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记》-图书推荐

内容推荐本书收录了作者写汪曾祺其人其事其文以及与汪曾祺相关的人与事的诸多文章。如《汪曾祺的草木情怀》《汪曾祺的几方闲章》《汪迷苏北和他的幸福告白》等。介绍了汪曾祺的高雅闲适的生活情致,“岭上多白云”和“只可自怡悦”的洒脱情怀,以及苏北人对汪曾祺的热爱。读了这些文章,就会对爱生活,会生活,善从生活中找乐,为“人间送小温”的汪曾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作者简介段春娟任职山东财经大学。汪曾祺研究者,视汪曾祺作品为“人生修养书”和“美学课”,写有多篇“读汪记”,发表于《新文学史料》《光明日报》《名作欣赏》等刊物。策划选编了汪曾祺《文与画》《五味》《人间草木》《说戏》《在西南联大的日子》诸书。在汪曾祺先生去世十周年之际,选编了纪念集《你好,汪曾祺》一书。目录纯粹和本真的书写活着真好——《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编读记再也不会有汪曾祺这样的人了——《文与画》编读记汪曾祺的草木情怀《说戏》编后记汪曾祺的编剧生涯《你好,汪曾祺》编后记汪迷苏北的幸福告白他是教人幸福呀——读汪曾祺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汪曾祺的几方闲章珍贵而有趣的签名本汪曾祺教我识草木汪迷苏北汪曾祺的书单彩云散兮——汪曾祺与杨毓珉他的小说混合着美丽与悲凉——汪曾祺笔下的鲁迅文中有画意那些久久不散的美——读汪曾祺《昆明的雨》我在其中读出执着和意味——徐强《人间送小温——汪曾祺年谱》读后记《蒲桥集》为何“卖得冲”汪曾祺出书谢谢你,汪曾祺先生长留小温在人间——写在汪曾棋百年诞辰之际后记导语今年3月5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汪曾祺先生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文字中总是流淌着对生活的温情,因此而拥有无数读者,甚至形成了“汪迷”群体。本书作者段春娟业余以读汪为乐,虽然她说不准自己究竟算不算“汪迷”,但的确写出了一个“汪迷”眼里的汪曾祺。除此,本书还收录了七十二位汪迷细数流年和集体回忆。悠悠百载,盘点汪曾祺之文学宇宙和写意人生。后记这些小文章的写作前后达十余年,几与读汪文同步。大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004年前后。大概是在《中华读书报》上,我读到一条信息,言及汪曾祺先生的遗憾,想出本书画集,生前却并未实现。其时我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做编辑,这条信息让我心中一动,想若将汪先生的文字配上书画,出一本书应该不错吧?正符合时社里的图书定位——图文并茂、高品位的通俗读物。遂辗转联系上汪先生的女儿汪朝老师,将这一想法跟她交流,得到认同许可,并说好图文皆由我来选。之前虽零星读过一些汪先生的文字,但并不系统,便又买回来一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八卷本《汪曾祺全集》。那时这套书市面上已不见售卖,还是因了汪老师的介绍,直接通过出版社买到的。就这样现学现卖,选编了两本书《文与画》和《五味》。《文与画》所选基本是谈书画的文字,再配上汪先生的书画作品。那时,汪朝老师送了我一本《汪曾祺书画集》,书画都是从这本画集上选的。私念,这样的一本书,基本上可以体现出汪先生在书画方面的造诣。时也很用心,在书的封底写下一段宣传语:“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他自己也说,写字、画画、做饭是“业余爱好”。他写字,画画,也写过不少谈书画的文章,这都是本书所选。其文之冲淡隽永自不必言,而书画之飘逸也尽可从书中细细体悟。本书还兼选部分谈家事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汪曾祺之为汪曾祺,也是有其家学渊源的。”《五味》选的是谈吃类散文三十二篇。书中插图除了少数几幅是汪先生的书画作品,多数是我从各种书上找的。为配图,曾翻过《中国美术全集》(大概是这个书名)、《三百六十行图集》,还去过省图书馆查阅王磐的《野菜谱》,并复制了一些资料回来。时怀着一份对工作的认真和热爱,只有一念,想把书做好。后来书印出来,颇受读者欢迎,连印了数次。可我却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出版社,调到同在省城的一所高校。这两本书也为我的图书编辑生涯画上了句号。编辑工作硬生生一刀两断,遗憾只有自己知道。汪先生的书原本打算再做几本的,把想法跟原来的同事刘晓说。于是由她来做责编,我又选了三本:《人间草木》《说戏》《谈师友》。(2016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再出新版,又邀我做编辑,对初版做了些修订,并新选编了一本《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因选编的需要,算是通读了汪先生的文字(戏剧基本没读)。出于图书宣传的考虑,在这些书出版前后,都写有“编读记”,一来是对书的推介,二来也是我的读汪印象记。在汪先生去世十周年之际(2007年),又选编了纪念文集《你好,汪曾祺》。编这本书也是因缘际会,得到过诸多人的帮助,都曾写在《编后记》中,在此不再赘言。这些编读记、编后记就成了早期的“读汪记”。如今再来反观,感觉那么幼稚、单薄,但不揣浅陋,将其收进书中,算是一段生活的记录,从中或可见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说明的是,后来我把《说戏·编后记》的文字稍事整理,写成《汪曾祺的编剧生涯》一文,刊发在2007年第2期的《新文学史料》上。两文多有重复,曾想舍弃一篇,但考虑到出一本书,也有真实地记录过去的意义,便都保留下来。在此敬请读者鉴谅。到了高校以后,工作性质、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忙着应付眼前的一切,读汪成为余事。虽是余事,却读得人心人肺。私下以为,阅读汪曾祺真的是需要一点年龄代价的,年轻时白纸一张,是读不进去多少的,至少我是这样。随着生活的大幕徐徐展开,劳劳碌碌的人生有时确实需要一些底气、一些韧劲,来支撑起对生活和未来的信心。对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选择——或许有人不需要这个支撑,而我需要。我就抓住了汪曾祺。有时想,汪先生的文字就是我滚在生活的洪流中拼命抓住的那根救命稻草吧。2016年前后是第二时期。那时汪先生已去世近二十年,可他的那杯茶尚热,书被不同出版社反复出版。我再次较为集中地通读了汪文。又因身在高校,有诸多体会,便写下《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一文,也算借古喻今,内中寄寓着一己的些许教育情怀。该文投至《中国教育报》,幸被编辑王珺老师看中,并分三次刊发出来。这让我受到鼓励。又接着写下《汪曾祺的几方闲章》一文,投至《光明日报·雅趣版》,也被编辑郭超老师选中,并完整刊发在头条位置上。这无疑增加了自信,遂断断续续写了下来。再后来,我又投稿一篇七千余字长文至《光明日报》,过一段时间,编辑王长江老师回复:稿件可用,但要等待些时日。2019年2月25日,《光明日报·学人版》整版刊登了拙作《文中有画意》,这着实让人开心。投至杂志《名作欣赏》的稿件,也是这般顺利,编辑杜碧媛老师很认可,说我写的东西符合他们刊物的定位。值得庆幸,这些稿件,书评(媒体评论)汪曾祺可以之无愧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大师,他的“大”在于融汇古今、贯通中两,将现代性和民族性成功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他的价值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瑰宝,随着人们对他认识的深入,其价值越来越弥足珍贵,其光泽将会被时间磨冼得越发明亮迷人。百年回望汪曾祺系列丛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 王干精彩页活着真好——《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编读记在汪曾祺看来,买菜就好比创作和构思;做饭就是改换一下身体的姿势,权锻炼;做出好吃的菜来,一家人都受用不尽,也是一桩乐事。说他是美食家,其实他并不在乎吃,而是以做美食为乐事,并且津津乐道。与梁实秋的注重舌尖感受和浓郁的故园情结不同,与知堂老人从学问中得来的那份气定神闲也不同,汪曾祺的谈吃更平易,接近于常人。他愿意做饭给家人吃,也愿意将朋友请至家中小酌,他亲自下厨,所做也无非是拌菠菜、干丝、萝卜等宜操作的家常菜,人间烟火味十足。光有这些,怎么看都是一个乐呵呵的擅做饭的可爱的老头,然而又不止于此,那一篇篇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悠长的文章,才是他的真功夫,透露出的是别样的人生境界。他在《故乡的食物》里面这样写“端午的鸭蛋”: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不知诸位感觉如何,我则认为是神来之笔,没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心灵的超脱,一身俗念是写不出这般灵动和有情趣的文字来的。每每读至此,我都会从心底生出一股莫名的感动,感动于这份“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纯粹的审美情怀。还有描述马齿苋:马齿苋开花,花瓣如一小囊。我们有时捉了一个哑巴知了——知了是应该会叫的,捉住一个哑巴,多么扫兴!于是就摘了两个马齿苋的花瓣套住它的眼睛——马齿苋花瓣套知了眼睛正合适,一撒手,这知了就拼命往高处飞,一直飞到看不见!这样细腻的描述是最见文心的。文学的动人之处是不是就表现在这些对细节的刻画上?唯有心灵不被蒙蔽,才会独具慧眼,发现天机。我常想,汪曾祺是不是就这样?谈吃的文章,写成这样,绝了。他独具匠心,所以别有洞天。谈吃时还穿插着文人间的逸事。比如在提到“咸菜茨菰汤”时,说春节到沈从文家拜年,被留下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从文吃了两片茨菰说: “这个好,格比土豆高。”又说,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正是沈先生的语言。他是对什么都要讲究格的,包括对于茨菰和土豆。这样的细节描绘是极富韵味和个性的。还写到有一次文人聚餐,规定每人自备料去表演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都压下去了。汪曾祺还说,此事不知是否可靠,如不可靠,由黄永玉负责——因此事是听黄永玉说的。这样的逸事,很有兴味,幽默感十足。因了这些文人逸事,实实在在的“吃”仿佛一下子变得流光溢彩,灿然华然,文字也仿佛随着升腾起来。p1-4

卖贝商城 推荐:《读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