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人的故事》-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吴卓主编的《中国航天人的故事》以征文和选摘的形式遴选50篇精彩文章,具体描绘中国航天事业创建近60年来涌现出的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立体呈现优秀中国航天人奉献青春、智慧和汗水的典型事例。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反映航天成就,宣传航天文化,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
内容推荐吴卓主编的《中国航天人的故事》收录了50篇精彩故事,涵盖了从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到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工作在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等领域的航天人攻关奉献的先进事迹。这些普普通通的航天人,怀揣着一份为伟大祖国争光、为航天事业奉献的质朴情怀,用他们的无私、无畏、严谨和执著,为平凡的工作增添不平凡的光彩,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精神风貌。
目录导弹篇
外国人能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等导弹上天后一定好好休息
”你们都立了大功”
将发射导轨锯短!
沙漠寻”宝”
参加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
首发命中——我国第一代空舰导弹武器系统鹰击六号研制侧记
导弹落区纪实——记某导弹飞行试验落区搜索活动
火箭篇
中国首枚探空火箭纪实
跨入航天大门的一段往事
固体发动机助推东方红卫星翱翔太空——长征一号火箭发动机研制回顾
18个月拿出”长二捆”
梦想从这里放飞——519厂研制”长二捆”发射台的故事
刻骨铭心的”3·22”
真假”王主任”的故事
”神舟二号”临射前,火箭被撞了一下”腰”
火箭发射平台的”美容师”
星船篇
敢向总理讲真话
是”买星”,还是”造星”?
抢救”风云—号”
冲击制高点——记我国气象卫星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总设计师童铠及其同事
一波三折的东方红三号卫星
”大海捞针”,寻找多余物
一个接触不良的插座
刘纪原力促载人航天工程上马
宝贵的一票
电性船改成试验船
神舟四号飞船低温下发射
给首飞航天员写封信
人物篇
林爽同志的”五个不”和”三个一”
执著忘我的航天征途
为祖国富强求知创新——杨嘉墀人生之路的起点
与王希季院士共事的日子
他从神秘王国走来——解读一个缔造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疾病困扰,难阻壮士鸿志
历史车轮上一抹炫目的民族色彩
大山魂
总指挥的三次眼泪
天成本色远浮华——记六院11所科技委主任张恩昭
人生能有几次搏
”听”电视的人
车间小天地,航天大舞台——特级技师张勇峰的光彩人生
综合篇
国家的任务,总得有人干哪!
我的岗位请放心——记七院7102厂总装车间生产三组
凉山深处壮国威——中国航天发射直播二三事
引燃激情,勇攀高峰——42所研制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引火器纪实
冰雪路上运特装
火灾抢险记
地震来临时
叫响华光品牌
试读章节”你们都立了大功”
吕若平
2013年6月11日下午5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飞上天,作为一个老航天人,我看了电视实况转播后,万分激动。55年前我们付出的艰辛劳动还是值得的。
那是1958年3月,我所在的志愿军十九兵团,从朝鲜战场回到北京,改编成特种工程指挥部(代号7169部队),在陈士榘(上将)司令员兼政委的指挥下,秘密开赴大漠深处,执行一项机密任务一建设导弹基地。时的形势非常严峻,我们必须争时间、抢速度,尽快保证导弹试验。为此,国家有关部委成立对口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把此项工程视为”天字第一号”任务,只要有需要,就全力支持,优先保证。
大规模施工开始后,广阔的戈壁滩上机器轰鸣,昼夜都能看到施工人员的身影。各级领导同志吃住在工地,深入到现场,与战十同甘苦、共劳动。
给施工部队带来最大干扰的是恶劣的气候。冬季”黄毛”风一刮,寒冷刺骨,稍不留神就被冻伤。春季虽不太冷,但狂风刮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帐篷会被刮倒,汽车会被吹翻。夏天,火热而毒辣的太阳照得大地像个巨大的蒸笼。在室外干活时,强烈的紫外线照得我们两眼发黑,皮肤晒得爆皮,脚板好像踩在烙铁上。秋天是施工的黄金季节,但是有扰人的蚊虫,特别是到了晚上,照明灯一亮,成群结队的蚊子恶狠狠地扑向人脸,咬得战士们叫苦不迭。为加快工程进度,指挥部决定,机关工作人员轮流到施工一线参加劳动,我所在的司令部办公室被分配去修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先堆路基,然后夯实,再铺石,浇水泥。大风天气时,漫天的沙子加上施工扬起的尘土扑面而来,我们呼吸都变得十分困难,一天下来完全变成了泥人。
1959年5月,我跟随一位指挥部领导到一个连队兵。由于风沙太大且持续时间长,所以米饭和馒头都是重度牙碜,吃饭时只能狼吞虎咽。戈壁滩上的夜风很厉害,有一次睡到半夜,一阵狂风把帐篷吹倒,全班人员都被压在了里边,大家醒来时才发现自己动弹不了。后来大家吵吵嚷嚷地拼命往外钻,我动作慢,差不多最后才爬出来。
施工至1960年上半年,铁路已经通车,各工号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时最紧急的事情是等待苏联专家速来安装各种设备。
1960年6月,60名苏联安装专家来到工地。他们技术熟练,操作规范。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一对一或二对一紧跟这些专家,想方设法把技术学到手。在工作中,多数专家同意中国技术人员观看他们操作,并边做边讲解设备的性能、作用;但也有个别专家在安装设备时把中国人员赶走,说在旁边学习是”干扰他的工作”,向中国技术人员发脾气。 8月,苏联军事总顾问来现场看望,他看了各工号的修建情况,天就对他们的专家宣布:”你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明天回国。”专家进场不足两个月,安装任务才完成一半,怎么能说已经完成任务了呢?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然而,两三天后,军委发来电报说赫鲁晓夫已撕毁中苏协议,要撤走在华专家,要求大家做好欢送和专家撤走后的善后工作,尽量减少损失。
苏联专家要离开了,有不少人遥望远方,迟迟不愿意走,有的与中方人员长时间拥抱。尤其是施工专家施涅金与我们几个工作人员非常熟悉,他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研究问题,晚饭后和我们一起聊天、打羽毛球。他是苏联工程兵上校,懂建筑、施工,会计算,许多技术难题到他那里都能得到解决。临上飞机前,他对我们说:”我今年52岁了,回去后可能要退休了,领导不会让我这个在中国工作过的人再工作,请你们记住,不管谁有机会到莫斯科,一定去看我,一定!一定!”他讲到这里时,两只眼圈都红了,非常激动。
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保证按时完成工程任务,指挥部首长及有关部门同志分别下到关键部位与部队的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未完成的工作。由于有些技术我们不懂,不敢贸然去干,以致不得不停下来把技术吃透、情况判明再继续动手摸索前进。特别是那些技术复杂、工程量大的工号,指挥部组织技术人员现场研究,现场操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而再、再而三地琢磨攻关。中国人是聪明的,是有智慧的。经过20多天的时间,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把苏联留给我们的难题一个个解决了。
11月5日上午,1号阵地上我国研制的第一枚导弹点火发射,飞行了560公里,精确命中目标,从而宣告了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武器。晚,聂荣臻元帅自豪地说:”在祖国地平线上,飞起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航天事业发展的大幕从此拉开。
1961年1月,完成任务的这支庞大建设队伍在进行了总移交后,悄悄撤离。为防止泄密,一张图片资料都没有带出来。我随着指挥部领导机关最后离开。其中有几十名战友永远地留在了那里,而他们的家人却不知道自己的亲人牺牲在何处。所以,代人知道两弹研制科学家和试验发射单位,却从未听说过建成”两弹一星”使用基地的7169部队。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毛主席不仅知道这支特殊的工程部队,并且对它的功绩还做了明确的肯定。陈士榘将军生前有一段回忆是这样说的:”1965年元旦之夜,毛泽东主席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来到一片金星闪烁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中间。将军们或敬礼或鼓掌,争着向自己的统帅拜年祝贺。毛主席走到陈士榘和张爱萍面前时停了好久,他一只手握住陈士榘的手,另一只手指着张爱萍将军,笑着说:”祝贺你,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两弹一星’基地),你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开始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毛主席的高度赞扬与评价,使我感到无上光荣,无比自豪。P15-18
序言2016年,中国航天事业即将迎来创建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断创新、勇于拼搏,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三大里程碑为代表的辉煌成就,造就了众多可亲可敬的模范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他们把青春、智慧和汗水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们塑造了中国航天之魂。
《中国航天人的故事》再现的正是这些为航天事业无私奉献的航天专家、科技人员、技术工人与航天事业相生相伴、砥砺前行的动人故事。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前夕,中国航天基金会与中国宇航出版社向航天系统公开征集航天人的故事,得到了有关单位和广大航天人的积极响应。经过精心筛选,本书收录了50篇精彩故事,涵盖了从航天事业创建之初到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工作在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等领域的航天人攻关奉献的先进事迹。这些普普通通的航天人,怀揣着一份为伟大祖国争光、为航天事业奉献的质朴情怀,用他们的无私、无畏、严谨和执著,为平凡的工作增添不平凡的光彩,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精神风貌。
中国航天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航天人的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他们呕心沥血,矢志报国,孕育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们中既有开创事业的航天前辈,也有攻坚克难的科技专家;既有坚守靶场的部队战士,也有技能超群的技术工人。他们在中国航天这面光辉旗帜下,淋漓尽致地诠释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质,是中国航天事业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回首航天路,共筑中国梦。老一辈航天人的故事,唤起了我们对峥嵘岁月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年之际,希望新一代航天人能够追寻前人足迹,继往开来,投身航天事业,探索航天科学,践行航天精神,走自主创新道路,担富国强军使命,为早日实现航天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由于编者经验不足,书中若有谬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航天人的故事》
编辑部
2015年12月
卖贝商城 推荐:《中国航天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