论概略》第三部
结语
后记
反思“脱亚入欧”的文明史观
《劝学初篇》与《文明论概略》
索引
精彩书摘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
关于一国之历史形势的问题,向来被视为“史论”。什么是史论?就如赖山阳(1780-1832)之著作《日本外史》所代表的,以人物为主,采取故事性的笔法阐述一个国家治乱兴亡之历史,通过人物的批判品评来论断历史,就是史论。史论不同于《大日本史》等具备公论性质的史书,而是出自民间立场的历史言说。那些论述历史并加以批评的论者,原本是知名的个人,他们也将读者预设为民间的一般人。19世纪的日本发生过明治维新这一历史大变动,史论盛行,并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明治时期代表性的史论家山路爱山(1864-1917)论述赖山阳时表示:“他是日本人之中的英雄。他以日本人的观点叙写历史。他在情感上是具备历史性的。……他为楠公之死而慷慨洒泪,对北条氏的专权而咬牙切齿。”诚如所言,风行一时的山阳史论,就是一种与英雄的出现一同高亢激昂,又为英雄之悲惨命运而感怀落泪的浪漫主义历史论。《日本外史》的浪漫记述,始于源氏与平家之兴亡,经过南北朝之动乱、丰臣秀吉英雄式地崛起、秀吉之死与东西对决,最后写到德川氏平定天下为止。如爱山所说,这些记述仿佛上演了“日本人的历史剧”。南北朝时代与吉野之地则成了舞台,上演着日本人情感上共有的历史悲剧。
当福泽论述历史与他的见解时,先引述了已得到一般大众认同的史论。不过,他引述这些史论来呈现历史,笔法倒比较近似于史论的解构。例如关于英雄豪杰时运不济的悲伤情节——“道真谪居筑紫,正成必死于凑川”,史论学者评论道:“道真之远谪、正成之战死,罪在藤原氏与后醍醐天皇。”但是福泽在第四章《论一国人民之智德》却说:“如果后醍醐天皇当年没有遵从楠氏之策,难道就真的能让诸事各竟其功,造就今世学者所推想的千载难逢的大功吗?”楠正成之时运不济,真的是因为没遇到优秀的君主吗?福泽不这么认为,他说:“时运不济,意思是英雄豪杰与君王的心意有所落差。”他接着指出:“楠氏战死不是因为后醍醐天皇昏庸,他陷于死境是出于其他原因。”然后分析道:
是什么原因呢?就是时势。就是当时人们的风气,即该时代人们所被赋予的智德状态。
济或不济,是时势造就的,时势是历史动向的趋势,光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无法推动或遏止。但是福泽在谈论时势时,却不认为它是历史深处神秘不可知的力量。他认为时势是“当时人们的风气”,“该时代人们所被赋予的智德状态”。时势,是该时代人民的精神发展状态,也正是社会的文明状态。姑且不论福泽对时势的解读正确与否,重要的是我们要看福泽由什么地方及什么事件,看出了决定历史趋势与动向的关键。
……
前言/序言
序 为何现在要阅读《文明论概略》
(注释从略)
为何我们现在有必要阅读《文明论概略》呢?当然是因为该书值得我们阅读。或者说,是因为阅读该书有其意义存在。说阅读该书“有其意义存在”,是因为在《文明论概略》一书中,福泽谕吉所传达的信息,解答了好几个世代之后的我们的疑惑。能够洞见时空相隔久远的读者之疑惑的著作,应该称得上经典名著吧!我们将《文明论概略》称为经典,附带了一个历史限定:它是一本在近代日本黎明期问世的著作。若是将《文明论概略》从这一历史限定中切割出来,当成一般的经典著作来看待的话,阅读该书之乐趣和趣味性一定会大幅降低。并且,那只是所谓增加文化修养的阅读,无法期待更深的意义。而且,《文明论概略》不是可以和柏拉图的《对话录》或歌德的《浮士德》等量齐观的经典,如果以阅读古典的态度来读这本书,它就只是一部无聊透顶的读物罢了。如将这本书当成古典著作来进行解说,也将会成为枯燥乏味的说教。
《文明论概略》是日本近代黎明期的著作,也可说是第一部为我们阐述“文明”之意义与价值的杰作。在明治初期的日本,《文明论概略》一书首次对世人发送了“文明论”或“文明化论”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当今的我们而言,仍具备重新细读的意义。所谓“当今的我们”,其实也正直接面临世界与历史的巨大转换期。《文明论概略》在距今一百数十年前的近代日本黎明期——亦曾是亚洲和日本的巨大转换期——首度明确发出文明论之信息。何谓“近代黎明期”?对于日本近代之走向(明确地说是位于亚洲之中的近代日本之走向)而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规划与设想,或如斯,或如彼;日本近代黎明期正是这些规划与设想之间发生激烈争议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文明论概略》问世了,它是第一本从文明论的立场出发,观点明确地提供日本未来路向规划的著作。近代日本究竟该如何定位?该积极朝向文明国家而发展吗?应具备怎样的基础、搭建出怎样的框架呢?我所谓“由明确的文明论立场所描绘的日本设计蓝图”就是指福泽对上述疑问提出了明确的方针与解决方案。正因如此,当19 世纪后期亚洲巨大转换期之后,又经过了一百数十年,当此刻的我们再度面临世界局势更巨大的转换,此时再一次重读“由明确的文明论立场所描绘的日本规划蓝图”,极具意义。福泽的文明论规划,将哪些内容解体了,又重新添入了什么质素?他的规划如何擘画近代日本国家的路向,又是否有所遗漏?他的规划期盼近代日本实现什么,或者意图使什么不被实现而没有写进其中?有哪些背离他的规划和所期待的事项在近代日本被实现了?当今的我们,面对这一转换时期出现的日本规划,该如何展开思索呢?我对《文明论概略》的重读,应该伴随诸如此类的提问而展开吧。
我打算在自序中阐述的议论,已触及“读《文明论概略》的意义”,以及“《文明论概略》的阅读方法”等问题。我的阅读方法是先将《文明论概略》置于“近代日本黎明期”这个角度来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比起其他著作,它面对近代日本而首次发出文明论信息一事至关重要。我一方面观察其中的信息意图与哪些思想抗争,或者说是意欲解构什么;另一方面尝试了解其中的信息究竟想要为当时的日本重新添加什么质素。接着,我由这些问题出发,再三解读《文明论概略》中吐露的文明论信息。在阅读《文明论概略》文本的同时,我还试图厘清在福泽的文明论规划之中(或之外)近代日本国家实际走过的历史轨迹,因此也阅读了《文明论概略》所涉及的近代日本人关于“自我”的各种表述。这样的阅读法,是我实践“近代知识考古学”的思想史方法,也是对作为“事件”的论述进行分析的方法。不过,与其在此为我的思想史方法多费唇舌,倒不如直接阅读《文明论概略》吧!
福泽谕吉出生于天保五年(1835),为丰前国中津藩下级武士福泽百助的次子。与其说他是明治初期所谓“明治启蒙思想家”代表之一,不如说他作为明治启蒙思想之体现者而活跃于明治初期,并为日本迈向近代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创设庆应义塾,致力于提供近代社会所需的学术教养、培育学生。他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辞世。如今我在2001 年着手精读他的文明论,恰好是他逝世后百年。《文明论概略》在明治八年(1875)刊行,和《劝学篇》(1872)同列为福泽谕吉的代表著作。在序文之末,我为《文明论概略》刊行的明治八年前后之历史制作了年表,略述于后。如此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明论概略》出版时的历史状况,以及它是在怎样的政治性抗争之背景下写成的。
·明治六年(1873),征兵令发布。同年,岩仓使团历经一年又十个月对欧美十二国的参访之后归国。由于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等外游派与西乡隆盛等留守派之间,对国际情势的认识有出入,两派因征韩与否而发生了政治纷争。西乡、板垣退助等人因此下野。同年,明六社因森有礼的建议而成立。
·明治七年(1874),后藤象二郎、板垣等人提出设立民选议院的建议书。同年,兴起征台与否的讨论,Z后依西乡从道的强硬意见,对台出兵。这是明治政府首次对外行使军事力量。同年,明六社开始正式活动,《明六杂志》创刊。又,西周的《百一新论》也在这一年刊行。
·明治八年(1875),召开大阪会议。在伊藤博文等人的斡旋之下,大久保与木户、板垣之间的政治对立缓和,达成共识,将政体朝向三权分立制转移。接着颁布逐步建立立宪体制的诏书。同年公布制裁自由民权运动之反政府言论的“谗谤律”以及新闻报章条例。同年八月,发生日本军舰“云扬”号对朝鲜展开武力挑衅的事件,即“江华岛事件”。同年五月,《文明论概略》刊行(八月)之前,庆应义塾的“三田演说馆”开馆。
·明治九年(1876),与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即《日朝修好条约》。同年三月,施行废刀令。九月,元老院奉敕命起草国家宪法。十月,发生士族叛乱,即“神风连之乱”。次年的明治十年,拥护西乡隆盛的旧萨摩藩士族发动反政府的暴乱,即“西南战争”。同年十二月,发生反对修改地租的武装暴动,即“伊势暴动”。又,同年四月,西村茂树等人创设“东京修身学社”(后来的“日本弘道会”),以振兴日本道德为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