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湿的幽默/六角丛书》(萧继石)-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作者萧继石身怀美才,承继了漫画界的这个优良的传统。近几年来,他且画且写,在潜心创作了“老武汉民俗风情画卷”,为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经典名著《家庭教育》创作了“爱的熏染”插图等系列水墨人物作品的同时,又将出版这部散文体的“谈艺录”。《淋湿的幽默》通过一幅幅漫画作品,叙述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和故事,还介绍了一些特别人物的漫画涂鸦之作。

内容提要

《淋湿的幽默》为“六角丛书”之一。 《淋湿的幽默》大致有四类文字: 一是对个人的生命成长和从艺道路的回望和追 忆,如《小镇岁月》、《淋湿的幽默》等。这些文 字里充满了对亲人、艺术前辈和老师、朋友们真诚 的感恩之情。 二是谈论自己平生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的体会 和感受。这方面的文字有《我的老武汉风情画 卷》、《爱的熏染》、《鲁迅救火》、《我给丁玲画漫 像》、《我画连战走亲戚》、《在法国漫画沙龙展上 幽他一默》等。从这些“创作谈”以及所配的漫 画作品里,我们可以领略继石君作为一位多次获得 过国内外漫画大奖、风格独具而成就斐然的漫画家 的幽默气质和创作风神。 三是对中国现当代一些漫画名家的访谈与散 记,对一些漫画名作的欣赏和评点。萧继石在漫画 界孜孜浸淫数十年,与许多大漫画家有着亦师亦友 的情谊和交往,而且熟悉漫坛掌故,是改革开放三 十年以来的中国漫画创作和研究的亲历者与见证 者,说起某人某幅作品来,如数家珍,持论公允而 精到。他在这部分文字里写到的漫画家,包括丰子 恺、叶浅予、廖冰兄、黄永玉、方成、李滨声、韩 羽、苏朗、黎青、庄锡龙、常铁均,等等,几乎勾 画出了当代漫画的“半壁江山”。 四是对古今中外一些漫画艺术史料和独特个案 的勾沉和研究。这些文字里有的篇什带有一定的学 术性,堪作“漫画史话”观。如《国际公民》、 《匪夷所思》等,都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漫画史论; 《那些诞生于战地与铁窗的奇葩》、《恩格斯漫画》、 《小题大做的那些智者》等,就是很好的漫画史料 勾沉之作。

目录

流淌的岁月
小镇岁月
淋湿的幽默
宝岛漫记
邻居大叔方成
给丁玲画漫像
我的老武汉市井画卷
爱的熏染
连战省亲图

笔上的中国
苏朗
鲁迅救火
幽默父子
让**飞
庄先生
得意忘形
黎青的奇特收割机
叶浅予漫画人生
那些诞生于战地与铁窗的奇葩
神来之笔
漫画瘾君子

笔外的世界
世界上*早的漫画
**公民
在法国漫画沙龙展上幽他一默
恩格斯漫画
出手不凡
小题大做的那些智者
匪夷所思
漫画哈哈镜中的现实世界

精彩试读

小镇岁月 1973年,共同的命运,我们三个有缘相识于 小镇上。我和文祥都20岁刚出头,受之兄大几岁。
我们都是“老三届”的,招工进城,同在洪湖县 城。受之的父亲是留美归来创办湖北音乐学院的教 授,母亲是抗战时期孩子剧团成员。家学渊源深 厚。受之天分极高、特勤奋。
那时,洪湖新堤镇新开了一家贝雕厂。厂房就 在内荆河边的民房里。受之做设计工作,设计室在 房顶搭建的小房子里。
我、文祥的工作在粮食局的一个单位,和贝雕 厂隔着一条连通洪湖的穿城小河,我们每每下班吃 过晚饭,走过河东的石板老街,来到河西的老街角 落贝雕厂楼顶和受之兄聊上几个钟头。
古代的、当代的、**的、国外的,一会儿历 史、文学的、一会儿艺术的,偶尔街头花边新闻小 道消息,没办法,受之兄是百科全书式却比百科全 书重点突出的人,和他聊,“引人人胜”这个词都 有点苍白。
前些年,上海媒体评受之兄为全国十大知道 分子,其实,我们那时就认为他是一大知道分 子。
我那时想入非非又不着边际,自信善画,又没 多少理论,读了一点书,与他比,只能算皮毛而 已。
受之兄每次参加广交会回来,就指着设计室摆 放的贝雕作品一一介绍,哪几幅,外商又订了多少 万的合同。就是这间“幺子角落”(当地俗语)的 简陋工艺厂,短短两年时间,成为全国知名的淡水 贝雕工艺厂,受到省外贸的重视,拨款新建厂房, 不久后就搬进新的厂房。
今年9月,他回武汉,我们在一起聊天,我 说:“我是你的追随者,不敢称你的学生。”他笑 而不答。
他是一个自信而又谦虚的人,他说,走到哪 里,口口声声称我大师,哪来那么多大师? “你不是大师,那我就从来未见过大师了。” 这是我的感慨。
受之兄在设计教育领域的建树,为世人瞩目。
追随者,他无法否认。在那个动荡而又贫苦的 年代,遇到这位“知道分子”,算是幸运了。
他在洪湖工艺厂做设计员一直到“四人帮” 倒台、恢复高考这五六年时间,我、文祥与受之兄 交流*多。
那个年代,我痴迷于绘画,从受之那里得到的 教益,弥足珍贵。
我的父亲是闻名四乡的教书先生。懂事后,父 亲很少提及他的经历。我上完初中一年级上学期, 父亲病故,很多有关父亲的故事,是从乡亲那里听 到的。父亲天资好,写得一手好字,四邻每逢春节 对联由他书写。农村妇女生小孩,遇到难产,医疗 条件差,容易坏事,迷信是月母鬼害的,临产前挂 张钟馗辟邪。有乡亲提着母鸡来求父亲画钟馗,父 亲居然无师自通地画出来。父亲常与镇上一个刻图 章的彭先生交流画技。彭先生刻图章呱呱叫,用木 板刻得冥钞版,刷上色,印出来,人见都说和真钞 差不多。画画在镇上也算得上**。他可能是根据 芥子园手绘的一本水墨画稿学习,父亲借来看,我 也反复翻阅。渐渐的,我迷上了绘画。
“**”来了,没学上了。绘画爱好派上了用 场,1973年7月,当年改变政策,通过考试上高 校。我的成绩在录取之列。后来某人交白卷,全国 批“白专”道路。清理阶级队伍时,有人说我父 亲15岁儿童团时期有问题。所以,这次我政审未 过关。我问负责招生的人,他一脸暗淡,支支吾 吾,无能为力的样子。我的政治前途和求学之路等 于画上了句号,那就只有一条所谓的“白专”道 路了,因而我对绘画的兴趣*加集中了。
那时相继来洪湖采风的画家有白统绪、汤文 选、邵声朗、姚治华、鲁慕迅、恽其昌…… 水彩画家白统绪每年都上洪湖呆上一段时间, 每次来镇上采风,我们几个“美术青年”总是伴 其左右,他边写生示范,边讲解。他那时画洪湖的 一批作品好评如潮,几幅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后,被 中国美术馆收藏。再后来,全国五年一届的美术大 展征集作品,白统绪来洪湖搜集素材,我们在一起 讨论创作很热烈。我说要画洪湖的秋天,**和其 他地方不一样,人们印象中的秋天都是金色的,洪 湖的秋天是银色,水波如银,丰收的满船鱼虾如 银。我神侃居然得到白统绪肯定,还确定以此为题 创作冲刺大展。我那时不知高低,好高骛远,思想 跳跃无边无际,白老师为人谦逊随和,像老大哥, 和我们喝酒,偶想起他是河南人,喝酒一定喜欢猜 拳行令,他不善辞令,埋头画画,未必善猜拳之 道,我们提议猜拳,六·六六,五魁首,七星 照……,每每我们喝的时候多,没办法,又提出猜 火柴棍,结果还是我们败下阵来。
那年,白统绪老师与我合作《洪湖银秋》,人 选第五届全国美展。也体现老师带我们后生一把的 心意。
P3-7

卖贝商城 推荐:《淋湿的幽默/六角丛书》(萧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