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茹张李玺(中华女子学院院长)/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丛书是”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历时十三年研究高等教育及女性培养杰出的硕果,唐觐英、阮婕妤著的这本《回春茹张李玺(中华女子学院院长)》作为这套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中华女子学院的两任院长——回春茹和张李玺为推动中华女子学院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她们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中华女子学院的发展,更是为了女性领导力、为了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
内容推荐唐觐英、阮婕妤著的这本《回春茹张李玺(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具有促进社会更加重视女性平等的教育接受权和职业发展权的深层意义。本书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对于回春茹和张李玺两位院长的介绍,举例恰,很好地突出了她们的人生拼搏历程及其为中华女子学院所做的贡献。
目录引子
上篇 回春茹
第一章 欣欣向荣 矢志教育 春风化雨
第二章 勇挑重担 开拓创新 精细管理
第三章 争创一流 追求特色 超常发展
第四章 用人所长 客人之短 帮人所需
第五章 关于老年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下篇 张李玺
第一章 本科教学攻坚战
第二章 征程自评估开始
第三章 奋斗出来的人生
第四章 ”温柔可以改变世界”
第五章 一生一世张老师
尾声
附录 回春茹、张李玺文章与演讲选辑
后记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试读章节第一章欣欣向荣矢志教育春风化雨
回春茹1946年出生于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沈阳市。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占领使东北人民饱受痛苦和折磨。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回春茹自幼便萌生了民族大爱。
回春茹家中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父亲开办实业,开明、识时务,对”人民家做主””公有制”等新事物积极拥护。从回民小学到省实验中学再到北京师范大学
回春茹在家中排行第七,虽然是小妹妹,却一点也不娇气。她聪敏好学,勤奋上进,小学就读的是沈阳市内唯一的回族子弟小学——沈阳市回民小学。1959年,她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全省重点中学——辽宁省实验中学。
小回春茹不爱闲聊、打闹,喜欢把时间用在读书写字上。她喜欢写日记,写下了很多感想、思考。
她有一支在中学时期陪伴了她六年的手电筒,晚上学校统一熄灯以后,她总要继续学习一段时间,把天学习的内容再回顾一遍。温故而知新是她信奉的学习方法。
回春茹在中学就读了不少毛泽东著作。她如饮甘霖般地领悟着其中的很多思想、道理,《实践论》《矛盾论》等一些重点篇目、段落、语句她记得特别深,有的段落都能流畅背下来。
辽宁省实验中学在办学上很有特点,学生半年学工、半年学商、半年学农、半年学军,这些给了回春茹非常难忘的体验。学农时到农村掏大粪,在粪池里用脚踩、用手和,把粪堆成一堆一堆的,再往大田里送。一开始,回春茹也嫌臭。后来,知道了”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家”的谚语,明白了为了种粮食需要大粪臭的道理,”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对大粪臭的恶感慢慢释然了。咦,随着心理上的舒展,和大粪的时候也不会再那么强烈地感到恶臭了。
这些经历让她有了一种跟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深刻体验。她深深地爱上了农村!那时也正是全国掀起向邢燕子、董家耕学习的热潮的时期,回春茹一心想向他们学习,因此爱上了农村。这时高考也临近了,但她提出:”不考大学!”
这时的回春茹已是入党积极分子,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学校的张书记对她说:”还是先考大学。考不上,批准你下乡。”
她想:”考大学,就报考中国医科大学。”自己曾在医务室实习,还过卫生员,学了几天医,给伤员包扎过伤口。她一心憧憬着学好本领,将来为社会服务,帮助患者解除病痛。
张书记说:”为什么一定要报医科大学呢?”
”医科大学治病救人哪!”
”读医科大学、大夫,你说得不错,但它只是医治人的病痛。而做一名教师,就可以塑造甚至拯救人的灵魂!” 顿时,她感到豁然开朗!”塑造、拯救人的灵魂”几个字给她以极深的印象,她的心中燃起了对教师职业的渴望。
她便问张书记:”那组织上希望我怎么做呢?”
”希望你老师,希望你报考北京师范大学。”
1965年,19岁充满青春活力的回春茹带着憧憬、理想、志向,来到了首都北京,跨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
北京师范大学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最高学府,有来自祖国各地的优秀学子。回春茹积极向上,开朗大方,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同学们很喜欢和她接触。在同学们的眼中,她在政治、理论上比大家要成熟。她担任小组的组长时,非常注重营造向上的氛围。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她都会认真带着组内的同学们进行学习。
一次,同学进实验室,意外地发现多了很多小标语牌:
”我们要节约每一个铜板,为了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这些是毛主席语录中的话,在这里,每一句都非常贴切、亲近、有感召力。
牌子是用纸板做的,字迹工工整整,摆放在实验台上,叫人喜爱,像一股热烈、友爱、向上、昂扬的空气流动在玻璃试管、天平、仪器中间,让人有一种心情畅快、振奋鼓舞之感。”是谁做的?这么有心!”同学们不由感叹,心生佩服,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回春茹做的。P5-7
序言我在中国传媒大学工作近五十年,其中有三十多年在学校领导岗位上任职。这些经历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体悟、思考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女性走向领导岗位的不易。
早在1996年,我即萌生组织世界各国为数不多的大学女校长进行交流合作的想法,但时忙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转型,这一想法被搁置下来。直到2001年,在诸多同事的帮助下,我才将这一构想变成现实,召开了大学女校长”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此后,论坛每隔两至三年举办一次。2006年,论坛挂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建了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组委会,负责论坛的筹划、组织工作;2009年,在江苏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为论坛筹集资金。迄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已在中国北京、南京、厦门举办5届,并在新西兰、日本、美国、土耳其、津巴布韦和墨西哥等地召开6次分论坛,吸引了79个国家的800余名大学女校长。
十年来,在与各国大学女校长的交流互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女性决策者和领军者可谓凤毛麟角,其人生历练和办学实践值得浓墨重书。翻阅每位女校长的简历,细读她们给论坛提交的论文,总能激起我发自内心的共鸣,我由衷地赞佩她们的治校理念、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每一位女校长都拥有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卓尔不凡的领导能力与应永载史册的辉煌业绩。
我的一位好友、著名女性传记作家赵凤翔教授曾说:”女人要写女人。”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女校长要研究女校长。因此,回溯大学女校长成长、成才、成功的道路,总结女性领导力的形成规律和独特优势,开展大学女校长及女性领导力研究,出版相关研究成果,就成为”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活动的自然延伸。
2010年,我们筹划设立了”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研究”课题,组织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80余人的研究团队,选定34个国家的80余位大学女校长,进行个案研究和群像描绘;对23个国家的女子大学进行历史梳理与全面考察。2011年,这一课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立项;2013年,由该课题主要研究成果结集而成的”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这套丛书由四个系列组成,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四个系列:女子高等教育系列、中外大学女校长个案研究系列、女校长群体研究系列和”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图文集锦系列。三个特点:一是全景式描述。丛书首次对世界范围内大学女校长及女子高等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观照和挖掘。女校长研究既有共性的揭示与比较,又有个性的剖析与呈现;女子高等教育研究既有全球视野的巡礼,又有分具体国别的探究。二是人物传记式的写作方法。丛书以采访事人、发掘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研究和写作的过程力求再现传主的人生轨迹、突出其办学理念和治校业绩。三是可读性强。传主的真知和作者的匠心历历可见,读者能够在图文并茂的讲述中感受到智慧和灵感的融会。
这套丛书是对女性通过教育追求真善美、通过自身努力彰显智仁勇的真实颂扬。著名女作家冰心曾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女人,就会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女性不仅是真善美的化身,也应是智仁勇的写照。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女性如何通过交流互鉴,凝聚智慧、取得共识;如何通过体认困境,直面现实、自立自强;如何通过付诸行动,同心同力、坚持不懈。
这套丛书是对”女性是改造世界的温柔力量”的生动诠释。置身于男性居主导地位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女性要取得成功,需要充分展现女性特质,发挥女性优势,以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思考、解决问题。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女校长们在战略决策上,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引领未来;在具体工作中,体贴入微、心系师生,用愿景激励师生,用行动引导师生,用厚德包容之心协理校务;在领导风格上,追求完美和精致,重视以人为本,于管理中实现个人发展与事业发展的契合。
这套丛书是对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社会价值的全面展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形塑社会结构及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大学校长是具有社会象征、示范和引导意义的特殊群体。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女性担任大学校长,在改变高等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结构变迁、家庭角色分工、社会责任担、时代价值导向。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看到女子高等教育和大学女校长任职情况的发展历程正是社会不断进步、两性趋于平等的见证,而女校长们成长的艰辛和不易也呼吁现代社会迈向更加平等、公正、和谐的完善之路。
丛书已然油墨飘香,感激的话语也充溢心头。感谢江苏中外大学女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为项目提供启动经费,感谢教育部将此课题列为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供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特别感谢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届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女士担任项目和丛书的总顾问,并欣然作序。
感谢这套丛书的传主、作者和编审们,他们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千方百计地保证了任务的圆满完成。传主们倾力支持,积极配合;作者们夜以继日,数易其稿;编审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令人感叹。课题跨越四载,屡遭挫折,历尽艰辛,常常使我们困扰于”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殚精竭虑之后的新意迭出,又使我们惊喜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作者之中定会有著名的传记作家、女性研究专家脱颖而出。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出版社为项目的完成和丛书的出版提供了有力保障。丛书煌煌五十本,从策划、组织、申报、撰写到编辑、装帧,学校教师及出版社职工都是主力军,都是可靠、堪用、高效的突击队。如今项目和丛书按期完成、保质保量出版,我要向他们衷心致谢!
任何一项事业都是”一人启其端,百人扬其华”。我只是一个组织者、牵线者,项目得以完结、丛书得以问世,应归功于各位热心的支持者、参与者。让每一位年轻的女性都能自由地筑梦、勇敢地追梦、幸福地圆梦,是我最乐意为之奔忙的事业。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来。
刘继南
2014年7月于北京
后记后记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这部关于中国的国家女子高等学府——中华女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回春茹、第二任院长张李玺的传记画上了句号,而在书外,两位大学女校长的人生故事还在向前延伸着。回春茹校长对她所投身的老年教育,近年来又提出了”把老年大学办到农村去、办到农民的家门口去”的新目标。农村、农业是国之本,建设平衡发展的城乡关系是今时代的重大主题。老年大学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真正做到了把握时代先声、开社会先风。张李玺校长在妇女教育、妇女研究、现代女性领导力领域继续贡献着力量,在国际视野中着力彰显中国妇女的主体性。大关怀之下才有大视野,扎根社会、扎根人民是不断创新的源泉。两位大学女校长身上折射的,是在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性的特有风貌。
从孩童、少年到青年,她们在广阔的天地里成长。她们聪敏好学,积极向上,敢于担,胸怀人民。她们与祖国一同经历风雨洗礼、社会变迁。纵然风云变幻,她们仍然正直、向上,在锤炼中不断成长。或许有因缘际会,但更多的是品性使然,她们的职业生涯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们站在时代前沿,胸怀家国社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对时代挑战、前沿课题用心钻研,以信仰为指引,实事求是,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成果,深入实践,探索出具有时代价值的成果。从普通教师到一把手,她们的事业历经一次次跨越,她们凭借执着追求、才干智慧攀登了一个个高峰。时代将凝聚着党和政府的关心、凝聚着全国妇联和学校几代人的心血、凝聚着学校几代人的智慧的中华女子学院院长的责任与使命交付给她们。
女性话题在今天是一个热门话题,在”做更好的自己””新女性的成功密码”之类的流行语中,中华女子学院的女学生带来让入耳目一新的景象:她们在科技竞赛中拔得头筹,在运动赛场上取得佳绩;她们是校园中的”崇德之星””博学之星””自强之星””公益之星”,是奥运会颁奖礼仪志愿服务队队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式方队队员;她们是地震灾区前线的志愿者,是创业大学生,是扎根农村、服务乡亲、共谋发展的大学生村官……她们的开阔视野、社会担、积极进取,她们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展现出中国青年女性的新面貌。不一般的跨世纪女性人才,来自独具特色的女子学院教育模式。回春茹、张李玺两位女子学院的带路人,在先后各10年、共计20年的跨世纪征程中迎接挑战、大力开拓,与领导班子一道,克服艰难险阻、改革创新、不断爬坡、追求特色、勇创一流。干部队伍拼搏创新,教职员工进取奉献,女院人走出了一条女性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为世界带来女性人才培养的中国智慧。
她们以实践诠释了颇具特色的领导与管理之道。她们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凝聚人,融情入理。她们既把握方向、总览全局,又精细管理,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重制度,重规范,重文化品位。她们相信团队的力量,她们追求共同的事业。有效的管理,源于她们坚定的信仰和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她们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心平气和,胸怀坦荡,善于听取意见,善于凝聚大家的智慧。她们肩负重担,但遇事心平气和,从尊重人出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高的修养要求。正如回春茹在中华女子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与全校师生交流时说的:”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她们用行动诠释着女性领导力的深广内涵。
两位女校长数十载的求索与努力,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让青少年成人成材?什么样的教育,能培育女性的主体性,能托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梦想?什么样的教育,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什么样的教育,能经受住时代的检验,撑起社会的未来?
教育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两位女校长的人生,与万千青年学子的成人成材梦相连,与一座女性人才摇篮的筑造相连,与中国的妇女事业、教育事业相连。她们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是大爱赋予了她们力量与智慧,是责任与担赋予了她们力量与智慧,是信念与信仰赋予了她们力量与智慧!她们的追求与努力,闪烁着时代光华。
作为一名从事妇女与传播研究的大学青年教师,能有机会写作这部传记、讲述两位大学女校长的故事,我深感荣幸。在进行传记写作的这几年间,孩子年幼、我的专业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两位大学女校长的知行故事给我以全方位的启迪。
自2012年7月底的一天,与回春茹、张李玺两位女校长共坐一桌、讨论这本传记写作起,已经过去5年了!在传记写作的过程中,我进行了近20人次的访谈,查阅了与两位女校长及中华女子学院办学相关的上百份文献资料。传记能够完成,得益于诸多师长、同仁的帮助、关怀与支持。感谢回春茹、张李玺两位女校长,感谢接受我的采访的各位师长:李意如、贾秀总、逢东励、郑伟功、古芬芬、张英智、朱东武、赵燕萍、郑先祥。
感谢北方妇女老年大学副校长贾秀总教授付出大量劳动,对我的写作给予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和大力的帮助。
感谢中华女子学院赵浩老师、档案室赵爱琳老师,北方妇女老年大学王彤老师、张琳琳老师对资料收集工作的帮助。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2013级硕士研究生李夷白同学提供的帮助。
这部传记属于中国传媒大学前任校长刘继南教授主持的”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世界女子高等教育及大学女校长研究”课题的成果,是”世界大学女校长·女子大学”丛书中的一部。衷心感谢刘继南教授的指导与教诲。
感谢中国人才研究会妇女人才专业委员会原会长马延军的支持与关心。感谢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主持人、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刘利群教授对这部传记写作的支持和关心。
感谢本书策划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李水仙博士几年来为这部传记的出版做出的不懈努力。感谢编辑们的辛勤细致工作。
回春茹、张李玺两位女校长前后接力、传承发展,可谓谱写了一段佳话。她们有共同的精神,又有各自的特质。在本传记写作的前期,由我拟写了初稿;2014年阮婕妤老师加入本传记写作工作。为了更好地呈现两位女校长的风貌,我们进行了分工,由我写作回春茹校长传记部分,由阮婕妤老师写作张李玺校长传记部分。引言、尾声及后记由我写作。感谢阮婕好老师发挥的重要作用。
这部传记为教育领域的工作者而写,也为广大女性而写,为青少年读者朋友而写。书中的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唐觐英谨记
2017年盛夏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在迈向21世纪的重要时刻,努力发展女子高等教育,不断提高中国妇女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她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是中国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对此,我们中华女子学院是责无旁贷的。
——回春茹
秉持”求精、求特”理念,把精品意识、特色意识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效益,着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办好一流的女子高等教育。
——张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