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傲的将军(孙立人)/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黄亦兵编著的《孤傲的将军(孙立人)》介绍了,孙立人,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孟拱河谷等地击败日军 。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誉。作为一代杰出的军事将领,传主在抗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台湾,与蒋介石的关系又十分具有研究价值。他整编撤退来台之国军,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与预备军官制度,却于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平反。
内容推荐黄亦兵编著的《孤傲的将军(孙立人)》是国军第一名将孙立人将军的传记。他是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巴顿的同窗,他统帅的军队号称”天下第一军”。他在”仁安羌大捷”中,以一千余人击溃三千日军救出七千英军,举世为之震惊。抗日战争中军级将领中毙敌最多,具有东方隆美尔之称。本书内容详实,主线明确,内容生动,真实性,适合各年龄段的读者阅读。
目录第1章 投身军旅
家世与学生时代
回国从军与海州练兵
抗日战场初露锋芒
第2章 赴缅抗战
重建税警总团
新三十八师赴缅抗敌
缅甸战况与仁安羌大捷
掩护撤退与退往印度
第3章 反攻缅甸
印度整训
血战胡冈谷地
夺取加迈、莫冈、密支那
继续南下
第4章 从东北到台湾
东北内战
登上台湾岛
潜伏的危机
第5章 蒙冤与平反
蒙冤辞职
幽居生活
冤案平反
后记
试读章节家世与学生时代
孙立人,字仲能,1900年10月17日(清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的一个书香之家。
有关孙立人家世方面的资料寥寥无几。他祖父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他的父亲孙熙泽,字焕庭,生于1869年(同治八年),举人出身,过教书先生,在山东登州府做过官;辛亥革命后,曾任安徽省督察署长、五省烟酒专卖局长等职,1932年辞世。他的伯父孙泫泽,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科进士,曾为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的幕僚,随刘治理台湾,任职基隆海关。孙立人兄弟三人,兄孙同人,字伯亨,先后任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秘书、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总局总务组长,新中国成立前死于日本;弟孙衡人,字叔平,一生大半时间操持家务,新中国成立后在蚌埠去世。
旧时,书香门第与官宦之家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孙氏家族亦如此。孙熙泽自幼由兄长教导读书,受到中国传统伦理与知识的教育,注重考取功名。到孙立人启蒙时,孙熙泽请了个叫宋执中的老先生到家里办私塾,希望他严厉地管教自己的孩子。孙立人回忆时的情景道:
我和弟弟启蒙开学的那一天,我的父亲亲自捧一方戒尺,很尊敬地送给先生,意思就是说,我把孩子交给先生,请求先生严格管教。那种严肃的场面,使得我和我弟弟面面相觑,各捏一把冷汗。后来果然我弟弟背不出书,被先生打得头破血流,血溅挂图上面。后来先生也觉得过意不去,未免处罚过火。但我父亲听到这个消息,马上跑去安慰先生,并说先生打得对,严师才能出高徒,他表示非常感谢先生。
孙熙泽是个典型的旧学之士,不仅相信体罚的威力,而且沿袭自己受教育时的方法,除了让孩子死记硬背、一心读书外,不许他们到户外玩耍。七八岁的活泼儿童,被紧紧关在书房之中,面对一大堆线装旧书,摇头晃脑,念念有词,煞是可怜。此时,孙家已迁到庐江县金牛山,房子有好几重,其中最后一重,便是孙熙泽让孩子们读书的地方。白天,除了吃饭时能和家人见面外,其他时间一律都要在书房中,就是晚上也要睡在里面。孙立人生性好动,这样的日子使他感到”等于坐牢一样”。
孙立人启蒙受业之时,中国的科举制度已告结束。但时新式学堂很少,除了较大城市有一些外,广大乡村仍是像宋执中那样的老头子在传道授业,讲的不外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一类。好在科举已废,不用再习八股文。
1909年(宣统元年),孙立人随父亲来到山东济南。时,孙熙泽正在登州府做官。孙立人便随兄长和舅舅留在济南读书。辛亥革命时,孙熙泽辞官不做,闲居青岛。孙立人在青岛上了高等小学。不久,全家搬到北京。初到时,没有适合的学校进,孙立人只得在家念书,请先生教国文、英文、算学等。
1914年,清华学校招生。孙立人的一个同乡正在清华上学,向他介绍学校的种种情况,引起孙立人的兴趣。
清华学校是1908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指定用于教育事业而由创办的。校址选在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故名清华学校。它实际是所留美预备学校,分中等、高等两科(中等四年,高等四年),正课教学全部用英语。每年招生的名额,按各省分提庚子赔款数额的比例分配。考生要按籍贯回本省应试。P2-4
序言不可不读民国人
清王朝灭亡,帝制变成了共和。民国成立。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从此不跪而立。原因简单,中国人心里的”王道””祖宗成法”岂是重新挂一个牌子就能改掉的。自康梁以降,”变法”是那个时代最热门的精英语汇,跟我们现在讲的”改革”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所谓仁人志士,无论保皇的还是革命的,最明白的就是,这两千年大一统、崇古泥古的泱泱大国,不变即亡。
变法何其难也!自宋明理学登上社会意识形态金字塔尖,”存天理灭人欲”成为金科玉律,须臾不可违背。女真统治者照单全收,变本加厉,无论GDP是不是真的占了全球四分之一,中国人继续按千年道德名教墨守陈规是必需的。没有技术进步,没有商业蓬勃,没有企业、机器大生产,宗教不可能与政权平起平坐,更别提科学与民主的启蒙了。这就是一个好古拒变的大国遭遇近代西方文明后一触即溃的根源。
大梦谁先觉?民国人,准确地说是那些受到良好教育、具备相智识的精英们,对这样的危机痛入骨髓。这些民国牛人的共同之处至少有以下三处:
一、使命感。从严复到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和鲁迅,从同盟会到国共两党,从张大干到徐悲鸿,从詹天佑到翁文灏,这些人的使命感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反过来说,与生俱来的恰恰是那些顽固的保守主义者、皇家儒门的既得利益者。使命感来自向西方学习后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他们学会了一个词——真理(须知言论自由,只是平实地说话求真理——严复)。这个词来自于西方,英文即truth,本身就有事实的意思。近千年来,”理”戴上”天理”高大上的帽子,变成了中国人说一套做一套最有用的挡箭牌,只要大旗不倒,任凭旗杆下面男盗女娼。因此,推倒”理学”成为首要任务,”理”前带一”真”字,内涵全出。他们强调开民智,求独立,创富强,皆以真理为指针,主义沿街叫卖、网罗党羽的时候,也须以真理开腔。真理成为众望所归,使命即为应有之义。
二、本色、自由。由陈丹青先生首度混搭,”民国范儿”让颇有点儿鄙俗的北京土话引发了潮流。这个词绘声绘色,色香味俱全。民国人是什么”范儿”,是贵族精神吗?刘再复总结的四点:自尊精神、讲求原则、保持低调、淡泊名利,这些都有,但似乎说得抽象了。从形式上来说,穿衣打扮,西式与中式互不干涉,新与旧相得益彰,没有谁看谁不顺眼的;生活上,除了抱拳、作揖等等中式动作,还包括气宇轩昂、自信满满的仪态万方,即使香烟广告上的美女姿势也十分从容雅致,全不见低俗媚态;语言上,文气十足慢条斯理,避开俚语俗话,这点现在在台湾街头里弄仍不难体会。至于凡事有规矩,什么场合如何言行,更是自小的教育,必不可少。优雅是那个时代的时尚,比之下国外不断诟病的中国式粗俗,真好像不是一国人似的。再说个人气质,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是知识界的时髦,既能看到徐志摩式的温和潇洒,也能看到闻一多式的感性甚至极端,而齐白石却坚守田园秉性,以朴实无华征服了大众。民国人物们各具人格魅力和风格做派,一生本色出演,没有谁刻意为之。身居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光头长须布袍,一辈子操着一口纯正的陕西话,现在若碰上,你相信他是国级干部?可叹一个混乱危机的时代,恰给个人挥洒自由的空间,任性不靠银钱。
三、行动力。”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19世纪开始,到现在还是一个正在进行时。民国结束了治乱相替的千年史,华族这个”早熟的聪明孩子”头大身子小。为了打得过列强,肌肉筋骨必得迅速膨胀,为了更新智慧,必得满盘拿来,生吞活剥,哪怕消化不良。时代的进步必付出行动的勇气而不是瞻前顾后,这点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开始,着重点是行不再是知,心学从来都是小众的茶话会,而竭力避武平乱却是先生最有说服力的政绩。朱熹们只说不练,中国人不进化只等退化。梁启超一边疾呼只许接受不许批评是中古精神而不是现代准则,一边身先士卒率众商议变法。而詹天佑一条人字铁路的成功赛过工程师再多的惊世之语。联想代摸石头过河论的巨大推动作用,更加说明站在全世界最强大的保守主义的土壤上,做比说要重要。
自民国之后,中国人严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姿势怎么摆都怕别扭。变革的力量与保守的力量缠斗,儒家作为守旧势力的基地被发起”斩首行动”。然而面对自西方而来的种种,理性、科学、民主这些现代世界的”重型武器”,人物们既兴奋又惊恐。很多人从一个主义跳到另一个主义,眼下的”是”迅疾反目为”非”,从中激进到西,晚年又遁回道统,让人无法片刻将息。20世纪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每一天都充满刺激,每一天个人的”变”与时代、国家的”变”相互角逐。
翻过20世纪的中下叶,我们终于狠狠地抛开传统之国,向现代之国疾步行进。不可否认的是,从承上启下来说,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也仅剩下民国一途。此言不赘。
因变,可爱;因变,可歌;因变,可叹。欲了解那个”逆天”的雄奇时代,亦唯有阅读民国人物们的心路历程一途。以此作为丛书《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的题识,或许也正合其意,读者有眼。
李向晨
后记《影响现代中国的人物:孤傲的将军:孙立人》已搁笔,仍感意犹未尽,最主要的原因,是孙立人身上还有许多谜未解开。比如,台湾局制造”郭廷亮案”,逼迫孙立人辞职真正的、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孙立人联络第四军官学校学生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台湾局处心积虑地处置孙立人,但又不抓、不判、不杀、不放长达33年是为什么?对”匪谍”郭廷亮如此宽待,不怕他日后翻案又为什么?等等,不一一列举。现有的材料和笔者的水平,都难以圆满解答,只能引以为憾。
目前,大陆对孙立人的专门研究还很少,一般人对其只有大概的了解。笔者不揣浅陋,写下尚属粗糙的文字,若能成为引玉之砖,不胜荣幸。
有关此书写作,值得说明一点。孙立人在缅甸的作战,绝大多数地名使用的是现译名,括注旧译名。这对于了解此次作战的读者来说,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此书没有附作战示意图,读者若使用现在出版的地图按图索骥,只有写现译地名,才能查找得到。顾此失彼,请读者谅解。
这部书的完成,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张俊义先生、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许华先生、台湾的刘育岑女士,他(她)们为笔者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多方便。还要感谢陕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所付出的辛劳,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黄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