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墨水(美国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回忆录)》-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红墨水(美国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回忆录)》是作者吴家玮1966-1979年13年间从考博士失利到成为教授直至西北大学的系主任的经历。由作者求学、求职、任教、做科研、转做行政、寻找机会回国与中科院物理所学术交流、促成中国学者赴美访问等一系列故事组成,展示出美国的社会状态与文化,美国大学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等特色及也存在的学术政治等。其间作者游走于美国东西部、被批准回国参观等,以亲身经历展示出那个时代的美国、那群华人、那时的中国学界和首批海归看到的中国。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感悟、建议和忠告。

内容推荐

美国作为今世界的超级大国,正在崛起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要与它打打交道,并在与它日益深入的交往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假如下一代的中国人与美国人不能相互了解,世界的命运将不堪设想。吴家玮著的《红墨水(美国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回忆录)》这本类似自传的书,或许能够帮助我国青年们对美国这个”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减少一点陌生,加多一点熟悉,甚至增加他们为世界和谐作出贡献的愿望。

目录

第一章 爱丽丝梦游仙境

第二章 刘姥姥进大观园

第三章 在圣迭戈北郊过日子

第四章 拉霍亚的博士后生涯

第五章 困难时期寻找教职

第六章 告别仙境走向杏坛

第七章 进军西北初执教鞭

第八章 初为人师的教研生涯

第九章 芝加哥、西雅图、艾斯本

第十章 客访伊利诺伊大学

第十一章 钓运、科普、重返埃文斯顿

第十二章 较为安宁的教研生活

第十三章 系重要,还是家重要?

第十四章 教授生涯:留学生的美国梦

第十五章 上了系主任:学而优则仕?

第十六章 系主任的棘手职责:人事

第十七章 系主任恰巧了五年

第十八章 生活水平的改善

第十九章 工作范围的扩展与转折

第二十章 故国远来的呼唤

第二十一章 举家回国访问物理所

第二十二章 北京、新疆、上海

第二十三章 西北大学迎来首批访问学者

第二十四章 香港、芝加哥、圣迭戈

后语

试读章节

爱丽丝萝游仙境

美国有多少所大专院校?有人说三四千所,有人说近5000所,甚至有人说7000所,看你怎么定义”大专院校”。最令人吃惊的是:谁都可以开办大专院校。在加利福尼亚州,你我几人就可以用商业登记方式成立一所”大学”,任意颁发学位文凭,包括硕士、博士。这几年来,国内不就发现了好些持有这类”大学文凭”的人物吗?

不说这些,单就一般社会认可的大专院校,也很难数得准确,因为种类实在太多。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说:全美有2474所四年制大学和1666所两年制大学,总共有4140所院校颁授学位(两年制的”社区学院”也颁授一种称为”Associate”的学位,香港译为”副学士”)。又说在校学生共约1750万名(2005年)。美国教育部则说:全美有4861所大学及学院,在校学生1825万名(2007年)。

美国继承了欧洲的学术自主传统,政府不直接管辖大专院校,不干预学位的颁授,因而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我就曾亲身经历了两所学校,虽然不同类型,难作直接比较,但读者们很难相信两者的学术水平竟强弱悬殊到那种程度。

年我家境不好,为了奖学金进了一所位处南方穷乡僻壤的小学院。孰知一年后就算本科毕业,莫名其妙地被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简称wu)录取,转人这所名校的研究生院,在不学无术又无自知之明盼情况下,先苦后甜地念完了博士学位。然后来到另一所知名学府做博士后研究。

这所知名学府的创立与众不同,被称为学界的奇迹。

团乔伊斯:”又来了个博士!”

圣迭戈加州大学(UCSD)物理系秘书室的乔伊斯.瑟撒(Joyce Sessa)头一拧,眼睛一眨,耸耸肩膀,轻描淡写地说:”又来了个博士。”秘书室的小姑娘向我招招手,让我过去填卡。这就算是报到了。

怎么着?博士身份这么不被回事!原来有说圣迭戈加州大学开创之初,博士生比本科生还多。

乔伊斯在物理系里很有点地位,或者该说,在整所大学里很有点地位。她是创系初期最早来此的秘书小姐,很能干,也很勤奋。几年来把物理系大大小小的管理工作搞得井井有条,俨然变成没有正式名分的办公室主任。系里那群名教授没人愿干行政事务,把系主任一职推来推去,结果是轮流坐庄,每任两年。仅仅两年,对系里的行政管理和大小杂事能了解多少?于是师生一众样样都须依靠乔伊斯;久而久之,诸如排课程,派教师,安排课室、办公室,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难……物理系的事,除了聘请、升迁、教学、科研,大多事情由她作主,由她”一脚踢”。

报到后没多久,我这新剃度入门的博士被乔伊斯叫去。一头黑发,配副黑框眼镜,眼光犀利,脸带微笑,她说:”新来的博士都须帮物理系带本科生的讨论班,我得分派些任务给你呢。”她说了话,谁敢怠慢?

其实时大学开办不久,没多少本科生。相对来说,教师却很多,教学人手非常充裕,无须在新人里面”抽壮丁”。不过美国的研究型大学虽说教研并重,但一般教授愿把时间花在科研和指导博士生匕,不很关注本科教育。这所起点特高的物理系更是如此:人人都是著名学者,各有大量科研经费,各带一大堆博士生和博士后,更不会花太多时间于本科教学。乔伊斯懂得大局所在,很照顾她所敬重和宠爱的教授们,于是尽量把本科生教学任务分配给新来者。

校内校外,人人看重乔伊斯。已故的剑桥学者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既是天文学泰斗又是科幻小说作家,亦不例外。他所写的一本科幻作品,用圣迭戈加州大学为背景,许多角色以真姓实名出现,包括时的物理系主任、我的博士后导师等等。然缺不了这位凡事一手包办的乔伊斯。瑟撒。

多年后,在创办香港科技大学的日子里,我经常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和神经,职员是大学的躯干和肌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或许就是从观察乔伊斯所得来的灵感。可是,虽则乔伊斯从没误过大事,但一群大教授把诸多支持教研的责任如此掉以轻心地交托出去,毕竟是忽视了天职。此需引以为戒。P1-3

序言

我17岁至28岁在美国求学。

一般人获得博士学位后,有两种出路:一是进入企业界,一是进入教育界。

所谓”进入企业界”,对念物理的人来说,适职位不多,所指的只是就职于科技工业的研发实验所。不像现今信息科技头,竞有物理出身者糅合物理学理论与信息科技而进入金融界,开创新的财务产品,甚至有人把2008年的金融海啸归咎于物理出身的人。我那年代,金融业及一般商业都不为理科博士生提供出路。

所谓”进入教育界”,所指的是走进各式高等院校,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博雅学院等。如果毕业于居领先地位的物理系,绝大多数的首选必定是研究型大学。国际级的研究型大学门槛特高,几乎都要求申请教职者预先干上两年的博士后进修,以求证他有无独立的科研能力、能否一进门就担任博士生导师。

我们中国人历来尊师重教。读完博士学位的,往往想教授。我亦不例外。老婆也以我能上教授为荣。既然如此,去个特强的物理系从事博士后进修该是教研生涯的起步。

就这样,从28岁至41岁,了十三年的”阳春教授”。

这名词需要解释:多年后,某些同创香港科技大学的朋友,学问高超之余,还很有点顽皮(说得好听点就是很有点幽默感),不记得哪一位促狭鬼把不担任行政职务的”纯”教授谑称为”阳春教授”。

严格来说,我的”阳春”教研生涯并不很长。1966~1968年在圣迭戈加州大学工作两年,职位是”助理物理研究员”。名义上相于助理教授,实质上不然——只是职称比”博士后”略高的进修职位。1974~1979年,在西北大学教授之余兼任物理系及天文学系系主任,行政任务占掉不少时间。这样算来,全职的”纯”教研生涯只有1968~1974年的六个学年:五年里从助理教授升到正教授,第六年上系主任。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里,系主任一职经常轮换,一般来说只几年,之后回到教授行列,全副精力恢复教研。此外,我系主任的几年里,除了忙着把系务带上轨道,还指导过很多博士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起做了大量科研,并没有耽误教研工作。考虑到这两点,勉强自称为”阳春教授”不算过分。

教授的经常以红墨水改卷,乃名此书为《红墨水》。

后记

短短十三年里,时局出现不少波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其牵引。

前面24章所说的,不外是我个人的教研工作和家庭生活。这十三年里,我全神贯注教研,实在没有顾家。了两年博士后进修、两年助理教授、一年访问副教授、两年副教授、一年正教授、五年兼系主任;以职位论,可说事业进展快速,远超学界常例。自己确很努力,可是还须归功于几位名师的赏识和提挈;也就是说,合时的机遇。这些方面,时局的影响不算显著。

学术生涯并不概括一切。时局的波动对人们的思维和意念往往产生很大影响,相信读者们亦有所感受。写到这儿,值得回顾和总结一下部分留美人员在这大时代里的意志和走向。我是其中一人。

越南战争与保守派的崛起

1960年起,美国向南越派送军事顾问。1964年起遣送大批军队直接进入战事,几年里地面部队增达五十余万。美国国内对此意见分歧,支持以战争”遏制共产主义蔓延”的保守派得势。共和党右翼的里根获选为加州州长。他素来不满教授和学生们的反战思潮和活动,乃对加州大学进行经济制裁,并紧缩教职编制。

在拉霍亚博士后的我,在编制紧缩下失去取得正式教职的机会,只好向这学术仙境告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前往就职的西北大学物理系里没有操纵凡人命运的神佛,让我这个不愿接受约束者得以自由发挥,建立自己的学派。更重要的是回到中西部——多事之秋的心脏地带之一。

平权运动与反战运动

美国的大型黑人平权运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60年代,劲头非但没有休止,更与反战运动配合。两股民间力量结合,在许多大城市里示威游行。持久的越南战争令军民伤亡剧增;电视报道不断传来战地的惨情和暴行,撼人良知。美国政府在国内广为强制征兵,令大学校园里人心惶惶,反战活动日益激烈。

进人60年代后期,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留学人员虽则全神投身教研,没有卷入活动,却深受启发。美国新一代人对固有治国理念和道德观念的信心动摇,令我们亦感到大时代正在变迁,自然而然地加强了对时局的关注,开始结群讨论社会问题,分析国际关系,逐步走出象牙塔。

钓鱼台运动

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留美人员,极大部分来自台湾。那是台湾厉行军事管治的时代,亦是对新中国进行长期反面宣传的时代;一般留学生避谈政治,对中国大陆的情况亦不闻不问。经受平权运动与反战运动的感染,他们心理上渐生变化。美国把钓鱼台诸岛交给日本之举点燃了火头,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留学生爱国运动。 拙作《洋墨水》里说我在学生时期经常与朋友们参与和举办各种中国同学会的活动;这些活动所反映的只是对故乡的怀念,可称为”忆根”。来到”钓运”时期,大多参与者都已步人教职,思想有了深度,开始积极追问大洋彼岸的情况,试行了解故国,乃从”忆根”走向”寻根”。

乒乓外交与尼克松访华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表面上只是民间的体育交往,事后才知道所启示的是中美两国关系的解冻。没人料到”文革”期间的中国会邀请美国球队访华,没人料到解冻这事会发生于中南半岛战争方兴未艾的时刻,更没人料到向中国伸出手来的是以反共起家的美国政界鹰派人物尼克松。那短短一个星期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电视上出现的镜头为我们这些留学人员带来莫大震撼,特别是不久之前才在”钓鱼台运动”中接受过政治洗礼的一群。眼见美国即将放松对中国的封锁,我们的”寻根”愿望理应就快能够落实。身在学界,首先想到的然是怎么与新中同的学者们交流,甚至早日启动科研合作。

”文化大革命”与闭关自守

没多久后,祖国的科研人员开始出现于美国,来到相应的教研机构进行访问。初始都是国家正式派出的代表团,组织严密。其后零零星星也有个别老科学家来访,可是言语谨慎,行动规范,身边总有个非科学界的人员陪同。”文革”期间这群”臭老九”蒙受过无情的压制和亏待,甚至迫害,至此虽能出国,仍有牢笼在身。

我们留美多年,对祖国一厢情愿,十分热情地接待来访学者。其问屡见陪同在侧,难免感到莫名的隔膜。与来客讨论科研时,又发现部分访客在专业上相形落后。我们虽对祖国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却已触及三十年闭关自守和十年”文革”动乱的轮廓,更希望回国追寻真相。

领导人的逝世与”四人帮”的粉碎

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国,自然和人为的大事层出不穷。周恩来的逝世、朱德的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的逝世、”四人帮”的粉碎、华国锋的短期执政……为祖国的发展前景带来前所未见的震荡。共和国短短三十年历史,”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占了大半篇幅,终以浩劫收场。

回国短访的留学人员渐增。回美后,有人赞扬,有人沉默,有人批评;竟以赞扬的为多,特别是一些学界名人。我抱着学习心情回国四十日。看到不顺眼的,要就认是偶发事件,要就以知识分子的偏见自责。大凡赤子之心,一厢情愿,戴上有色眼镜,失去了学者应有的观察力。

邓小平复出、中美建交、改革开放

1977~1979年短短两年多里,国内出现了连串的正面震荡。这些震荡起始于邓小平的复出。一系列的务实政策,包括重启四个现代化、恢复高考、号召人口限制、推动改革开放……反映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终告结束,国家内政走回正轨。继而中美建交反映锁国政策的全面结束,国际关系亦走上正轨。

对我们部分留美人员来说,中美建交无疑是另类生涯的开端。离乡别井的游子终于可以经常回国”追根”,推动两国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我取得学术度假带家人回国四个月,在物理所和复旦大学进行科研合作,并协助科学院和高教部建立新政,邀请了第一批”访问学者”到西北大学深造。

请看,时局的变化让中国留学人员从”忆根”走向”寻根”,部分继而”追根”,更有部分最后”归根”。人生大概如此,免不了在大时代所勾画的框框里兜圈,似乎所走的路由不得自行选择。

到美国的前十一年里,我从香港到美国中部(南部和中西部)读书。本书所述的十三年里,在西部略晃一晃,就回到中部教书。之后留美的最后九年,在美国西部院长和校长。留居美国三十三年之后回到香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协力创办香港科技大学。请看,我的的确确在这大时代的框框里兜了个大圈!

消极的说法是:怎么翻天覆地,始终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可我不是个宿命论者。时局的变迁除了给我们机遇、为我们指路外,确实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心情,可是到头来人人有自己的意志,所选择的前程终归属于自己。

读者如不同意,请看《洋墨水》《玻璃天花板》和《同创》。

卖贝商城 推荐:《红墨水(美国大学首位华人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