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墨客(刘文典)/传世励志经典》-图书推荐

试读章节

2.破土春风劲

1906年,刘文典16岁,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此时的他由于出身世家,良好的教育便令其绽放出了与同辈不同的气质。是年,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芜湖安徽公学。进入这所学校的刘文典,开启了别样的人生之门。

人生往往如此,那些看似的顺其自然,其中都夹杂着必然。而在那必然之中,又会有太多的偶然,这偶然,就促成了一段崭新历史的开端。对于接受过西方文化熏染的刘文典来说,他渴望新鲜血液注入自己的身体,从安徽公学的选择就能看出些端倪。刘文典入安徽公学,绝对可看成是其生命中最值得的经历,这段成长,宛若与阳光和水的接触,是他未来几十年的生存之根。

在安徽公学的日子,刘文典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近代科学知识和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学,古今中外,无一不涉及。刘文典在中国历史上的特别,也正是在这里奠定的。他既接受了现代科学的洗礼,又十分敬爱中国古典文学,”新”与”旧”两种思想在他体内碰撞,这在那个年代,怎一个”新”字了得?

说起刘文典在安徽公学的日子,就不得不提陈独秀——刘文典的”启蒙狂师”。1904年3月21日,陈独秀创办了《安徽俗话报》,其第一期便在安徽芜湖问世。这份报纸的本意,旨在激励时广大青年的革命斗志,令他们能投身于改变国民现状的大潮中,为中国革命添砖加瓦。

理念虽好,可时景,决定了这份报纸过于公开传递革命火种的举动是十分危险的。不少仁人志士献计献策,这热火的革命宣传也随之改变了途径:他们中的一些入选择离开杀戮,开办学校,以教育人手,从根本上改变青年的思想和定位。

顺理成章,安徽公学应运而生,它在时的院校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也是时第一代以革命为目的创办的学校。该学校的创办人是李光炯,名德膏,安徽枞阳人。学校创办之初,就聘请革命党人黄兴、赵声、张继等人为教员,用实际行动带动广大师生。恰逢其时,刘文典进入安徽公学。

这所学校并不普通,从形式到理念皆称得上一个”新”字,在时传统,甚至封建道的时代,此校可谓开创革新之风。

安徽公学坐落于芜湖二街徽州小学附近的一条通往留春园的小巷——米捐巷。时的校舍大多都由朝廷或巨贾出资建立,安徽公学却是租赁的。在没有足够经费的情况下,看着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只能拿出自己的积蓄。

在这所租赁的学校内,陈独秀、刘师培在其中任教,居陋室却不改初心,这也是他们能够史册留名的原因之一。后人能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的结果,还有那一群可爱的、值得敬佩的人。显然,与这些思想开明之人、君子之士为伍,刘文典内心的”疯狂”因子迅速扩张着,也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

在安徽公学学习的过程中,刘文典接触了很多时在中国还很新奇的事。他时学习的课程中,有一门是生物学。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这一理论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以神论、上帝论为主导的欧洲,终于在事实面前接受了这一说法,并开始研究,生物学也由此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20世纪初,各类生物学思想理论的提出,使得这一学科快速发展,生物学也在这时,被传教士、医生、学者带到了中国。

看着这门新鲜的学科,听着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思想,刘文典坐不住了,甚至想马上钻到细胞中去看看。刘文典从中国古代思想中逃脱出来,面对新的一切,如鱼得水。虽说他是个国学家,但对中国的封建迷信思想深恶痛绝。刘文典一生都在研究古籍,以科学的方法看待问题,而不是沉迷其中。

此时他不知道,每一种新鲜事物的提出都会遇到很长时间的质疑和刁难。生物学如此,他自己亦如此。只是那时他还不具备被质疑和刁难的本事。

刘文典老年时常回忆起在安徽公学的日子,他曾提到,少年时曾读过生物学,很是奇妙,虽然一直未深入研究过,可始终被生物学所吸引,这一切都源自16岁时的安徽公学经历。一次,他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受近世科学的恩惠,就是我现在对于生物学的兴味也还是在那个时候引起来的。我这时候虽然是大海里尝了一滴水,但是总算识得了咸味了。”

刘文典在被新事物吸引的同时,并没有抛弃传统,他对于传统文学的喜爱依然强烈。安徽公学里有很多文学大家,在这些后来享誉文坛的人中,刘文典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既学习新知识,用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又深入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从中汲取养分。他不仅从广度上扩张自己,还从深度上提炼自己。很快,学校里这个好学的刘文典逐渐出了名,在这段时光里的积淀,也造就了他今后对古典文学的痴狂。

安徽公学的时光,对刘文典的影响的确很大、很深。在他的生命中,安徽公学的日子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安闲时光。这时的他还不用东躲西藏,不用劳心劳力。他可以安心学习,看着身边的智者,请教,研修,一同强大。

……

P5-7

目录

第一章 少年壮思飞

1.恰生不逢时

2.破土春风劲

3.报国岳王会

4.他乡遇师友

5.运笔抒己怀

第二章 笔耕从戎马

1.仲甫凉风意

2.暗潮涌动时

3.革命复前行

4.孤鸿传同心

第三章 立国自有疆

1.萋萋满别情

2.中华革命党

3.磨剑试霜刃

4.弃”武”从文路

5.笔洒精妙文

第四章 挥泪别仲甫

1.闻得仲甫意

2.撰文剔鬼神

3.仲甫渐远行

4.奔告解围斗

5.战场”的卢”飞

第五章 声名鹊起时

1.适之雪中炭

2.仰止淮南情

3.声名掀波澜

4.叔雅感鹤寿

第六章 叔雅傲然立

1.立名先立业

2.全力赈穷途

3.惊涛拍浅滩

4.勇斗蒋中正

5.单刀赴洪门

6.画地且刻木

7.远赴别安大

第七章 南下逃亡路

1.死者长已矣

2.文人惜羽时

3.辗转寻挚友

4.先怀哲人思

5.所思在岛国

第八章 狂语耳中闻

1.避迹藏警报

2.嬉骂沈从文

3.批鲁疑风起

4.提壶醉书香

5.归学露风华

6.撑伞寄雨僧

7.妙论与狂言

第九章 慢慢独归远

1.二云别居者

2.闻刘不相让

3.再觅他山石

4.再结云水情

第十章 桃李满天下

1.百燕独翘首

2.玉溪敬仰情

3.教无案之书

4.狷介一狂生

5.烟云醉倒翁

第十一章 逝者如斯夫

1.浮生多逸事

2.不畏露真颜

3.夜伴风雨来

4.欲辩已无言

5.衰衰一老翁

6.飘飘何所依

序言

横刀立马者,舍我其谁?出生于乱世之中的刘文典,一生波折、坎坷不断,在此等乱世走上一遭,无论经历怎样的战乱与贫苦,却都未曾变更风骨——狂。

他既是数一数二的学术牛人,也是一名走在民众前面、引领革命浪潮的革新战士,更是一位醉心于三尺讲台的教授,除了这些光环,他更是一个有优点、有缺陷的血肉之躯,与普通人一样,他也过着忧愁与喜乐的生活,一样经历着本就充满苦难的人生。

刘文典自幼饱读诗书,少时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这也造就了他与同期学者迥然——用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国古籍,以开拓之眼着于古世之书。他能在古籍、学术研究方面先他人一步,自是及早接受教育及留洋海外的经历所提供的助力。

刘文典之狂,更多地体现在治学之上,他敢自称”第二个庄子”并不是疯癫之言,潜山人寺,遍入他乡,名山大川,诗卷藏书皆在眼底,此等豪气与魄力,是人间少有的。

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之一的陈寅恪,在为刘文典的著作所作的序中提道:”然则先生此书之刊布,盖将一匡世之学风,而示人以准则,岂供治庄子者必读而已哉。”这样的评价甚高,也足见刘文典确有其才,可此褒奖。

一本《庄子补正》,融会古今,贯通学界,也让刘文典成为了北大、清华及其后西南联大的”名菜”。

性格及经历的共同作用,加之中西两种文化的交汇,让刘文典更早地体会到了民主与自由的重要性。年轻时代的刘文典,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抢救过伤员,参加过集会,甚至与死亡擦肩而过。在阴霾的政云下,他像一道刺眼的阳光洒在中华大地之上,让黑暗中多了些光芒和温暖。即便后来的他从革命一线退下,也从未真正地离开,出自他笔下的一篇篇针砭时弊的文章,算是他参加革命的另一种方式,这也为中国革命注入又一剂强心药。

”癫狂”的刘文典学识惊人,却不是圣人,其身自有糟粕。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亦有自己的兴趣嗜好。号称”二云居士”的他,对云腿和云烟之喜爱远胜于生活中的其他,这正是他的真实之处,他可以从高高的神坛走下,成为真性情的墨客。

痛失爱子,亲人死于轰炸,加之革命事业的踯躅不前,都迫使他染上了吸食鸦片的坏习惯,这是一种逃避,也是一种寄托,更是一种释怀。这般看来,他既是开朗明亮的,同时也是阴沉黯淡的。

刘文典的一生,是辉煌与落魄的矛盾体,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经历了最为难熬的时刻。一代狂士,在”批斗大潮”中被强词夺理的一群人驳得体无完肤,毫无还口之力,他的”爪”已不再有力,他的”牙”也不再尖锐,都顿时失去了战斗的力量。 ”整风运动”中的刘文典,被成反面教材一次又一次站在台上接受批斗,心高气傲的他何曾受过如此大辱?可在坚硬如铁的现实面前,他的反抗毫无任何意义。或许,是上天嫉妒他,才让他的人生在末尾打了个旋涡,搅浑了年轻时的一切辉煌。一代民国风流人物,在黯淡与落寞中结束了自己的时代。

刘文典的一生,跌宕起伏,万分精彩,他批过鲁迅、骂过沈从文、斗过蒋中正……他不是古板的老学究,他是鲜活的,灵动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逍遥墨客。

内容推荐

《逍遥的墨客—刘文典》一书,作者韩笑用平实的语言、清晰的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一个鲜活的、灵动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有感的文人刘文典的一生。

编辑推荐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无论从是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枉活百岁。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逍遥的墨客—刘文典》是其中一本,作者韩笑用平实的语言、清晰的脉络,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一代国学大师刘文典的一生事迹,从师承章太炎到追随孙中山,从营救陈独秀到痛斥蒋介石,在每段故事的背后,都能展现出刘文典内心的独立与性格的逍遥。语言平实,逻辑清楚,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卖贝商城 推荐:《逍遥的墨客(刘文典)/传世励志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