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评传》(洪治纲)-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洪治纲编著的《余华评传》是一部传记,是一种研究, 是两个灵魂的对话。 从胆小而又顽皮的男孩,到江南小镇上的牙医;从自由散漫的县文化馆干部,到日臻成熟的作家;从沉醉于血腥场景的先锋“杀手”,到充满悲悯情怀的人道主义者;从在叙述上无所不能的话语霸权者,到处处跟着人物的命运奔跑的“记录者”……
内容提要
余华是代中国卓有建树、影响深远的作家,其 经历、创作、思想,历来受到不少学者、评论者关注 与研究,在普通读者那里,也因为对他的作品的阅读 ,而产生进一了解的兴趣。 评论家洪治纲穷数年 之力,不仅细读了余华所有的散文、随笔、小说、访 谈, 与作家本人及其家人、亲朋好友有过范围宽泛 的采访、交谈,掌握了 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 以学者的睿智、批评家的 ,写就了一本有关同时 代作家余华的评传。洪治纲编著的《余华评传》是一 部了解余华,了解其作品的必读之书。
目录
章 从杭州到海盐
一 出生
二 举家之迁
三 胆小的男孩
四 医院里的风景
第二章 无序的成长
一 阅读是如此的温暖
二 墙上的风景
三 快乐的写作
四 高考
第三章 川端康成的启蒙
一 牙医生涯
二 川端康成的魅力
三 雄心初展
四 闪烁的《星星》
五 幸福的文化馆
第四章 刀锋上的行走
一 从“小偷”到“大盗”
二 先锋出击
三 暴力与死亡
四 人性悲歌
第五章 内心的真实
一 北京:另一种现实
二 虚伪的写作
三 在细雨中 望地呼喊
四 寻找突围
第六章 悲悯的力量
一 人物开始了奔跑
二 《活着》意味着什么
三 《许三观 记》
四 无边的悲悯
第七章 我能否相信自己
一 写作是为了回家
二 他没有自己的名字
三 往事并不如烟
第八章 阅读与交流
一 音乐的魅力
二 寻找大师的智慧
三 网络与文学
四 与世界对话
第九章 艰难的
一 艰难的
二 半部《兄弟》的遭遇
三 李光头的奇迹
四 海外旋风
第十章 继续出发
一 重审文学的原点
二 差距里的疼痛
三 《第七天》:寻找或见证
四 喧嚣中的缅想与沉思
结语 孤独的远行
一 回望先锋,穿透现实
二 伟大的梦想是一部杰作
三 喧哗中的远行
附录 余华生平年表
后记
精彩试读
章从杭州到海盐
一 出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千
多年前的某个早春时节,风流倜傥的北宋词人柳永步
入杭州。在这座江南古城,柳公子所到之处,烟柳画
桥,风帘翠幕,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满眼皆是前所
未有的奢靡景象,使得他三步一惊,两步一叹。于是
,在西湖里的某只画舫上,酒酣耳热之际,柳永终于
情不自禁,挥毫写就了千古名词《望海潮》,几乎将
天下的美誉之辞,都堆砌到杭州的身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尽管人们照例不忘“上有
天堂,下有苏杭”之类的古话,但是,在经历了全国
性的三年困难时期之后,1960年的杭州,似乎已没有
了柳永笔下所形容的那种奢华。大多数的杭州市民,
虽然还不至于像其他地方的老百姓那样,饿得两眼昏
花,乃至浑身浮肿,然而生活无疑已变得相严峻。
所谓“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已是不可能了,在这个
江南的米鱼之乡,为一日三餐而奔波,便成为人们不
折不扣的生活事实。
就在这一年的4月3日,随着浙江省立杭州医院(
现为浙江省中医院)的某个产房里一声婴儿的啼哭,
一个后来叫余华的男孩来到了这个世界。他然不知
道,自己居然能降生在这座叫作“天堂”的城市;他
也不可能知道,守在产房外的父亲得知又生了一个男
孩,差点动了“换婴”的念头;他 不可能知道,自
己出生的时候,正是大灾了三年且又青黄不接的时节
。他的哥哥,一个正在蹒跚学步的小男孩,此时也以
十分好奇而又激动的表情,欢迎着陌生弟弟的到来。
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家庭一样,多一个孩子,看
起来无非是多一张嘴而已,但是,身为父母的华自治
先生和余佩文女士,还是隐隐地感到自己的肩上又多
了一份重量。因为他们都是医生,优生优育的意识自
然要比一般人强得多;而且,华自治先生时还在浙
江医科大学进修专科,正处在事业进取的关键时期。
至于物质生活的困顿,那就 不必说了。历经了三年
困难时期,身高一米八几的华自治先生,时的体重
还不足一百二十斤,整个人瘦得像根麻秆。尤其是晚
上读书回来,经常饥肠辘辘,彻夜难眠,万般无奈之
际,他只好弄些咸菜泡开水裹腹。所以,余华的出生
,在令父母欣喜之余,多少也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一些
淡淡的焦虑。
无论是欣喜还是焦虑,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
家庭,他们仍然保持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理想和热情,
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据华自治先生回忆,余华出生时
,也是他的人生道路不断发生转折的时期。这位一生
只读过六年书,并在部队里锻炼了多年,怀抱火热理
想的山东汉子,原本供职于浙江省防疫大队,专门负
责全省家禽牲畜的防疫工作,后来因为社会主义教育
(通常简称“社教”)而下派到了浙江省海盐县,并
根据组织上的安排留在那里,上了沈荡镇卫生所所
长。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实现自己“
靠技术吃饭”的朴实理想,他又考取了浙江医科大学
的专科,再度回杭州进修。读书的生活苦虽苦矣,但
毕竟可以回到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享受几年家庭团
聚的天伦之乐。
所幸的是,余华的母亲余佩文女士时在浙江医
院工作。浙江医院一直是浙江省的高干医院,专门负
责省管干部的疾病诊治与医疗保健,包括上至省委书
记和省长,下至各厅局的厅局长。所以,这里的医护
人员即使是在三年困难时期,物质供应也比一般市民
相对充裕一些。余华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从某种意
义上说,要比一般人幸福得多。
随着灾荒岁月的渐行渐远,日子开始晴朗起来。
杭州毕竟坐落于江南水乡,北有杭嘉湖平原,南有宁
绍平原,自古而来,都是典型的富庶之地,一旦没有
了极为罕见的自然灾害,生活便迅速恢复了生机。
余华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温暖的人生之
旅。P1-3
卖贝商城 推荐:《余华评传》(洪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