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抗战纪事(套装共3册)-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高校师生
一本全面介绍山西在抗日战争时期整体社会面貌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纪事体本末,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艺、文学、教育、生态八个方面,分门别类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发生的影响华北乃至全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旨在展示山西全面抗战和全民抗战的历史过程和整体风貌,认识山西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重大历史价值。全书共八篇,篇下有目,或一篇多事、或一事多点,既是历史的再现,也是当下的启迪,更是未来的思考。
作者简介
杨茂林: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明史、政治史及山西县域历史文化。
高春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及晋商。
陈坪: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和山西文学。
目录
序编辑说明绪论:山西抗战历史透视第一篇 在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同御敌 逐步开创敌后斗争的新局面一、中共中央、毛泽东部署华北敌后抗战二、刘少奇在山西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三、八路军依托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四、八路军在山西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五、战略相持阶段山西敌后根据地“反蚕食”斗争六、日军“治安肃正”计划与根据地“反扫荡”斗争七、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和建设八、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三三制”民主建政实践九、晋冀豫根据地改造旧政权、建设新政权十、山西敌后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十一、“整风运动”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党的建设十二、山西敌后根据地“廉洁政府”建设十三、加强抗日根据地党的“一元化”领导十四、日军在沦陷区实施“以华制华”政策十五、第二战区从联共抗日到“晋西事变”十六、阎锡山恢复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组织“同志会”十七、日军诱降与阎日谈判十八、第二战区推行“兵农合一”政策十九、白求恩大夫在五台参考文献第二篇 不屈不挠抗击外来侵略 用生命与鲜血谱写战争史诗一、山西敌后抗战与《论持久战》思想二、第二战区南口争夺战三、大同会战四、平型关战役五、中国军队死守崞县、原平六、忻口战役七、夜袭阳明堡八、连环伏击七亘村九、苦战娘子关、保卫太原城十、突袭神头岭十一、晋东南反击“九路围攻”战役十二、吕梁山三战三捷十三、中国军队坚守黄河北岸十四、晋绥军转战晋西南十五、第二战区发动“冬季攻势”十六、百团破袭大战十七、中条山大会战十八、日军“C号作战计划”覆亡始末十九、沁源围困战二十、晋绥军区1944—1945年秋春攻势战役二十一、工人武装自卫旅在硝烟中成长壮大二十二、成成中学举校投笔从戎二十三、晋绥民兵书写的人民战争二十四、八路军众将领群聚山西二十五、八路军女情报科长二十六、牺牲在山西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将领二十七、归国华侨投身山西抗战二十八、山西抗战中的国际友人参考文献第三篇 人民在苦难中觉醒 社会奋起反抗外来压迫一、日军入侵山西后的百姓生活二、日军暴行造成的痛苦记忆三、人民群众中生长着的抗日意识四、日军利用宗教的侵略和掠夺活动五、山西宗教界人士参加保家卫国斗争“六、五台山佛教救国同盟会“上马杀贼”七、回民义勇队中的抗日英雄八、日军利用鸦片毒化山西九、敌后根据地的禁烟运动十、敌后根据地的救灾与医疗十一、改造“二流子”运动十二、敌后根据地颁布条例改革婚姻制度十三、山西开明士绅支援前线十四、山西武林人士救国强国十五、晋西北根据地的拥军优抚运动十六、慰安妇:被侮辱、被损害的特殊群体十七、山西妇女在争取解放中走上了抗日战场十八、山西抗日女英雄参考文献第四篇 在反掠夺反封锁中打破经济围困 努力构筑抗战经济斗争的新战线一、白手起家:敌后根据地初建时的经济二、减租减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三、山西敌后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与互助合作四、敌后根据地进行的粮食战和棉花战五、从修理到制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六、山西敌后根据地的煤矿生产和制度变革七、由小到大:山西敌后根据地的纺织业八、支持抗战与改善民生并举的工业经济九、另一条战线:与日寇进行商业斗争十、敌后根据地的开源节流措施十一、敌后根据地的银行建设和金融发展十二、敌后根据地发行抗币和统一货币十三、第二战区的“公营企业”十四、第二战区的“自给自足”政策十五、第二战区的金融活动十六、日伪掠夺山西经济资源的统治机关十七、日军“以战养战”掠夺农产品十八、日伪为掠夺粮食实行“粮食配给”十九、日军对山西煤炭资源的垄断和掠夺二十、日军以军管名义掠夺工业产品二十一、日本为军需服务的军管轻工企业二十二、日军在太原、大同等地进行商业垄断二十三、日伪政权聚敛财政的政策二十四、日伪政权在山西强化金融侵略二十五、日军在山西实施对外贸易管制参考文献第五篇 在聚人心鼓士气中奋起 抗战文艺挺起了民族脊梁一、日本侵略者在山西的文化侵略活动二、荡气回肠的《在太行山上》三、《游击队之歌》在临汾诞生记四、抗大总校、前方鲁艺合演《黄河大合唱》五、抗战戏剧积极服务对敌斗争六、新秧歌剧和新歌剧的兴起七、活跃在敌后的太行山剧团八、贺龙与战斗剧社九、融入抗战精神的襄武秧歌十、左权小花戏、左权民歌成了对敌斗争的有力武器十一、流传在敌后根据地的抗战歌谣十二、晋察冀敌后根据地的抗日出版活动十三、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出版斗争十四、太行敌后根据地的报刊出版工作十五、太岳敌后根据地的报刊出版活动十六、从根据地发往敌占区的报刊利器十七、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纸十八、沦陷区和根据地的春节两重天十九、新节日点燃新希望二十、名震太行的盲人抗日宣传队二十一、走进吕梁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参考文献第六篇 笔做武器投向侵略者 抗战文学奏响了时代最强音一、榴花初开,晋人拓荒二、追悼鲁迅,春在何方三、西北战地服务团来了四、第二战区的抗战文学刊物五、作家们的随军战事记录六、来自重庆的作家战地访问团七、来到民族革命大学的作家们八、产生在日军大“扫荡”中的文学作品九、本土作家笔下的第二战区十、太行诗社集聚起的诗人群体十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入山西十二、人民作家赵树理十三、《吕梁英雄传》的创作和问世十四、晋绥新文学作家群十五、抗日将领在山西的抗战诗篇十六、抗战文艺全面开花十七、“七七七”文艺奖金征文参考文献第七篇 在战争风雨中克难办学 抗战教育铸就了民族自强的信念一、民国教育模范省——山西二、日本侵略者对教育资源的毁灭性破坏三、敌后根据地重建、巩固和发展初等教育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干部学校五、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六、第二战区普及义务教育七、晋西南抗战时期的中等教育八、山西大学南迁克难、坚持办学九、民族革命大学的兴衰十、紧切抗战主旋律的社会教育十一、伪教育行政机构实施的奴化教育十二、披着“新民”外衣的奴化学校十三、日伪以奴化教育为核心推行的社会教育十四、培养高级亲日分子的留日教育十五、“里红外白”的汾南抗日学校十六、形式多样的反奴化教育斗争参考文献第八篇 资源在疯狂掠夺中惨遭破坏 区域生态平衡遭遇了空前浩劫一、“囚笼政策”与晋东北的“无人区”二、“棉花增产运动”三、日本在山西强迫种植罂粟四、日军“四三木厂”与森林资源掠夺五、日军华北开发公司的掠夺计划六、日军以“国防资源的有效获得”为借口的掠夺性开发七、“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八、日军不择手段地抢夺盐业资源九、惨绝人寰的生物战十、令人发指的化学战参考文献后记
精彩书摘
一、中共中央、毛泽东部署华北敌后抗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侵占了我国东北,中日 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在日本军队步步进逼面前,国民 党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压制了抗日 力量,纵容了日本侵略。1935年,日军公然制造华北 事变,妄图吞并华北五省,使之成为第二个“伪满洲 国”。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政府继续实行 不抵抗政策,而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举起民族抗日的 大旗,于同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确立了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 结合起来的军事战略,为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全面部 署抗战工作,做了大量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中国抗日战争的客观形势和历史进程,使山西成 为对日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要战场。山西地处华北腹 地,向东可控制华北,南进可策应中原,西出可威胁 陕甘,北向可远达苏蒙,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 且与西北及陕甘宁等地区相比,山西人口众多、经济 富裕、交通便利,非常有利于红军的发展。此时,与 山西接壤的冀、察两省,其大部主权已为日军所控制 ,正在变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近后方。由于国民 党对陕甘宁苏区实行严密封锁,山西就成为中国共产 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东出直接对日作战的必经之地 ,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华北 地区的理想通道。然而,要“打通抗日路线”,把山 西变成“苏区”,从而进一步推动华北抗日救亡运动 ,使中国共产党取得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首先必 须与山西统治当局进行联合,因此,建立山西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就迫切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 前。阎锡山是统治山西长达20多年的“土皇帝”,此 时仍坚持其反共的立场和政策,与国民党军队合力“ 围剿”红军。1935年冬,中国共产党向阎锡山申述了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要求他允许红军通 过山西,开赴河北前线对日作战,而阎锡山根本听不 进去,继续在黄河东岸沿线“构筑碉堡地带”,“建 立防共团队”,阻拦红军东渡抗日。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运用政治手段难以济事,只有把政治的和军事的 两手斗争策略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先武后文的办法 ,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于是,为了推动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对日作战,挽救华北危局, 也为了在发展中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播 撒革命种子,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工农红 军冲破蒋介石和阎锡山的阻挠,坚决举行了伟大而有 历史意义的东征。红军东征由毛泽东亲自兼任总政治委员、彭德怀 任总司令。1936年2月20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 军以泰山压顶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渡黄河,一举摧 毁晋军防线,挺进山西。东征遭到阎锡山军队的顽固 抵制,蒋介石则调集20万大军增援阎锡山,并命黄河 以西的国民党军队与之配合,企图消灭红军,摧毁陕 甘宁根据地,但其企图从未得逞。在东征中,红军所 向披靡,从晋西打到晋中,从晋中打到晋南、晋西北 ,先后转战59个县市区,横扫了大半个山西。红军在 所经过的广大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广泛宣传党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后来开辟抗日根据地奠定 了基础。最后,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救亡大局出发,为 避免内战和保存国防实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 作,决定将东征红军撤回河西,并于5月5日向国民党 政府和全国各界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宣 告红军东征胜利结束。红军东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 准备的历史阶段所开创的把国内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 相结合的范例,它以红军的实际行动,使全同各阶级 各阶层人民看清了共产党是真正爱国、爱民和抗日的 ,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并 实现了从军事进攻到政治进攻的战略转变,开始夺取 抗日主导权。在山西,红军以强大的威力,打破了阎 锡山的封锁,宣传和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把全省的 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而迫使阎锡山不 得不改弦更张,考虑从共产党身上寻找他的政治出路 。1936年8月间,日军轰响了向绥远进攻的炮声, 把侵略魔爪伸到了阎锡山的势力范围。阎锡山认识到 ,不抗日山西就无以自保。与此同时,蒋介石对阎锡 山大施阴谋手段,指令援助阎锡山拦阻东征红军的部 队赖在山西不走,意欲吞并阎锡山的地盘。以“一切 为了存在”“在存在中求生存”为最高哲学的阎锡山 ,最后确立了“守土抗战”的方针,在共产党有力的 政治推动下,采取了“联共抗日”的新政策。这样, 在1936年秋天,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为首的山西统治 集团的合作关系终于建立起来,在山西实现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局面,较国共两党正式建立“合作关系” 早了近一年。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通 过山西新派的胜利斗争,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山西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领导权,并通过“牺盟会”这个 官办的合法组织形式,先后创办了一系列抗日救国培 训团体,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数量相当可观的干部队伍 。“牺盟会”在全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同群众 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为实行全面抗战 做了成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