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高就是思维富有创意 李子涛/著 让自己的思维更有创意正确的思维才能让你真正地解决问题人生书籍书籍-图书推荐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成功的几率,思维能力越强,成功的概率就越高。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在喊要创新,要求异,但没有一本书具体对怎么创新、怎么求异有一个系统的说明。本书不仅有方法上的形象阐述,更在心灵和观念上让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创意,就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人生别输在创意思维上/ 3
要懂得创意思维的力量/ 5
寻找创意的可能性/ 7
创意可以是无穷多的/ 9
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12
变化中隐含无限多的创意/ 14
梦有时候也是创意来源/ 16
创意也分时机,别错过机会/ 21
第2章 创意来自奇思妙想
一般而言,我们只能感知一些事物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某些发展环节,很难对事物的整体有完整清晰的认识。但在它们的薄弱之处,我们可以用想象来加以充填,如同豹子身上的“斑”,我们只有一点一点地将“斑”充填完整,才能使这只豹子生龙活虎般地动起来。
想象是创意活动的基础/ 25
创意的灵魂是幻想/ 28
要保持旺盛的想象力/ 30
想象不息,创意不止/ 32
超前意识带来伟大创意/ 35
想象不要在意过去/ 41
第3章 捕捉灵感的一瞬间
灵感对于创意来说,是创意的启明灯。有时候一个灵感,能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于是便有了自己新的想法,有了自己的创意。
灵感是创意路上的启明灯/ 47
灵感只存在于一念之间/ 53
这样才能与灵感零距离/ 57
学会捕捉灵感/ 60
进入“蒙娜丽莎”式的灵感境界/ 66
第4章 任何时候,打破思维定势
对于人们而言,一个好的点子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如何才能有好的点子呢?这就需要我们先打破自己的常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换个角度,点子就来了/ 71
要做一匹自由的马,摆脱束缚/ 72
创意不能钻牛角尖/ 75
劣势更能催生创意/ 76
多点想法,多点创意/ 79
创意不同,你的人生也不同/ 81
不拘成法,独辟蹊径/ 83
第5章 条条道路通罗马
很小的时候,我们被标准答案束缚了思维。当我们想跳出这个圈子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已经晚了。所以,从现在开始,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让我们的思维跳动起来,来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
从书本中走出来/ 89
人云亦云,这样的心理不能有/ 92
思维要广阔,不能狭隘/ 95
让思维互补,你会创意不绝/ 98
让思路拐几个弯/ 101
第6章 千呼万唤始出来
创意和方法一样,只有更好,没有□□,当我们愿意开动脑筋去找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找到新的出路。
第二十一个应聘者/ 107
创意肯定是有的,重在寻找/ 108
好创意不会增加成本/ 110
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想问题/ 111
善于利用别人的好奇心/ 113
简单中也潜藏着创意/ 114
从生活常识出发寻找创意/ 116
创意可通过推理实现/ 117
第7章 突破规则,谋定而后动
同样的竞争市场,同样的勇气,同样的资历,还有同样跃跃欲试的梦想,失败和成功相差的就是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创意。
不循常理的犹太人 / 123
创意也在规则的改变中 / 127
超出常规才是策略/ 129
出“奇”制胜/ 134
与众不同就会产生创意/ 138
拆掉围挡思考的墙/ 140
不要小看“看似荒谬的想法”/ 143
第8章 玩的就是敢于冒险,绝处逢生
创意就是要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别出心裁、不落俗套。可要想做到这些,就需要敢于冒险、善于冒险。
坚持让创意保有生机/ 151
有时,顺着“缺点”思考/ 154
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156
让冷静的思维活跃起来/ 160
谁说白日梦就一定不能实现/ 164
通过切身利益来刺激创新/ 166
守旧无异于等死/ 168
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 170
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扛得住嘲笑/ 172
第9章 拼的就是智商和情商
众多富豪们借鸡生蛋、借壳上市、借船出海,都是出色创意的实践,每一次,自己的财富都扩大数倍。所以,真正的策划人,都是善于“四两拨千斤”,以“创意”取天下的。
学会了“借”,问题迎刃而解/ 177
有勇气,才会有想法/ 180
借鸡生蛋,无本生万利/ 182
借人之力,成己之实/ 186
“空手套白狼”,靠的就是想法/ 189
借梯登楼,一样可以成功/ 191
聪明的大脑是□□的财富/ 194
天下之财为我所用/ 200
万事万物,都可以策划/ 203
花钱=赚钱,关键在于会花钱/ 205
□经济有效的广告/ 207
□□0章 要的就是惊世骇俗
世界上□伟大的创意和发明,都源于懒人想少走几步路,嘴馋的人想吃更可口的美味,还有那些异想天开的联想。
剃须刀是这样发明的/ 213
吸油泵的“原理”其实很简单/ 216
“瓜果书”的起源/ 218
麦当劳公司的“老题目”/ 220
小小妙计,成就一个人/ 223
创意,就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
人生别输在创意思维上
英国一家报纸举办一项高额奖金的有奖征答活动。题目是,在一个充气不足的热气球上,载着三位关系人类兴亡的科学家,热气球即将坠毁,必须丢出一个人减轻载重。三个人中,一位是环保专家,他的研究可拯救无数因环境污染而身陷死亡噩运的生命;一位是原子专家,他有能力防止□□性的原子战争,让地球免遭毁灭;另一位是粮食专家,他能够使不毛之地长出谷物,让数以亿计的人们脱离饥饿。
因为征答的奖金十分丰厚,观众们纷纷寄来信件参与活动。他们众说不一,有的甚至很仔细地对三位科学家的贡献作了分析权衡。可是,让人们想不到的是,巨额奖金的得主却是一个小男孩。而这个小男孩的答案——把□胖的科学家丢出去。
复杂的不是问题,而是看问题的眼睛。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总是把自己生平积累的所有经验和知识加进去,殊不知,这不只是一个人的思维惯性,而且也是阻碍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创意的包袱。当我们面对难以解开的局面时,只有突破定式,打破常规,以创意思维来解决问题,才能解决许多用常规思维不能解决的问题。
多年以前,丰田公司发现,世界上有许多人想购买奔驰车,但由于定价太高而无法实现。于是,丰田公司的工程师放手开发了凌志汽车。
丰田公司在美国宣传凌志时,将其图片和奔驰并列在一起,用大标题写道:用36000美元就可以买到价值73000美元的汽车,这在历史上还是□□次。经销商列出了潜在的顾客名单,并送给他们精美的礼盒,内装展现凌志汽车性能的录像带。
录像带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一位工程师分别将一杯水放在奔驰和凌志的发动机盖上,当汽车发动时,奔驰车上的水晃动起来,而凌志车上的水却没有动,这说明凌志行驶时更平稳。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挑战,奔驰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定价策略。
但出人意料的是,奔驰公司并没有采取跟随降价的办法,而是相反,提高了自己的价格。对此,奔驰公司的解释只有一句话:奔驰是富裕家庭的车,和凌志不在同一档次。奔驰公司认为,如果降价,就等于承认自己定价过高,虽然一时可以争取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失去市场忠诚度,消费者会转向定价更低的公司;如果保持价格不变,其销售额也会不断下降。只有提高价格,增加更多的保证和服务,如免费维修6年,才可以巩固奔驰原有的地位。就这样,奔驰公司没有墨守成规,而是以超常的思维和手段,化被动为主动,摆脱了来自凌志的挑战。
其实,在任何方面,我们都可以出其不意、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打破固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敢于跳出条条框框,多一分创意思维往往会取得意料不到的好结果。
要懂得创意思维的力量
1840年,有一个叫亨特的法国青年爱上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姑娘玛格丽特。他诚恳地上门求婚,请求玛格丽特的父亲把女儿嫁给他。
但是,玛格丽特的父亲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穷小子,于是答复他说:“如果你在十天内能够赚到一千美元,我就同意你们两人的婚事。”
亨特回家后,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中,一千美元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为了钟爱的玛格丽特,也为了争一口气,让玛格丽特的父亲不再小看自己,他冥思苦想,决定搞一个发明创造,然后将专利卖掉,尽快在十天内赚到一千美元。
但是究竟设计什么呢?亨特废寝忘食地寻找目标,并绞尽脑汁去尝试。爱情和自尊的力量使他很快选准了目标:人们在欢庆的场合,都习惯用大头针在衣服的前襟上别一朵花。可是大头针很不安全,经常把人的手或是身体扎破,有时还会自己脱落。于是,亨特产生了灵感——如果将铁丝多折几道,再把口做成可以封住的,不就有了既方便又安全的戴花别针了吗?他剪下两米左右的铁丝试做,反复试验,终于设计出了现在使用的曲别针的雏形。大功告成之后,亨特飞奔到专利局,申请了专利。
很快,一个消息灵通的制造商问亨特:“你这个发明专利要多少钱?”
亨特一心只想把玛格丽特娶到手,便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千美元。”
一拍即合,制造商当场就和他达成交易。
亨特拿着一千美元的支票跑到了玛格丽特家。玛格丽特的父亲听完亨特讲述的赚钱经过后,先是笑了一下,随即骂道:“你这个笨蛋!”原来他嫌亨特太老实、太性急,这样的发明可至少能值十万美元。但亨特还是用曲别针敲开了紧闭着的求婚之门,□终获准和自己心爱的人成婚。
在结婚的庆典上,朋友们请亨特说一说求婚的体会。他认真说道:“这个世界对于善于思考和懂得创意思维的人来说是喜剧,对于不善思考的人而言却是悲剧。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是力大无穷的。地球上□神奇、□瑰丽的花朵,就是思考。”这番话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并让其岳父对他刮目相看。
正确的思维是正确行动的前提,只有良好的动机,未必有良好的效果。人生只有勤劳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创意,懂得思维的力量。推动人生航船的不是帆,而是看不见的风。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风,利用思维的力量。良好的思维对人的成功很重要,对于善于思考的人来说,只要下决心,就一定会成功。
寻找创意的可能性
“思维对象的属性”,是每一种事物或现象所具备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得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的事物。当两个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的时候,它们各自不同的属性就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
从整体上来说,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无穷多的属性。从每一个具体的对象来说,它所具有的属性也是无穷多的。比如,一块普通的面包有烤黄的、松软的、散发香气的、甜味弥漫的、长条型的、白面做的、温热的、特定面包厂生产的或□□师傅做的、在特定季节特定时候做的等属性;再比如,冰箱的高度、颜色、价格、产地等用来描述这台冰箱特征的,都是冰箱的属性;还比如,在你隔壁房间的某个人,他是男性,黑头发、平板足、中等身材、高鼻子、态度和蔼,既是爸爸也是儿子,有时是学生有时是教师,是某女士的丈夫、某男士的朋友,还是乘客、旅客、顾客、观众、消费者、某书作者等,这些是他的属性。
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把对象的某一属性提到首要地位去研究,即人们可以从特定方面、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某一对象。例如,“水”这一对象具有物理方面的属性,也具有化学方面的属性。当人们从物理性质方面来考察“水”时,是研究它的物理形态:液体、具有涨缩和压力,无色、无味,密度为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冰点为0℃;而当从化学方面考察“水”时,就首先考虑到,它是由氢和氧构成的化合物,其化学分子式为H2O……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们根据生产、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水的属性的表现。
某一对象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对象□□而其他对象所不具有的属性。人们就是通过改变创意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寻找创意。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给当时的国王讲哲学。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相信,就让宫女们到后花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不用说,宫女们折腾半天,一个个空手而回。
别看一片小小的树叶,如果细细考究起来,它所具有的属性同样是无穷多的:长短、宽窄、厚薄、色彩的浓淡、边缘的锯齿形状、中间的脉络走向……而其中的每一种属性都可以再细分出许多种。要想找出两片其各自无穷多的属性完全吻合的树叶,显然是办不到的。
树叶是这样,每一种事物是这样,每一种现实问题也是这样。然而,我们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对同一种事物和现象只能够看到它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属性,并且满足于此。在思考问题时,某个问题能够找到一种答案,我们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不愿意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去寻找第二种乃至更多的解决方案。这些想法都限制了创意活动的进行。
创意可以是无穷多的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无穷多的事物,产生着无穷多的现象。在自然界,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尘埃微粒,无穷多的事物散布在我们周围;在人类社会,有无穷多的事件发生在我们周围。正如希尔伯特所言:无穷是一个永恒的谜。而破谜、揭秘是人的天性,它为人们的创意提供了无限多的可能。
所有这些客观的事物和主观的现象,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意思维的对象。换句话说,创意的素材遍地都是,创意的机会是无穷多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开动脑筋,思考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都能够产生创意。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一位教授洗完澡后,拔下澡盆的活塞放水。他发现水流在排水口形成了漩涡,是向左旋的。这件不起眼的事引起了他的好奇。他又拿其他器具做实验,并且观察河流中的漩涡,结果发现它们都是向左旋的。教授于是联想到,这种现象大概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果然,在南半球国家,孔道水流的漩涡是向右旋的;而赤道地区的孔道水流并不形成旋涡。□后,这位教授总结出了孔道流水的规律,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在研究台风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当我们的头脑只思考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也同样面临着数量无穷多的可供思考的因素。因为实际事物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相互联系着、制约着。比如说,今天你喝酒喝醉了,除了要考虑酒的问题(度数太高、数量太大),还要考虑菜的问题(是否解酒),自己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还有喝的时间等因素。从追根究底的观点来看,造成一次醉酒的因素其实是无穷多的。
一个商场只要对外营业,就会树立起自己的社会形象。请读者朋友认真想一想,构成或影响一家商场的社会形象的因素有多少种呢?□□,从商场的一般特征来说,其因素有经营历史、社会知名度、在商界范围的渗透程度、商场的目标市场等;第二,从商场中的商品特征来说,其因素有品种齐全的程度、商品的质量、商品的适应性及其更新速度、商标名称的使用等;第三,从商品的价格特征来说,其因素有总体价格水平、质量价格比、与同行业竞争者的比较等;第四,从职员的服务特征来说,其因素有员工的仪容仪表、售货员的态度、业务技能、服务方式和设施、对消费者利益的关心程度、消费者的反应等;第五,从商场的物质设施来说,其因素有商场建筑的外貌、所处路段和周围环境、内部装修水平、顾客的走道和升降设备、商品的布局和陈列、清洁卫生程度等;第六,从商场的宣传特征来说,其因素有广告媒体的使用、发布商品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宣传的真实程度等;第七……
如果邀请我们设计或者重塑这家商场的社会形象,那么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无穷多的。
一杯咖啡的味道取决于哪些因素呢?我们可以列举出如下一些:产地、品种、成熟程度、采收质量、炒法、粉碎程度、存放时间、水的品质、水的硬度和温度、咖啡与水的接触方式、煮过后的保温温度、放置时间,等等。其中的每一种因素又可以细分为更小更多的因素,比如“炒法”就有方式、温度、用具、环境、工人的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区别。因而同样的,能够对一杯咖啡的味道产生影响的因素,实际上是无穷多的。所以,我们对咖啡味道的改进就具有无穷多的可能性,或者说,具有无穷多的改进方法。比如,种植一种新品种,产生了一种新口味;换一种烘炒方法,又产生了一种新口味;采取不同品质的水,口味又发生了改变……客观对象无穷无尽,创意思维也就永远不会枯竭。
从创意的对象上看,事物现象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不仅仅以链式形态存在,现象间更以立体的链式网状结构存在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相互联系着、制约着。
这样一种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许多人认识不到呢?因为在很多人的眼光中,这个世界上的东西绝大部分都已经□□无缺,没有改进的必要。他们认为,椅子就是椅子。设计椅子就不必考虑桌子的问题。但当我们能够打破这种狭窄的目光,把更多的事物和现象纳入思维的时候,新奇的创意便会自然地浮现出来。
选取自己需要的部分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正在上小学的弟弟提出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要是全世界的电话线路都断掉了,会产生什么结果?”当医生的爸爸回答说:“病危的人就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死亡率会上升。”善于持家的妈妈高兴地说:“那太好了,我们就不用付电话费了!”当消防队员的哥哥回答说:“报警速度将会降低,火灾的损失大大增加。”热恋中的姐姐回答说:“两人约会的次数一定会大大减少。”
准确地选取与特定问题有关联的外界对象,是获得创意的基本前提。我们的思维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处理无穷的信息。
由于每个人在实践目的、价值模式、知识储备等方面不完全相同,因而个人对对象的选取也不会完全相同。你认为老师讲的A观点很重要,因而留下很深的记忆;另外一位有可能会认为,B观点才是重要的,A观点毫无独特之处,早忘得一干二净;还有一位也许会认为A和B都无足轻重,C才是至关重要的观点;如此等等。
几位学生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他们可以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下课后,分别请他们复述一下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复述的结果也许会令你大吃一惊。你会发现不同学生的复述差别很大。而且复述的差别程度,与学生之间在观念和文化方面的差别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学生之间的差别越大,他们的复述之间差别也越大。如果这些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度,那么他们的复述简直会有天壤之别,让人觉得他们并不是在复述同一个老师的同一次讲课。这就是头脑对外界对象选取的结果。
面对周围如此多的事物或观念,我们究竟应如何展开创意思维活动呢?其实,我们在自觉地做任何事情时,心中已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目标是创意的龙头,其他所有思想和行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面对众多的事物或观念,我们的头脑首先要围绕某一目标对它们进行筛选,选取与目标相关的若干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样,原本无穷的、可供思维的外界对象就变成数量有限的对象了。
变化中隐含无限多的创意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任何人都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的面前是一张书桌,稳稳地站立着,丝毫看不到变动的迹象。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它曾经不是书桌,而是一棵柳树;它以后也不再是书桌,而是一堆朽木。所以说,我眼前这张光滑而明亮的书桌,不过是一棵绿树变为一堆朽木的漫长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的阶段而已。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年轻人特别讲究卫生,几乎到了“人人成洁癖”的地步。年轻女人尤其如此,在她们眼里,到处都沾满了细菌。她们不坐公园的椅子,不坐地铁的座位,而宁愿站着,双手抓住用手绢包着的扶手。
当这股“洁癖潮”流行起来的时候,精明的企业家立即意识到赚钱的机会来了。于是,三菱铅笔公司推出了□□圆珠笔,每支售价100日元,而每月销量将近一百万支。□□袜、除臭鞋、香味内衣之类的产品供不应求。□奇怪的是一种“除臭药片”的问世,服用这种药片能消除大便的臭味。本来它是专为长期卧床的病人使用的,但没想到“除臭药片”在普通人群中也流行开来,特别是受到女秘书们的欢迎。
相反的例子是,那些对事物的变化无动于衷的人们,终究要碰得头破血流、损兵折将。
春秋时代,楚国准备渡河去攻打宋国。傍晚派人测量了河深,发现水很浅,但是当凌晨大军涉渡时,却淹死了一千多人——因为当晚上游的洪水下来了。
汽车被发明以后,欧洲生产马具的工场受到了影响。但是,有极少数精明的马具商看到了那场变动中的历史意义,转而生产皮鞋、提包等革制品。而漠视变革的大部分马具商们落得个破产负债的下场。
事物的变动是对人们智力的考验,对于充满创意的头脑来说,变动意味着发展的机遇;而对于因循守旧的头脑来说,变动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