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与不安分(我眼中的沈从文)》(李辉)-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的。听张兆和、巴金、汪曾祺讲述那个老头儿的故事。《平和与不安分(我眼中的沈从文)》由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辉带您走近沈从文有温度的日常,作者笔触凝练大气,道出了沈老温厚纯良的品性,也刻画出了沈老肝胆相照的气概,这便是作者眼中的沈从文——平和与不安分。

目录



1982—1990年
听沈从文张兆和聊天
听巴金谈沈从文
听汪曾祺谈沈从文

1984年
画·音乐·沈从文
1989年
湘西,流不尽的声音
破碎的将军梦
1990年
历史追寻的**
1992年
平和,或者不安分
沈从文与瑞典
1996年
《从文家书》
纪实,还是编造?
1997年
《沈从文与丁玲》为何被“腰斩”?
2002年
从边城走进故宫
百年沈从文
2003年
幸还是不幸?
2004年
《沈从文与丁玲》自序
2007年
干校迁徙与沈从文的木板
转折之际
2014年
漫谈沈从文研究及其他
一扫常规,纯任天然
2015年
穿越洞庭,翻阅大书
2016年
去苏州,寻找九如巷
2017年
徐志摩常在他心中

精彩试读

画·音乐·沈从文“雨后放睛的天气,曰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生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寒寒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人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呜叫。”这是色彩与声音的世界。这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边城》中的一段描写。作家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用带有色彩的词语,描绘好一幅夏曰图景;他又像一个巧于安排乐音的音乐家,在生气勃勃的田园画里,又糅进自然动听的音响。读来,确让人感到沈从文的文字,有不同凡响的魅力。
以写小说著称的沈从文,和画、音乐倒真有密切联系。
沈从文爱画,尤爱带有中国风格的山水画、人物画,他也曾收藏过不少古代珍品。在现代文坛,会绘画的作家不乏其人,但像沈从文那样精于鉴别古画真伪的,大概寥寥无几。
沈从文的书房兼卧室里,三面都竖着高高的书架,搁放的书籍,除文学作品外,*多的要算古文物画集了。谈起古书画,他总像一位母亲谈起自己心爱的孩子那样一往情深。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沈从文就在创作之余,对中国古代书.画有了研究。展子虔《游春图》,过去人们都认为是隋代的作品。沈从文仔细考证后,大胆做出结论,认定为唐代的《游春山图》。后来,沈从文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服饰,这*练就了他辨别古画真伪的本领。一次,我问他怎样辨别真伪。他说,一般人鉴定真伪,多是根据笔墨、印章的真假,他则是根据画面上人物的服饰、物件的模样来判断。譬如说,有的画里的人物穿着是唐代的,可画面上有的物件却是唐代以后才有的,那就证明画不是唐代的,而是后人模仿的。一位才思敏捷、文笔如花的小说家,竟有如此广博的知识、如此谨严细致的考证本领,真让人惊叹、钦佩!沈从文懂画,爱画,以一个艺术家敏锐细腻的感受力欣赏画,*在作品中“绘画”。他有次告诉我:“我不会画画,可我想用文字在作品中画。”此话确可看作他的小说艺术的一个追求,也是他的经验之谈。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会看到他那颇为讲究的文字,绘出一幅幅人物画、山水画,淡雅质朴而有韵味。《边城》一开头,便绘出这样一幅湘西山水图:“小溪流下去,绕山蛆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瞧,语言并不华美,却饶有韵味,活脱脱一幅中

卖贝商城 推荐:《平和与不安分(我眼中的沈从文)》(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