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舍者惟书册(王国维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李庆本)-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王国维被誉为“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他以学问为人生,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学上均有成就,一生著述精深博大。他的读书与治学无不烙印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李庆本著的《*难舍者惟书册》参考了大量资料,如《先太学君行状》《王国维全集》《王国维年谱》等,系统翔实的材料考辩,丰富了文本的史料价值。从王国维的读书方法、治学经验可以窥见大师的追求、理想、目标、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和历史经验借鉴,对于热爱知识与学问、热爱书籍,有志于读书、治学的读者朋友而言,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目录
序
钱塘江畔,诗书传家
弃科举,初露少年气
“时务”谋生,倾心新学
动荡中求学,幸获赏识
践行诺言,初尝译书
东瀛游学归来,踏入《教育世界》
专心西哲,解人生之困
涉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研读康德从叔本华开始
“玉女灿然笑,照我读异书”
叔氏哲学解“红楼”
叔本华与尼采之书对照而读
以“西方眼睛”观诸子之书
托翁中译之嚆矢,西著译述之先锋
中国现代心理学之父
从哲学到文学的嗜好之变
词话“人世间”,读书“三境界”
词山曲海,手钞手校
胸怀戏曲之志,《曲录》钩沉拾遗
溯戏曲之源,考戏曲流变
东渡流亡,新著迭出
总结著述,开拓新境界
为汉简研究立开拓之功
甲骨文与金文的研读考释
屡动归念,不忘学研
学术主笔,窘困哈园
颇费周折的《魏石经考》
登上光辉**的甲骨研究
尽览传书堂藏书
南书房行走,种下遗老嫌
长辫子教授的清华生活
*难舍者惟书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试读
弃科举,初露少年气
在王国维四岁那年,王家又发生了一次大变故
。王国维的生母因病不幸去世,此时,王国维才离
襁褓不久,母亲的去世无疑给年幼的王国维心灵中
投下了深深的阴影。有人分析,王国维一生忧忧寡
欢,很可能就与他早年缺少母爱有关。父亲又要经
常远出,所以只好将他交给祖姑母及叔姑母抚养。
1883年,王国维长到七岁的时候,开始入私塾读书
。启蒙老师是本邑庠生陈绶昌。时所学的课程,
无非以《神童诗》《三字经》《幼学须知》等发蒙
,稍大一点,便要读“六经”。但王国维对于这些
,实在提不起多大的兴趣,*为他所倾心的是家中
所藏的那些“闲书”。他后来回忆说:“家有书五
六箧,除《十三经注疏》为儿时所不喜外,其余晚
自塾归,每泛览焉。”尽管我们现在已无法知道他
这时所读的是些什么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
是一些以科举为目的的像《十三经注疏》之类的书
。
王国维幼年丧母,书伴随着他度过了儿时那段
寂寞的日子,他也从书中得到很大的慰藉,并逐渐
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在王国维早年所撰写的关于教
育与美育的文章中,曾反复引证过《论语·**》
中的一段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对
这种境界心向往之,并力图付诸行动,而对于以科
举为目的的“死读书”却大不以为然。
1885年,王国维九岁的时候,父亲续娶本邑叶
砚耕之女叶氏为继室。时,王乃誉还在溧阳县充
公幕,家中的一切便由叶氏掌管。据王国维少年时
期的好友陈守谦回忆,他们几位少年好友经常聚会
,海阔天空,谈古论今,颇有年孔子所讲的“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潇洒之致。但吃饭时间,朋友要留王国维共餐,他都婉言谢*。
朋友们也**体谅他,知道他家“后母主馈,日晡
家人会食”,他不能不回,这样做的目的是“承
后母欢也”。可以看出,王国维对这位后母还是颇
为敬畏的。
1886年,王家迁居到城内西南隅周家兜新宅。
此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瓦屋,前进三问平房,
后进有两层。一式三间。楼房窗口对着杭州湾,可
以看到海潮起落。后来,这座住宅被辟为“王国维
故居”,成为人们瞻仰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地方。不
过这已经是1982年的事了。
1887年,王国维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去世
。王乃誉回家奔丧,从此便辞去在溧阳的公职,在
家专心致志地督促王国维读书。每天,王国维从私
塾回来,父亲便拿出家中所藏的图书,亲自指导儿
子诵读,以至到深夜也毫无倦意。为了让王国维受
到*好的教育,他还让王国维改换私塾,聘请陈寿
田先生为塾师。陈寿田是近代**科学家李善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