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自传--我的生平》((苏)列夫·托洛茨基|责编:熊捷|译者:赵泓//田娟玉)-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托洛茨基自传--我的生平》是列夫·托洛茨基的一部回忆录,介绍了他的一生,但作者并没有追求完整,偏重于生平的介绍,极少着墨于思想和理论,也许是作者故意留出空间,让后人去评论。本书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俄共和俄国革命。本书直接从俄文版翻译,*准确地反映了原书面貌。译者赵泓和田娟玉是富有经验的俄语教师,译文流畅;同时由***专家郑异凡审校,除去史实的错误。
内容提要
《我的生平》实际上是托洛茨基的一部回忆录。就列宁的同时代领导人而言,这几乎是唯一一本重要领导人的回忆录,他所记述的是20世纪最初30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特别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涉及时的革命活动,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执政以及党内斗争等重大事件。关于这段历史的知识,过去都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提供的,其中有大量不实甚至伪造的东西。托洛茨基的回忆录以事人的身份,依据他所掌握的历史资料,从另一个视角给我们描绘了这段历史的过程,这是弥足珍贵的。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中还未见有同样的回忆录,他们多数人还没有活到写回忆录的年龄就被杀了。只有布哈林于1937至1938年在狱中写了一本自传体小说《时代》,不过,第一,这是用文艺的笔法来写的,有艺术虚构的成分;第二,没有能够写完,只写到20世纪初。可以从中了解俄国的社会,但对了解党的历史,作用不大。然,以后还有一些苏共领导人写了回忆录,如赫鲁晓夫、米高扬、戈尔巴乔夫等人,但那是以后的事了。
目录
序言
**章 扬诺夫卡
第二章 邻居,**个学校
第三章 家庭与学校
第四章 书籍和*初的冲突
第五章 乡村和城市
第六章 转折
第七章 我的**个革命组织
第八章 我的头几次狱中生活
第九章 **次流放
第十章 **次逃亡
第十一章 **次侨居国外
第十二章 党的代表大会和分裂
第十三章 回到俄国
第十四章 1905年
第十五章 审判,流放,逃亡
第十六章 第二次流亡和德国社会主义
第十七章 准备新的革命
第十八章 战争爆发
第十九章 巴黎和齐美尔瓦尔得
第二十章 驱逐出法国
第二十一章 穿越西班牙
第二十二章 在纽约
第二十三章 在集中营
第二十四章 在彼得格勒
第二十五章 关于诽谤者
第二十六章 从7月到10月
第二十七章 决定性的一夜
第二十八章 1917年的托洛茨基主义
第二十九章 政
第三十章 在莫斯科
第三十一章 布列斯特谈判
第三十二章 和平
第三十三章 在斯维亚日斯克的一个月
第三十四章 专列
第三十五章 保卫彼得格勒
第三十六章 军事反对派
第三十七章 军事战略上的分歧
第三十八章 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及我同列宁的关系
第三十九章 列宁卧病
第四十章 不肖徒辈的阴谋
第四十一章 列宁逝世和权力转移
第四十二章 ***的*后时期
第四十三章 流放
第四十四章 驱逐
第四十五章 不给签证的地球
附录:托洛茨基的流亡生涯(1929—1940年)
译后记
精彩试读
**章扬诺夫卡童年往往被认为是一生中*幸福的时候。都是这样的吗?不,只有少数人的童年是幸福的。把童年的理想化来自特权人物的旧文学。生活在遗产殷实和有良好教育的家庭之中,享受爱抚,尽情玩乐,过着有保障的、富足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回想起来那生活道路的起点就像洒满阳光的林中绿茵。文学中的达官贵人或者颂扬达官贵人的平民们,把这纯属贵族对童年的评价视作典范。相反,*大多数人,在回首往事时,看到的却是饥寒交迫、仰人鼻息的阴暗的童年。生活鞭打弱者,又有谁比孩子*弱呢?我的童年没有饱受饥寒之苦。我出生时,家庭已经很富足了。但这是从贫穷往上爬,并且不愿意中途停步的那种人的多苦多难的富足。所有的筋肉都高度紧张,一切打算都为着劳动和积蓄。孩子们过着俭朴的生活。我们不觉得短缺,但生活也没有给我们以慷慨和爱抚。我的童年既没有洒满阳光的林中绿茵,就像极少数人的生活那样,也不像许多人的童年,大多数人的童年那样挣扎在充满饥饿、暴力和屈辱的黑暗深渊之中。这里是在农村、是在偏僻角落里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里的灰色的童年,这里有辽阔的大自然,但是风尚、眼界、兴趣却是贫乏而狭隘的。
我幼年所处的精神环境和我往后自觉的生活所经历的那个环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不仅是由于隔着几个十年的时间和若干**的空间,并且还由于隔着重大事件垒成的山岭以及不易察觉、但对个别人来说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内心的倾圮。在开始起草这本回忆录时,我不止一次地觉得,仿佛我描绘的不是自己的童年,而是旧日在遥远国度的旅行。我甚至想以第三人称来为自己作传。但这种假定的形式很容易变得像小说,这正是我竭力想要避免的。
虽说两个世界是矛盾的,个性的统一却会通过某些潜在的途径从这个世界转到另一个世界。总的说,这也就是人们对传记和自传感兴趣的原因,它们由于某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较为广泛的地位。因此我试图较为详细地叙述自己的童年和学生时代,不做任何预测,对任何东西也不做预先决定,也就是说,不为预先做出的结论去剪裁事实,原来是什么就是什么,只论述我记忆中所保存的那些往事。
有时我觉得,我记得如何吸吮母亲的乳汁。其实,我不过是把婴儿身上看到的情景挪到自己身上而已。我曾依稀记得,我一岁半时在果园苹果树下玩得入迷的场面。但这一回忆是不足信的。记得*清楚的是这样一件事:我和母亲到博布里涅茨的ц家里,那里有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他们称我为新郎,称小女孩作新娘。孩子们在大厅的油漆地板上玩耍。后来小女孩不见了,小男孩一个人站在五斗柜旁,他就像在睡梦中那样发呆,母亲和女主人走进来。母亲看看男孩,然后再看看他身旁的一泡水,后来又看看小男孩,责备地摇摇头,说:“你真不害臊……”男孩看看父亲,看看自己,然后又看看那泡水,仿佛在看与他毫不相干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