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状元》-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大唐状元》介绍的是唐代科举人物故事,主要内容自然是科举,而主要是指进士科。作者王离京认为虽然也有一些鱼肉百姓、擅权误国的贪官污吏,但于国于民有利的好人好官,还是占了这个群体的多数。像孙伏伽、常衮、颜真卿、裴度、柳 浑、高郢、元结、崔从、孔戣、柳公绰、崔彦昭等这些名留青史的名臣干才,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胜出的佼佼者。他们或忠勇,或节义,或 清廉,或勤政,或爱民,或刚直,事迹令人感动,甚至是可歌可泣。同时,这些状元进士们的所作所为,也能折射出科举制度的优越与进步。

因为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唐代的科举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诗歌的科举。因此作者摘引了不少唐代诗人的诗作,一方面,是出于人物介绍的需要,因为有些诗作与人物的经历特别是科举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作者认为介绍到这些著名诗人的时候,引出他们的名作更有一番风味。

内容推荐

《大唐状元》是一部以史料为基础,用现代视角轻松解读唐代状元生平事迹的历史类普及读物。作者王离京以作家独有的批判力和洞察力,用通俗生动、风趣幽默甚至嬉笑怒骂的语言,为我们活化了这些古代科举精英们的人生轨迹,使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

目录

风雅大唐(代序)

开门状元孙伏伽

少年状元贾统

孤傲自赏杜审言

初唐律诗有”沈宋”

”怆然涕下”陈子昂

吴师道拿了双学位

崔家兄弟有故事

又见三学位状元郎

李昂是个好考官

御封第一范崇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右丞

”崔颢题诗在上头”

杜绾有个牛儿子

丙寅科考多诗人

”七绝圣手”王昌龄

樊系之梦很神奇

惨被杖杀的徐状元

书法巨擘颜真卿

慷慨悲壮看李颀

崔状元一语成谶

柳浑爱拼不信命

七巧七巧看乔琳

边塞诗高手岑嘉州

洒脱不羁李嘉祐

钱起耻于称”钱郎”

鲍防张继在此榜

韩翃元结是同学

常衮向叔叔看齐

丙申名人也不少

高郢是个忠孝好儿郎

盗匪、进士与叛贼

本科状元下了”双黄蛋”

猜忌病又名”李益疾”

本榜名士有裴章

张家父子不简单

”三杨”文名天下传

黎逢迟到拿状元

首对兄弟状元现世间

圣人之后有名臣

大唐首位”三元”崔元翰

”上天之手”助薛展

洁身自好看崔从

兄弟状元再现世间

牛锡庶偶遇贵人

”中兴名相”裴度

毛遂自荐的老状元

大家韩愈趣事多

本榜名士有”刘柳”

为人切忌太刻薄

”春风得意”与”人面桃花”

高元裕梦守襄州

韩门大弟子李翱

张籍孟寂惺惺相惜

由”居大不易”到”居之大易”

柳宗元作序鼓励的考生

徐状元与”徐公砚”

”冠绝一代‘武三头’”

嗜酒误事王状元

高官之后不纨绔

本科前二都姓李

李固言被捉弄反受益

.宰相惨遭腰斩

世间又现”张三头”

过江船费引发的问责

险被刺杀的宰相

李家小女眼力强

”八仙”之一出本榜

又见迟到考生拔头筹

柳璟有个”坑爹”儿

”画眉深浅人时无”

李邰仗义让官职

杜牧只能拿第五

”无解进士”与”白衣宰相”

看人不能太片面

本榜有个”千首湿”

魏谟”有其祖之风”

雍陶”折柳”代”情尽”

时运多舛李义山

裴思谦恃强夺状元

崔考生遇上崔考官

喻凫遇冷会解嘲

死于情杀的封疆大吏

状元终于出了驸马爷

”棱等登”致辞像弹筝

杜牧推重”赵倚楼”

顾非熊补录中进士

残忍的状元美食家

封彦卿复试登皇榜

崔彦昭因孝释前嫌

刘蜕破了”天荒”

许道敏运气实在差

”主司头脑太冬烘”

被黄巢的队伍所杀的状元

状元艳史很著名

握有”免死金牌”的状元

和尚也能管科举

名流之后聚本榜

韩衮是个”酒状元”

郑洪业时政学得好

郑仁表是个自大狂

归氏一门五状元

沉尸黄河的宰相

郑昌图骑驴去赶考

封疆大吏逼死宰相

新科进士满脸花

乱唐”国贼””崔四人”

状元请不动名主持

状元奸相崔昭纬

又见自定状元郎

”为一代风骚主”

”雏凤清于老凤声”

仗势欺人崔昭矩

卢玄晖痴心不改求功名

祸福相依看苏检

赵观文重考得状元

殷文圭把砚底磨穿

状元与进士的恩怨

”门上门下见门生”

”一将功成万骨枯”

”杨疯子”独创”雨夹雪”

裴说”行卷”重复投

末代状元崔詹

试读章节

少年状元贾统

大唐王朝虽然继承发展了科举制度,但是初期存在许多不够规范之处。比方说,在开考的年份科次方面,就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时候年年搞,有的时候又停上几年不搞。

唐代科举,名目繁多,有进士、秀才、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几十种,甚至有七八十种之说。但其中有很多科目不受人重视,因而不常组织或逐步废止。只有进士、明经两科,是唐代科举的主要科目。唐高宗李治主政之后,进士科尤为朝野所看重。出任宰相之人,大多具有进士出身。本书所称科举,主要是指进士科。而状元,指的就是进士科第一名。

据可以查考的资料记载,在李渊做皇帝期间,一共搞了四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总计二十六人。除了孙伏伽,其他科次状元姓甚名谁,已经无从查考了。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个政治上的明白人,不会看不出科举制度的好处。所以,他登上大位之后,自然会一以贯之地举办科举考试。李世民上台后搞的前两次科举考试,状元得主为何方神圣,已经无从知晓了。贞观五年(631)辛卯科,诞生了科举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少年状元贾统。

贾统,平阳(今湖南桂阳)人氏。在《唐代墓志汇编》中,录有”唐故并州太谷县尉贾君墓志铭并序(显庆元年)”,其中有这样一些文字:”君讳统,字知人,平阳人也””年甫十八,为大使李靖所举,待诏金马,擢第云台,名冠褒然,测标称首,授文林郎”,云云。

墓志铭中的这些文字,数量虽然不多,但传递出的信息还是比较丰富的。

首先,贾统是位状元得主,并且是位很年轻的状元。所谓”称首”,就是第一的意思,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状元了。按照墓志铭的说法,贾统中状元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按照古人的习惯,这还是按虚岁算的。也就是说,贾统十七周岁就中了状元。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涉及人物的年龄,均取周岁说法,而非古人习惯的虚岁。以这样小小的年纪,就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这个贾统真是不简单。据有关史料记载,本科共录取进士十五人,是大唐立国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在一般情况下,录取人数多,说明报考人数也就相对多一些。所以,贾统的这个状元头衔,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

其次,墓志铭中提到的”大使李靖”,指的应该就是为李唐王朝拓展疆土、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的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在唐初,李靖担任过岭南道大使(相于节度使)这样的职务。也就是说,贾统参加科举考试,受到了封疆大吏李靖的举荐。

唐代科举取士,不仅要看考试成绩,还需要高官名流的推荐介绍。考生们在报考前,要将自己的文章作品呈送达官贵人或考试主管部门审阅,请他们提出推荐意见。这种行为,叫作”投卷”。呈送给个人的,称为”行卷”;呈送给考试主管部门的,称为”公卷”。从墓志铭中的文字分析,贾统是向李靖投递了”行卷”。而李靖比较欣赏他的文章才学,就向有关部门推荐了他。

达官贵人或主管部门的推荐意见,对于考生能否被录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李靖的声望地位而论,他说话还是很有些分量的。贾统之所以能被录取并中状元,应该与李靖的推荐有一定关系。从这个角度讲,已经不完全靠”拼爹”的唐代科举制度,”拼关系”的色彩依然比较浓厚。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那样一种人治的社会体制下,无论是什么样的明君英主掌权坐天下,要想搞出一个绝对公平、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干扰的制度来,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封建社会,能像科举制度这样,做到相对公平、有限竞争,已属难能可贵。现代有些人老拿科举制度中的人为因素来抹黑否定这项制度,实属吹毛求疵、求全责备。

再次,贾统虽然小小年纪就中了状元,但在仕途上没有太大的发展。根据墓志铭的描述,贾统去世前的最后职务或者说是最高职务,只是太谷县尉而已。所谓县尉,是一个县负责治安司法工作的官员,级别在县长(县令)之下,充其量算个副县级干部。

贾统贵为状元之身,从金榜题名到去世,前后长达二十多年,为啥只混了这么点儿个芝麻官儿?由于史料没有关于贾统生平事迹的相关记载,具体原因笔者不好妄加推测。按照常理分析,在官场上出现贾统这种情况,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他中状元之后江郎才尽,才干平平,只能原地踏步走。二是性格为人特立独行,或者说是性格有缺陷,不受上司同僚待见,因而没人赏识提携他。再不就是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早早辞职走人,做了无官一身轻的闲云野鹤。

……

P4-6

序言

本书稿完成之后,自然要按惯例写一篇序言。把全书的写作动机以及主基调抑或是主旋律介绍给读者,应该是序言的一项主要功能。

本书介绍的是唐代科举人物故事,主要内容自然是科举。但唐代科举的主基调又是什么?为了寻找一个简洁明快响亮的词语来概括它,我想来想去,反复举棋不定,很是费了一番周折。大唐从立国到灭亡,国祚延续接近二百九十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大唐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强盛发达,有动乱衰落,有文明太平,有征战流血,有清明之治,有贪腐权斗,等等。作为一项政治制度,科举自然会受到所有这一切的影响。

反复琢磨之下,我的思路还是回到了大唐那张最为耀眼的名片上——唐诗。说到唐朝,无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唐诗。唐代的诗歌艺术,辉煌灿烂,绮丽多姿,达到了一个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唐诗,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 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于全人类的卓越文化馈赠。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唐朝的话,唐诗无疑是不二之选。

在唐代,科举考试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赋考试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我以为,唐诗艺术之所以能发展到那么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科举考试这根指挥棒在其中发挥的激励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风雅,是诗歌的风骨。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唐代的科举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诗歌的科举。于是,我便决定用”风雅大唐”这四个字作为这篇序言的题目。

毫不夸张地说,撰写本书的过程,等于让我重温了一遍唐诗史。 读大学的时候,我学的是文学专业。但是由于那时的我涉世 未深,比较偏爱外国文学一些,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浅尝辄止,对于唐诗自然知之不深。撰写这部《大唐状元》,等于让我在这方面 好好补了一回课,使我对唐诗这一文学宝库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这一点,是出乎我意料的一个额外收获。

唐代诗歌的天空,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陈子昂、王昌龄、崔颢、岑参、高适、李益、李贺、孟浩然、孟郊、贾岛、李商隐、温庭筠等这些闪光的名字,在其中争奇斗艳、熠熠生辉。而这 些著名的诗人,不是唐代科举的亲历者,就是与之有着比较密切的 关系。他们的许多诗作,也与科举密切相关。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科举故事,堪称典故,世代流传。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千古名言,就是白居易为了准备科举考试而写的诗作中的句子。而钱起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干脆就是他 参加科举考试的诗赋试卷内容。

除了这么多的著名诗人,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古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等,也是唐代科举中人。在他们的身上,也发生过一些与科举有关的有趣故事。风雅,同样也是书法艺术、古文艺术的风骨。因而,用”风雅”二字来概括唐代科举,我以为名副其实。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摘引了不少唐代诗人的诗作。之所以这样做,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出于人物介绍的需要,因为有些诗作与人物的经历特别是科举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等。另一方 面,在介绍到这些著名诗人的时候,对于他们的名作,我有一种不引不快的冲动感。至于能否与全书风格浑然一体,那就要靠读者们来评判了。全书写完之后,再来回顾审视其中的内容,这样一种 感觉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唐代的科举史,几乎称得上是半部唐诗史。

唐代科举名目繁多,林林总总数十种。但进士科影响最大,也最为重要。因而,本书所称唐代科举,主要是指进士科。跟其他朝代一样,唐代科举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不够规范严谨、形式重于内容、暗箱操作、人为因素干扰等。但总体而论,大唐科举功大于过。李渊、李世民没有把隋炀帝创立的科举制度弃之如敝履,而是继承下来并予以发展完善,是一个十分明智的政治选择,是对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贡献。没有他们的坚持,科举制度这一人类文明之奇观极有可能会夭折。如果是那样的话,实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憾事。

根据古今学者统计,有唐一代共选拔出包括状元在内的进士近七千人。唐代科举所选拔出来的状元进士,然也是鱼龙混杂、良莠并存。通过撰写这些状元进士的事迹,我感觉其中虽然也有一些鱼肉百姓、擅权误国的贪官污吏,但于国于民有利的好人好官,还是占了这个群体的多数。像孙伏伽、常衮、颜真卿、裴度、柳 浑、高郢、元结、崔从、孔戣、柳公绰、崔彦昭等这些名留青史的名臣干才,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胜出的佼佼者。他们或忠勇,或节义,或 清廉,或勤政,或爱民,或刚直,事迹令人感动,甚至是可歌可泣。比如颜真卿,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位著名书法家,又有多少人知道他 的铮铮铁骨、大义凛然?这些状元进士们的所作所为,也能折射出科举制度的优越与进步。

撰写历史人物的事迹,自然无法回避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唐代,发生了不少在历史上影响很大的事件,比如藩镇割据、官员党争、宦官干政等。上述三种情况,堪称唐代三大政治毒瘤,对于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危害极大。比方说,假如没有藩镇割据,为害甚烈、民众饱受其苦的”安史之乱”也许就无从发生。在涉及相关历史事件时,我自然也会忍不住对其评头论足一番。其中的些看法,纯属一家之言,错讹谬误在所难免,在此一并就教于专家学者。

大唐盛世很精彩,大唐诗歌很精彩,大唐科举很精彩。同样,关于大唐状元进士们的故事也很精彩。我衷心地希望读者们能够 喜欢这些人物、这些故事。因为水平笔力所限,也许我不能把这些 人物和故事生动传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是那样,就只能请 读者谅解了。

后记

《大明状元》《大清状元》《大宋状元》先后付梓之后,齐鲁书社的领导、编辑又鼓励我撰写《大唐状元》。他们认为,隋代资料多已散佚,五代十国一团糟没啥可写,元代乏善可陈,唐、宋、明、清四朝写完,基本就可以凑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科举系列。

决定写作《大唐状元》之后,我原本有些畏难情绪。因为年代久远,唐代状元进士的资料恐怕大多已经散佚不存,我担心写作会困难重重,极有可能进行不下去。

我翻开《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以及相关野史资料后,竟然有种喜出望外的感觉——唐代状元进士们的故事太有趣、太精彩了!于是,便动笔开写。由于写作只能在节假日、双休日等工余时间进行,这一写又用了接近两年的时间。屈指算来,我从写作《大明状元》起,足足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四部状元系列书稿的写作。个中甘苦周折,在此不再赘述。

有唐一代,国祚延续接近二百九十年。创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受到了极大重视。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大唐王朝几乎年年开科取士。本书名为《大唐状元》,所介绍人物自然应以状元为主。但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唐代不少状元的生平事迹已散佚不存。如果只是拘泥于介绍状元,本书内容会有单薄之嫌。好在唐代开考科次多,录取的进士中也有很多值得一说的名人,写作素材相对比较丰富。因而,在人物取舍和写作体例上,我采取了这样的原则:如果某科状元的事迹能够独立成篇,就单独对其进行介绍。如果某科状元的生平事迹失考或无法独立成篇,则将其作简要介绍或存目处理,选择同榜一两位或者两三位知名进士进行介绍;如果某科状元、进士均无法独立成篇,也作存目处理;如果某科状元得主失考,则从略。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照了清代徐松的《登科记考》、北京大学已故教授孟二冬先生的《登科记考补正》、皖西学院陶易先生的《唐代进士录》为写作索引。尤其是陶易先生的《唐代进士录》,对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很大便利,在此谨向其致以诚挚的谢意和由衷的敬意。

再次申明,对于本书,我是把它作为历史随笔而非学术研究著作来写的。虽然也注意了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准确性,但趣味性、可读性还是写作的第一诉求。

没有齐鲁书社领导和编辑的鼓励支持,很难想象我能将状元系列的写作进行到底,完成这么繁重的写作任务。在我的状元系列封笔之际,再次向鼓励支持我写作,并为这个系列顺利编辑出版付出大量心血和辛勤劳动的领导们、女士们、先生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2017年夏于泉城济南

卖贝商城 推荐:《大唐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