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大家精要》(宋蒙)-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 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宋蒙著的《王羲之/大家精要》为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提要
王羲之,琅琊人。东晋 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与谢安、孙绰雅集兰亭,以一阙《兰亭序》 唱千古,堪称魏晋风流典范。宋蒙著的《王羲之/大家精要》不仅详呈其博采众长、诸体兼精的书法魅力,及其与书法相伴的一生,同时揭示了王羲之宦海沉浮、充满波折的一生。借由此书,带你领略名士之风流,近观“书圣”之形象。
目录
引言
第1章 琅琊王氏南渡江左之兴衰
一、显赫的家世渊源
二、乌衣巷口夕阳斜
三、门阀世族间的政治联姻
四、讷言少年一宴成名
五、素无廊庙之志的右军
第2章 魏晋风流与文人雅集
一、魏晋玄学与林下之风
二、名士竞风流
三、士的精神与文人书法精髓
四、晋人之美重神韵
五、纸与士族社会交往方式
第3章 少学与家风家学
一、书香翰墨传承正脉
二、枕中秘、衣带帖与II缶池功
三、字如其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四、家鸡输野鹜
五、书、画、论兼撮众法
六、自有后来人
第4章 失意的宦海生涯
一、迟仕的秘书郎
二、权臣相争的漩涡
三、志图复兴却劝阻北伐
四、注重民生的地方官
五、兰亭雅集传千古
六、踩鸡蛋的对头
七、愤而辞官仍心系家国
第5章 五斗米道与服食之好
一、书扇济贫与黄庭换鹅
二、名不避讳的秘密
三、宗教信仰:精道、通佛
四、养生就靠药和酒
五、乐游山水,心向巴蜀
六、置田买地,开发江南
七、频有哀祸,终老金庭
第6章 新体书法成就
一、要除隶意先去波挑
二、三过折法与一拓直下
三、尖锋入纸,顿笔为收
四、鼠须蚕茧写兰亭
五、古质今妍,二王流风
第7章 帝王与千古“书圣”
一、南朝梁武帝独尊
二、隋炀帝的沉船
三、唐太宗死也要带走的《兰亭序》
四、武则天的《万岁通天帖》
五、宋太宗的《淳化秘阁法帖》
六、乾隆帝的《三希堂法帖》
七、碑帖之争与“兰亭论辩”
附录
年谱
主要作品
参考书目
精彩试读
第1章琅琊王氏南渡江左之兴衰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小名阿菟,生于西晋太安二年(303),琅琊(今山东临沂市南)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又被称为“王右军”。
古临沂为琅琊国,东临黄海,北靠沂蒙山,自汉始有诸葛、王氏和颜氏几大家族居于此。魏晋的王姓大族,其历史 早可追溯到先秦,是周灵王的后代,本姓姬。“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日‘王家’,因以为氏。”姬晋的儿子改姓王,这一家族其后发展出三支:一支定居在山东的临沂,一支居于山西的太原,还有一支定居在洛阳。《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定著三房:一日琅琊王氏,二日太原王氏,三日京兆王氏。,’王羲之就出自山东临沂的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的兴起与门阀世族制度在西晋的确立有关,虽然王氏一族从汉代就不断发展,进入社会政治、文化领域,但却与其他世族一直不相伯仲。直到东晋,琅琊王氏人才辈出,其地位和权势才 了其他名门大族和本族他系,成为声名显赫的 高门。由于门阀世族制度和政治联姻的关系。琅琊王氏、晋室以及其他高门间频繁通婚,大族与王室之间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社会关系。同时,门阀世族子弟世代也以家风、家学来延续、保障其家族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因此,王羲之和琅琊王氏一门的兴衰也反映出六朝政治、文化变迁的缩影。一、显赫的家世渊源琅琊王氏初始于西汉,发展于曹魏、西晋,到东晋初年达到鼎盛阶段,自南朝中叶之后走向衰落。直至隋唐,科举取士的制度取代门阀世族制,文化素养的沿袭和传承被高门世族所垄断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打破,琅琊王氏逐渐消亡。父系琅琊王氏香火延续时间长达十个世纪,汉至唐以仕宦为主,共出了九十二位宰相。他们重视联姻和门第,在文化成就上以书法为主要贡献。政治和书法上的 成就是琅琊王氏的两条主要发展道路,王氏一门的政治地位和家风家学为王羲之的辉煌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的曾伯祖父是王祥。王祥为使恶毒继母病愈而“卧冰求鲤”的孝行,被举列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王祥作为孝道的代表,承袭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儒家正统观念,因此在“重才轻德”的曹魏时期未出仕。直至西晋重新恢复“礼教”“孝”之后,他才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西晋的元老功臣。王祥位及三公,但是后代并不兴旺,反倒是其弟王览,虽然官位 只到光禄大夫一职,却子孙兴旺,王羲之就是王览的嫡系后代。王览有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和王琛六个儿子。王导为王裁之子,王敦为王基之子,王旷、王廙为王正之子。王羲之的父亲就是王旷。
西晋末年,战乱、天灾不断,《晋书》《魏书》《宋书》均记载时“白骨蔽日,百无一存”,“路道断 ,千里无烟”。中原时局动荡导致了其后的三百年间,北方人口朝东、南、西三个方向大规模迁徙,而南渡人口主要流向长江的上游与下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这次大迁徙和政局的变动形成了中国历 次南北大分裂的格局。北方“五胡十六国”此起彼伏,争杀不断,而南朝的皇家贵族也常于刹那间灰飞烟灭。至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江左,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18年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晋元帝。提议并推动晋室南渡,辅佐司马氏,中兴晋室的几个关键人物正是王羲之的父亲和叔伯父们。在晋室南渡和东晋王朝建立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起到了 性作用,权倾一时,世称“王与马,共天下”。
王敦、王导、王旷与王廙同为王览之孙。王敦(266~324),字处仲,小名阿黑,官至扬州刺史、都督。王导(276~339),字茂弘,官至太傅、丞相,封武冈侯。王廙(276~322),字世将,他是晋元帝的姨表兄,晋明帝的绘画老师。其死后,时为太子的明帝还以家人之礼亲临拜柩。永嘉末年,王廙为濮阳太守,封武陵县侯,后被封为辅国将军,加散骑常侍。这几个人在王羲之的前半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但是王羲之的从伯、叔父,有着极为亲近的血缘关系,而且其命运和人生起伏影响着王羲之的人生道路。 重要的是,这些人作为琅琊王氏一门的代表人物,都擅长书法,在书法 占有一席之地,直接影响到王羲之的早期书风。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