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宝剑锋从磨砺出/元帅少年丛书》(编者:翟佳琪)-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元帅少年丛书”分别讲述**、**、***、***、***、***、***、***8位元帅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参加革命的传奇故事,他们有的“上马杀敌,下马写诗”,有的“用两把菜刀闹革命”,他们都在做救国救民的事。本书作者力求以优美精炼的文字和生动的表述,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让读者感受到**们在逆境中的思想成长过程,感受其独特的风采和人格魅力,体验其**品质,从而受到激励。本书通过对大量珍贵资料和图片的整理,讲述了***的生平故事。

内容提要

彭德怀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国防及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本书通过回溯彭德怀元帅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和参加革命的传奇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共和国元帅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轨迹。

目录

彭家围子的钟伢子
分担起养家的重担
少小离家
“不安分子”
志在穿石
路见不平
乡间密议救贫会
考入讲武堂
闹饷斗争的胜利
新的一步
从救贫会到士兵委员会
长夜曙光
蓄势待发
平江起义扬眉日
人民的军队
在红色的土地上
附录一 伟大一生 功昭千秋——纪念***同志诞辰100周年
附录二 在***同志追悼会上邓小平同志致悼词

精彩试读

彭家围子的钟伢子湖南湘潭西南有一座乌石峰,这里山清水秀、重峦叠嶂,是古代的军事要地。清康熙年间陈鹏年有诗题《乌石寨》:“崛起自南服,诸峰非尔俦,平扪朱鸟影,倒挂沧江流。拾镞悲残垒,栽桃想故丘。梦魂应恋此,麋鹿与同游。”1898年,***就出生在乌石峰下的彭家围子。
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曾经“梦魂应恋此,麋鹿与同游”的世外桃源到这时和旧中国的其他乡村没有两样,消息闭塞,生活困苦。在昏庸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之下,割地、赔款等一系列**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的大好河山日益千疮百孔。这一年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维新改革的努力在维持一百零三天后失败,旧中国仍在一步步地滑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尽管社会黑暗,生活困苦,***的出生还是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喜悦。长辈用红纸写上他的生辰八字,贴在乌石峰庙里的神钟上,希望神灵能够保佑他平安长大,并给他取乳名叫钟伢子。彭家上代单传,钟伢子是这一代的**个男孩,按《湘乡九溪彭氏续修族谱》从彭忠遂往后“良、臣、正、安、民、清”的排辈,父亲彭民言给他起名清宗,字怀归,号得华。在24岁考入讲武堂之前,他一直使用的都是彭得华这个名字。
彭家在彭得华的祖父彭安恭一辈时,家里有兄弟5人,家境尚好,到彭得华父辈时只彭得华的父亲彭民言一人,家境日衰。上辈传下来几间茅屋与八九亩荒土坡地,因为没有水田种粮,便在山地种棕、茶、杉和毛竹,平地种些红薯和棉花,就靠着这些茶叶、麻、竹和柴来换取吃的。
彭得华的父亲耿直重义,一次与村人一同外出卖茶,不料同伴病死归途,无钱归葬。他不忍心将伙伴弃身他乡,便咬牙坚持,背尸还乡。走了一程,尸体开始腐烂,便花自己的钱雇人与他抬尸赶路。这件义举在乡里传为美谈。后来彭民言得了哮喘病,无钱医治,病情越来越重,无法下地千活,只能靠替人家装殓死人挣口饭吃。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压在彭得华母亲的肩上。
彭得华的母亲也是贫苦农家的女儿,娘家在乌石峰西麓斑竹塘的大年冲,那个时候农村重男轻女,她出生后连个名字都没有,只知道姓周。在彭得华之后,她又先后生了金华和荣华两个儿子。加上与他们一起生活的彭得华的祖母、伯祖父,一家七口的生活全靠她一人支撑。每日里又要操持家务,又要下地干活儿,她踮着一双小脚不停地往返于几间茅屋与荒土坡地之间,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眼见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自己却疾病缠身无力改变,彭民言的脾气越来越坏。还是幼儿的彭得华在家中动辄得咎,年纪尚幼的他自然无法理解疾病的折磨与父亲的苦衷,因此与父亲不是很亲近。他常常待在母亲的身边,可母亲每天从早到晚既要侍奉年迈的长辈,又要照顾生病的丈夫,还得操持田里的农活,能够分给他的时间实在太少。学着母亲踮着小脚一扭一歪地走路,逗得母亲追来拍打他,然后扑在母亲的怀抱里依偎一小会儿,是幼年的钟伢子记忆中难得的一点幸福时光。

卖贝商城 推荐:《彭德怀--宝剑锋从磨砺出/元帅少年丛书》(编者:翟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