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情怀(刘更另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秦道珠//黄晶//刘淑军|责编:余君//彭慧元)-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本书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老科学家本人负责的态度,历时四载,重温刘*另的专著、自传、论文、笔记,系统整理其大量手稿,查阅其学籍档案、科学研究报告和工作档案,行程数万里,走访刘*另的故乡、原工作单位,采访其亲人、有科研合作经历的专家和学者及地方领导、交往过的农民朋友等,从而编制完成了刘*另资料长编、年表。在此基础上,吸取前人撰写研究报告之经验,按照中国科协“采集工程”专家委员会关于传记撰写要求,以刘*另院士出生年代为起点,沿着其学术成长的求学经历、科学生涯历程,整理资料,条分缕析,摘取*能反映刘*另院士学术成就和创新的部分,删繁就简,取其精华,以*为客观的态度实录其事,反复修改,得而成书。
内容提要
刘更另不辞辛劳、坚守基层,几十年无私奉献。为摸清南方红壤地区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科学规律,在湖南祁阳实验站基地坚守了28年之久;为研究山区农业发展,足迹踏遍了武陵山区、秦岭山区、燕山山区等全国各个主要山区;为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又在河北迁西、北京密云农村工作多年,培养了一大批种植大户、养殖能手,带领他们走上了科学致富之路。他把毕生从事科研一线工作的心得总结为“抓生产问题、做基础工作,用先进手段、攻薄弱环节,得综合成果、出专门人才”,成为指导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做好农业科技工作的“三十字箴言”。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
导言
**章 烽火年代 三次辍学
祖籍湖南桃源,出生农耕之家
抗战时局动荡,被迫休学回家
躲避兵荒马乱,再入天禄学堂
各科成绩**,考取国立八中
父死母病之难,第二次痛苦休学
转学省十四中,完成高中学业
大学停止招生,第三次无奈休学
第二章 走出大山 武汉大学求学
跨入武汉大学,勤俭刻苦读书
迎接武汉解放,开始新的生活
重新选择专业,改学土壤农化
立志科学报国,结缘土壤科学
第三章 祖国挑选 留学苏联
服从**分配,河南开封工作
伉俪情深,携手共进
河南农业厅**,选为留苏预备生
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一年俄语学习培训
莫斯科大学农学院,攻读土壤耕作学博士
第四章 苏联学成回国 步人农业科研领域
深入西北,调研基层土壤状况
综合分析,首提“农业土壤”
精心筹措,建立农业土壤研究室
下放蹲点,五常县“三结合”
总结经验,研究猪厩肥腐解
广辟肥源,增积有机肥料
第五章 鸭屎泥田 低产改良
组建工作组,选点官山坪
“四同”住农家,调查鸭屎泥
试验多要素,磷肥显奇能
绿肥紫云英,泥融田又肥
官山坪经验,增产又省肥
各地来参观,报刊大宣传
祁阳工作站,选址官山坪
官山坪经验,要全面推广
单季改双季,产量翻一番
祁阳二十年,晚稻超早稻
衡阳十六年,晚稻超早稻
水稻不壮籽,发现缺钾症
祁阳工作站,搬迁杨家冲
创办农技校,培训农技员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 科研中断
“四清”未完,电令回京
下放安阳“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精彩试读
刘*另院士是我国的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的奠基人。1952年他从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封禹王台农事实验场做技术工作,任农场技术员和农业化学组组长、技术室副主任。1954年被选拔并于1955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大学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土壤与作物耕作学。1959年获苏联农学副博士学位(后转为博士),同年5月回国,分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事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研究工作。在职务方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室副主任、主任,祁阳红壤实验站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围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在技术职称方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在学术方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委发明奖评选委员会审查员,学术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届评审组成员,**自然科学奖地学学科部评审组成员,1994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在学术领域,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植物
卖贝商城 推荐:《大地情怀(刘更另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秦道珠//黄晶//刘淑军|责编:余君//彭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