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弗雷德·卡津/纽约知识分子丛书》(魏燕)-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魏燕编写的这本《艾尔弗雷德·卡津》共分五章: 章主要分析卡津批评观形成的背景,论述犹太身份对他的影响,着重探讨20世纪初期的社会文化批评家和同时代的对立思想给予卡津的启发;第二章论述卡津的批评观,卡津的感悟式历史批评结合了智慧与 ,在个人现实主义模式中显示了人对社会的疑惑与反抗,同时又不失希望和幻想;第三章梳理卡津画出的1890—1940年间美国文学的发展轨迹;第四章概述卡津对美国代文学的研究和对现代文学的反思,表现了他对美国代文学和文化的忧虑;第五章考察卡津的研究方法,揭示他以“文学性”对抗“理论化”批评方式的独特性,指出他的文学批评关注人的命运,力求在洞察道德思想和体验艺术美之间达到平衡。

内容提要

艾尔弗雷德·卡津(1915—1998)出身于纽约犹太移民家庭,分别在纽约市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7岁以《扎根本土》(1942)一举成名。其后陆续推出的经典名著有:《城市里的漫游者》(1951)、《代人》(1963)、《始自三十年代》(1965)、《纽约犹太人》(1978)、《上帝与美国作家》(1997)等。这本《艾尔弗雷德·卡津》运用比较和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艾尔弗雷德·卡津的文学批评思想,说明其批评观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卡津的犹太身份,以及20世纪初期的社会文化思潮,促进卡津以“疏离者”的视角探讨美国文学的特性。卡津一生的文学研究都扎根美国本土,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文化大潮中发现美国文学的价值、辨明美国文学的发展方向、甄别代美国文学的优劣。卡津的文学批评是“偏见”之作,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家之言,其内容也许缺乏理论体系,但却是具有感染力的文字,闪耀着创新思想的光芒。《艾尔弗雷德·卡津》由魏燕编写。

目录

前言
一 犹太青年步入城市的旅程
1. 艰难的历程:从落魄青年到纽约文人
1.1. 成长的道路
1.2. 学术的发展
2. 前人的足迹:美国社会文化批评的先驱者
2.1. 进步主义的弗农·路易斯·巴灵顿
2.2. 理想主义的范·怀克·布鲁克斯
2.3. 独立自由的埃德蒙·威尔逊
3. 并行的脚步:两种 的批评
3.1. 教条的批评:庸俗马克思主义批评
3.2. 审美的批评:“新批评”
二 感悟式历史批评:卡津的文学批评观
1. 方法的缘起:对科学主义的反驳
1.1. 文学展现了比科学 直接的现实
1.2. 美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价值
2. 具体内容:批评的目的在于理解人
2.1. 批评家的智慧是思想和感情的结合
2.2. 批评家是“偏见”的维护者
2.3. 批评家不是艺术家而是思想家
2.4. 批评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理想
3. 合理内核:“个人的现实主义”模式
3.1. 以个人意识感悟现实
3.2. 以个人意识 现实
三 本土现实主义发展之路:卡津对美国现代文学的研究
1. 现实主义的兴起(1890—1914)
1.1. 美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疏离感和平民主义
1.2. 现代文学的先去:威廉·迪安·豪威尔斯
1.3. 在颓废浪潮中崛起的 代现实主义者:西奥多·德莱塞、弗兰克·诺里斯和厄普顿·辛克莱
1.4. 推动现代思想发展的 学者
1.5. 复兴民族精神的理想主义
2. 伟大的解放(1918—1929)
2.1. 第二代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舍伍德·安德森和辛克莱·刘易斯
2.2. 技巧大师:薇拉·凯瑟和埃伦·格拉斯歌
2.3. 自由主义与新人文主义批评
2.4. 迷惘的一代
3. 危机中的文学(1930—1940)
3.1. 自然主义的复辟
3.2. 陷于危机的文学批评
3.3. 新情感主义的代表:福克纳与托马斯·沃尔夫
3.4. 美国民族文学的重新发现
四 现代的终结:卡津对美国代文学的批判和对现代文学的再思考
1. 对美国代文学的批判
1.1. 现代主义的体制化
1.2. 美国文化的分裂和代作家的平庸思想
1.3. 犹太作家的成就
2. 对现代文学的再思考
2.1. 从豪威尔到亨利·亚斯
2.2. 对“自我意识”的探索
2.3. 信念的坚守
五 扎根本土的社会文化批评:卡津文学批评的特点
1. 从阐释者到批判者
2. “文学性”对抗“理论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学
主要人名翻译对照表
大事年表
后记

卖贝商城 推荐:《艾尔弗雷德·卡津/纽约知识分子丛书》(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