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精)》-图书推荐
作者简介 李提摩太(1845—1919),字菩岳,英国传教士。属于大英浸信会。1870年12月抵达上海,随后去山东烟台、青州等地传教。在华45年间,他结交权贵,联络士绅,顾问洋务,鼓吹变法,调停外交,抨击革命,时而幕后,时而台前,不辞辛劳,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纵横捭阖,成为清末大变局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存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目录第一章 早年时光(1845—1869)第二章 初到中国,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第三章 定居青州府(1875—1876)第四章 在山东赈灾(1876—1877)第五章 在山西赈灾(1876—1877)第六章 在官员和学者之间(1881—1884)第七章 第一次休假(1885—1886)第八章 艰难忧患的岁月(1886—1891)第九章 在上海广学会的工作(1891—1894)第十章 中日战争期间与政要的交往(1894—1895)第十一章 代表教会上书北京第十二章 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第十三章 天台山之行第十四章 第二次休假(1896—1897)第十五章 义和团运动第十六章 山西大学第十七章 变革中的中国第十八章 宗教复兴运动与宗教兴奋大会第十九章 大乘佛教第二十章 晚年岁月第二十一章 我与和平运动中英文译名对照表精彩页 2 童年趣事我的童年是在农场里度过的,尽管总的说来非常平静,但也不是没有任何变故,通常发生在那些或多或少有些冒险精神的男孩子身上的意外之事对我来说也经常发生。我所能记得的最早一次是,一只肩膀脱臼了,家人安排车马要带我去看医生,医生家在5英里之外。小马车在门外掉头时,因为想到很快就可以驾驶马车去看医生了,我兴奋异常,向门口跑去。由于地面凹凸不平,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啪”的一声摔在地上。大家都惊呆了,认为这一下雪上加霜,肯定摔坏了。但我却像没事人似的,跳起来哈哈大笑。人们发现经这么一摔,我的肩膀竟然复位了。大家都很开心,然而,意识到自己被剥夺了自己驾车去拜访医生的机会,我却异常沮丧。在我的两眉之间有一道疤痕,呈“T”字形,正好可以代表我的名字——提摩太(Timothy),如同打在脸上的商标一样伴我终生。人们经常问我它的来历。在大约4岁的时候,有一天,我随一个耕地的堂兄到田里玩。耕了一段时间后,他停下犁,去取一件什么东西。我想这可是个好机会,便扶起犁把,吆喝耕马往前走。马儿动了,一直向前拉去,直到犁头“咔嚓”一声擦到一块石头上。石头翻转起来,砸在了我的两眉之间。还有一次,8岁左右,我在农场的篱笆边为父亲放马,盯着不让它偷吃庄稼。篱笆外面是一条小路,比里面低10英尺左右。在照顾马的同时,我还想温习一下第二天的功课。发现马儿偷吃了一大口庄稼后,我用手中的语法书打了它一下;它马上就给了我一蹄子,把我踢飞了起来,越过篱笆落在下面路边的水沟里。所幸除了流了大量血,并留下一块永久性伤疤外,没有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在大约12岁时,有一次,我哥哥约书亚赶着一辆两匹马拉的车去20英里外的煤矿运煤。我奉命牵着另外一匹马去接他,因为回来的路上有一个陡峭的山坡。把带来的马套上车后,征得哥哥同意,我赶着马车向山坡爬去;哥哥则在后面跟同他一起去运煤的马车手聊天。由于新加了一匹马,我很快就超越了前面的马车,领先将近1英里爬上了山顶。在山的另一面,道路急转直下。没有等哥哥赶上来,我抖起胆子继续前进了。谁知,在下山过程中,我带来的马开始加油了,使辕马无法控制巨大载重产生的惯性力。我跑向前去阻止它,然后又不得不赶紧回来指挥另外两匹马;但我一离开,前面的那匹就又撒欢了。3匹马一起小跑起来。我明白,载着那么重的货跑下陡峭的山坡实在太危险了。意识到我不可能跟上马的速度,也控制不了它们,瞅准路边树丛中的一棵树,我跳进树丛中,抱住那棵树,让马车从身旁冲了过去。山脚下有一条河,离河四分之一英里左右有一个村子,那里的人都能看到马车以令人惊恐的速度冲下山坡。人们都以为,无论是车还是驾车的牲畜,都在劫难逃了。但令所有人惊奇的是,在河边,那匹刚驾上去的马却不可思议地松套了.它拖着缰绳继续向前跑去,最后被村民们拦住,而另外两匹马却驾着车静静地停在了河中央。一切都完好无损,只是颠撒了一点煤而已。 3 信奉浸礼教1858-1860年问,在像燎原之火一样席卷美国、北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挪威、瑞典的宗教复兴运动中,那些最不信上帝的人的精神壁垒一时间都土崩瓦解了,开始转变他们的信仰。同另外一些人一起,我向基督表白了自己的信仰,并在家乡附近的一条河里接受了洗礼。此后不久,在听过一次并非专门针对传教士的讲道之后,我第一次有了从事传教工作的冲动。布道辞中的这样一句话牢牢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服从比牺牲更好。”在从赛勒姆的礼拜堂回家的路上,我告诉哥哥约书亚,在聆听布道的整个过程中,我仿佛听到有一个声音命令我出国传教。约书亚比我大4岁,对此他感到不可思议。这类想法从来没有在他心中出现过。P3-4导语 李提摩太著的《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精)》详细记录了李提摩太在晚清45年的经历;他在宗教、科学、通讯、国际贸易、赈灾、现代学校和专业学院的创设、现代出版社的建立等几乎所有领域参与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不仅是一位有影响的宗教人士,同时也是中外达官贵人的座上宾、维新派的幕后师爷、孙中山革命党的反对派。45年的时间里,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他结交权贵,联络士绅,顾问洋务,鼓吹变法,调停外交,抨击革命,时而幕后,时而台前,不辞辛劳,忙忙碌碌奔走于红尘深处,在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纵横捭阖,成为清末大变局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序言 就像45年前我发现的那样,在中国的传教士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如何拯救占人类人口四分之一的人的灵魂,而且还包括如何在年均400万的死亡率下拯救他们的肉体,以及如何解放他们的心智——从一种延续了无数个世纪的哲学和习俗的统治之下解放他们的心智,而正是那种哲学和习俗使这个民族陷入了听凭任何可能伤害它的民族摆布的窘境。然而,如果这个民族从无知和恶习的禁锢下获得自由,并且沐浴到科学的、工业的、宗教的教育之光,它就可能成为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传教士给中国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带来了福音。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经过多年的犹豫和怀疑之后,信奉了主的教义,但芸芸众生依然沉浸在无知和偏见之中无所作为。因而,古代世界也许包括近现代最伟大的民族之一陷入了革命和暴政之中,这将使它要经过一个相长的时间才可能恢复元气。这些陈年旧事讲述了一种富有同情心的努力,即力图引导中国的精神领袖去一睹上帝之国的风景——同时昭示了它承诺此世的百倍福祉,以及未来世界里永生的欢欣。这种努力意味着在不同方向上对中国的提升——通过更优越的宗教、更先进的科学、更便利的通讯手段、更完善的国际贸易,还有现代学校和专业学院的创设、现代出版社的建立以及在一个同欧洲一样大小的国家内建设新的工业,开发新的产品。在所有这些领域都有我某种程度的参与,就像读者在这本回忆录中即将看到的那样。对下列各位我要写下我的真挚感谢,因为他们为此书的出版,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的帮助:感谢我的女儿埃利诺,是她将我的口述记录成文,并将手稿整理交付给出版社;还要感谢希尔达·G.宝瑟尔女士,是她不辞劳烦,搜罗了书中的一些照片,并且打出了全部书稿;最后要感谢的是浸礼会传教士协会的秘书——W.Y.富勒敦牧师,他承担了书稿的校对工作,也正是应他的要求我才动笔写作本书的。提摩太·理查德1916年1月于上海内容推荐 李提摩太著的《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精)》记录了李提摩太在华45年(1870-1915)期间的行迹和思考。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他结交权贵,联络士绅,顾问洋务,鼓吹变法,调停外交,抨击革命。时而幕后,时而台前,为了传教,为了英国资本家,有时为中国人民,有时还为清朝的皇太后,忙忙碌碌奔走于不同政治势力之间,成为清末动荡时局中的一位风云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他的个人经历,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激烈较量、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政治经济侵略与思想和技术启蒙的对立统一……这些重大矛盾,无不生动地体现在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