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地图》(李伶伶)-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李伶伶编著的《沈从文地图》是一部从头到尾完整叙述人物(沈从文)一生的传记,而是选取传主生平中重要的几个方面作断面式地表现。具体说,是选取传主一生中重要的或有特别意义的一些地点,从这些地点出发,写出传主人生重要的部分,也写出传主与这些地点的特殊关系,而以追寻传主人生足迹为表现形式。
内容提要
行走在沈从文的一生中,亦步亦趋,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幻想 宽,寂寞也就 大了,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我的忧郁就是我的娱乐,“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作者和编辑显然都在这本新书上投注了多于以往的心血和精力,归根结蒂,在于传主本人曲折的人生和复杂的个性。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的那些经典作品,几十年过去了,总不乏一代代喜欢他作品的读者。初次捧读《边城》,沈从文便 一般入住文学青年的内心,爱屋及乌,很多人因为作品便把作者想象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师也是人,无论开放也好封闭也罢,总是活在纷纭复杂的现实里,况且这位生于凤凰的“凤凰男”介于 自信与自卑间的矛盾性格,让他的人生履痕、心灵路程 加的起伏不定。同时,李伶伶编著的《沈从文地图》藉由传主的人生轨迹,展示了民国时代精英们的朋友圈和文人相轻的黑历史,太太客厅里不仅有高大上的咖啡香也有市井小民的陈醋酸。
目录
凤凰
1.沈从文故居:中营街24号
2.城内王公祠的第二初级小学
启蒙老师母亲书香门第认字逃学快乐童年恶习见识广博
辰州(今“沅陵”)
1.总爷巷旧衙门
2.芸庐:沅陵县城尤家巷,今沅陵一中所在地
沅州(今“芷江”)
1.榆树湾“天后宫”:今芷江县江西街83号
怀化镇“杨家祠堂”
2.沈从文旧居:芷江县清江路
常德
平安客栈:中南门里
桃源县“小白楼”:今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
保靖——龙潭——保靖
北京(一)
1.西河沿一家客栈
酉西会馆:前门外杨梅竹斜街61号
2.庆华公寓:银闸胡同
3.汉园公寓:北河沿附近
香山慈幼院:原址在今“香山饭店”
上海(一)
1.善钟路善钟里111弄:今“常熟路111弄、113弄”
2.马浪路新民邨:今“马路”
萨坡赛路204号:今“淡水路204号”
3.中国公学:原址在今“吴淞中学”宝山路泰和路99号
武汉
武汉大学:武昌区珞珈山路16号
上海(二)——北京(二)
上海:北京路清华同学会宿舍
北京:燕京大学达园教师宿舍
青岛
青岛大学:原址今“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沈从文故居:福山路3号
北京(三)
西城西斜街55号甲杨振声家
西城府右街达子营28号
后门外国祥胡同12号
武汉(二)——长沙
武汉陈源、凌叔华家:武汉大学住宅区二区三八三号
教科书编纂处:珞珈山前东湖畔原耿丹别墅
长沙临时大学:韭菜园,原“ 学院”今“湖南省人民
政府二院西侧”
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蔡锷中路徐祠巷15号
昆明
1.教科书编写组办事处:青云街3号?11号?217号?
2.北门街原蔡锷旧居
呈贡龙街“杨家大院”和“桃源新村”
西南联大:原址今“一二一大街298号,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
3.文林街师范学院宿舍
文林街20号楼上
4.西南联大昆中北院宿舍
北京(四)
1.中老胡同32号北大宿舍
2.历史博物馆
华北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
四川
重庆——壁山——荣昌——内江
北京(五)
1.交道口大头条胡同11号:今“北头条胡同”
2.东堂子胡同51号历史博物馆宿舍
咸宁
“五七干校”旧址:成安区向阳湖镇
沈从文旧居:成安区双溪镇双溪村9组
北京(六)
1.小羊宜宾胡同3号
2. 历史研究所
前门东大街3号社科院宿舍大楼507室
3.崇文门东大街22号楼601室
跋
精彩试读
沅州(今“芷江”)1、榆树湾“天后宫”:今芷江县江西街83号怀化镇“杨家祠堂”关键词:参加清乡 天后宫 写碑文 上士司书 砍头 全景式白描 人性角度 三个关键人物 改名“从文”他在那里开始从文,尽管这时的“从文”并非专指写小说作文章。“会写几个字”,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上了为死刑犯录口供的上士司书,还认识了几个有文化的人,“从文”的名字也是这个时候改的。
一个是内陆 的妈祖庙,一个是阔大的大户人家的祠堂,开到芷江参加清乡的沈从文所在部队总是驻扎在地 宽大的公家房子里。弄清楚怀化、芷江一带的地名变迁并不轻而易举。沈从文的回忆只提供了两个地名:榆树湾、怀化镇。榆树湾的天后宫是在现在芷江县的芷江镇上找到的;而怀化镇并非 的怀化市。
与杨家祠堂消失无存不同,作为历史遗迹的天后宫如今仍然巍峨地屹立在芷江的舞水河畔,理所然地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早就听说宫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块高大的、碑文由沈从文手书的石碑,进宫寻找,遍寻不得。向宫门内一位收钱卖门票的中年男子打听,方知它已被文物部门收藏在深闺。实物既无缘得见,只能在文本中细细揣摩。六百字的碑文乃墓志铭,是沈从文十八岁时在此任收税员时,受人所托为战死警备队长段治贤而手书。碑文的落款为:邓其鉴撰文,沈从文书丹,沈岳焕篆额。1987年10月12日,黄永玉曾经专程到天后宫拓印了这个碑文手迹。晚年的沈从文还记得时手书墓碑的情景:“那是趴在地上写的,一连写了好几天, 写不了几个字。”(凌宇:《刻在碑石上的足迹》)专为石碑来,石碑却不在家!守门人一定看出了我们的失落,仿佛为安慰我们似的,告诉我们另外一个消息,令我们生出意外的惊喜:沈从文在天后宫驻扎时住的房间还在!那是在主殿一侧的一个小院里,是一个红漆木板的套房,小小的红漆门紧闭,门口没有任何标记。沈从文在自传里曾说时他们“与清乡司令部一同驻扎在天后宫楼上”,与守门人指点不完全吻合,但那似乎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确在这个古老的妈祖庙里停留过。
沈从文之所以由辰州(沅陵)到沅州(芷江)是因为他所在的 支队奉命去清乡。芷江是他的长官张学济的家乡。清乡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清乡获取给养,按照沈从文的说法,清乡即就食。他说他们刚刚在天后宫里安顿下来,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同时“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然,那四十三个人很快被砍了头。
初一听说要去清乡,大家都喜形于色,沈从文也不例外,他把为清乡而下发的一块现洋钱换成铜元,买了三双草鞋,一条面巾,一把名为“黄鳝尾”的小尖刀。拥有这把“刀靶缚了一片绸子,刀鞘是朱红漆就的”的小尖刀是沈从文 感兴奋的,他仿照苗人连长的法子,把刀插在裹腿里。他洋洋得意地去城门边吃汤圆,只为那份单纯的快乐。
相对于榆树湾,沈从文对怀化镇的印象 深切——《从文自传》中专门有一节写“怀化镇”,还有一篇把“怀化”写成“槐化”的《槐化镇》,《我的教育》、《入伍后》对怀化镇也有所涉及,可见他对这里如何得难以忘怀了——不仅是他只在榆树湾待了四个月,而在怀化镇住了一年零四个月,也不仅在于他在怀化镇看杀人砍头比在榆树湾看得多得多,而是他在那里开始从文,尽管这时的“从文”并非专指写小说作文章。“会写几个字”,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上了为死刑犯录口供的上士司书,还认识了几个有文化的人,“从文”的名字也是这个时候改的。
若要了解沈从文在怀化镇时的生活状况,非读他的一系列作品不可。他在《入伍后》里说他们驻扎的杨家祠堂“大得怕人”,以至于他在那里住了一年多有的角落还不敢一个人去,怕有鬼;他在《我的教育》里说他们“每两人共一床棉被”;他在《从文自传》里说他们每天吃豆芽菜汤和糙米饭。无论哪部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以他 擅长的细致描写叙述犯人是怎样被砍头的;杀人后刽子手怎样去屠桌前割两三斤猪肉牛肉平分炖好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还有狗肉是如何被炖煮成为人间美味的;上至参谋、军法副官,下至传达、伙夫是如何从犯人处勒索钱财的;伙夫、补充兵、书记、上士文书的薪水扣了伙食费后是多少,不扣伙食费的是多少等等,事无巨细,不厌琐碎。与其说,他早期的关于部队生活的作品是来自于生活的现实主义,不如说是对时军队生态的一种全景式白描。它的意义,似乎历史的 大于文学的。
P37-39
卖贝商城 推荐:《沈从文地图》(李伶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