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随笔-图书推荐
目录
此中有真意(自序)
山右的古旧印章
一在地摊上寻觅文化
二太行山里有奇士
三父为子篆长寿印
四翁大年篆赠乔松年
五娄道南书画印
六幕僚赵烈文印遗山西
七公方不曲的陈敬棠
八河东柳氏六面印
九此乃常赞春之印乎
十明代清源王图书印
十一刚介君子李石农
十二关于古愚印的联想
十三绵山樵长的自然风致
十四汾阳白与桂花红
十五青山绿水共为邻
十六朱子治家格言印
十七僧人道士之印
十八形形色色护封章
名家篆刻的鉴识
十九真品还须慧眼识
二?佳作沦夷遭损污
二一可敬的印人老福庵
二二二弩老人,古气盎然
二三近代圆朱文人
二四炉烟昼正挥毫
二五西泠风采之一瞥
二六陈笾舟与毛西堂
二七左琴右书,前园后圃
二八临摹名作,印人风气
二九居无尘杂,家有赐书
三?九叠篆印,四边诗款
三一惟从书法识文彭
三二拓开万古心胸
三三扬州八怪的两方残印
三四数百年墨宝天留在
三五汉城偶得马浮印
三六金石乐我平生而欢欢
印人的文心诗肠
三七吟风弄月,樽酒论文
三八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三九为人性癖耽佳句
四?功名只赏诗
四一世人皆浊我独清
四二云山何处访桃源
四三孤岛中川,白云幽石
四四秋水长天,落霞孤骛
四五诗卷松风阁,入印有深意
四六青灯有味似儿时
四七杏花春雨江南
四八曾为梅花醉似泥
四九壶里乾坤广阔
五?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五一水边林下养疏慵
五二平生金石结良朋
五三天与湖山供坐啸
五四风月纵横玉笛中
室名别号的文化意蕴
五五古代的称谓文化
五六文人雅号何其多
五七室藏诗书画印
五八身贱多惭问姓名
五九文人爱慕五柳贤
六?琉璃厂篆刻名扬四方
六一不食鱼斋与意兰室
六二收藏家与收藏印
六三汲古阁与席洞庭
六四名号之印,志以箴言
六五卧癖楼与兰言居
六六潘祖荫谥号文勤
六七尔疋为仲英镌印
六八翰庐与平妖堂
六九我以信为宝
七?板桥道人观识
七一江夏无双乃我宗
七二清官与东方廉使
精警印语读悟人生
七三深人无浅语
七四不俗即仙骨
七五读古人书,友天下士
七六医俗莫如读书
七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八诙谐掩拙,放浪藏真
七九竹溪茅屋,啸傲其间
八?闭门即是深山
八一莫把心机织鬓丝
八二人间清福
八三梅寒而秀,兰素而芳
八四一生心事花鸟知
八五愿作鸳鸯不羡仙
八六岂长贫贱者乎
八七好花看到半开时
八八用舍由人不由己
八九生世馀几何
九?不解养生偏得寿
九一毛锥故纸,聊慰生平
九二物常聚于所好
内容简介
《读印随笔》系作者寓真几十年来以来赏印、鉴印、读印之随笔集。文中涉及印章均为明清以至民国时期的文人篆刻,优劣不计,凑数三百余方。现将所收小石略加摩挲,写了若干随笔闲文,以与读者交流心得,希望大家对此小品之物寄予关注。
精彩内容
十二关于古愚印的联想
平遥、介休一带,古代是山右富饶之地,明清两朝晋商崛起,文化教育随之发达。有民谚道:“苏杭二州,比不上平遥介休。”经济与文化繁昌之际,民间文物收藏也成为风气。直到近年山西文物市场上,仍然是来自平遥、介休的玩家和藏品居多。
有介休某收藏者常遇于市场,一次他持一方两面刻小印,白文“古愚”,朱文“古愚民”,说是清代官员的遗物。
此印确可断为清代之物,虽然只是6厘米长的细条石,却是“花生糕冻”,也还可爱。但称名“古愚”的人甚多,无法查考,又如何知道主人是某民某官呢?
偶尔读李石农《坚白石斋诗集》,有诗题为“汪古愚本直刺史、重葺元遗山墓、并赡其裔孙、俾耕读墓侧、系之以诗二首”。这诗题的意思是:汪本直,别号古愚,任忻州刺史,重新修整元好问先生的坟墓,并扶助先生的后裔,将墓地旁边的田地划给他们,让他们在那里耕种、读书、守墓,李石农为此事所感触,因而作了两首诗。
由李石农此诗而引起联想。汪古愚曾经做过一任介休知县,从介休升任绛州通判,再升忻州刺史。介休人得来的“古愚”小印,是否就是汪古愚的遗物呢?
《山西通志?名宦录》记载:“汪本直,江苏进士。知介休县。明干有为。驿馆向在城内,近市湫隘,台使往来,多妨行旅,因就西关别建,而扩故址,构考栅,为试士所,无不称便。迁知忻州,建书院于九龙冈,修元遗山墓,绘图勒石,海内名宿题咏殆遍。”
又有《清朝书画家笔录》称:“汪本直,字让庭,号古愚。江苏常州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副贡。官忻州知州。笃学,工书法。”
上述汪古愚的简历,都忽略了他在绛州任过通判(知州之副)。年清廷准备再修《一统志》,通令各省修纂志书。又因乾隆帝屡次临游五台山,山西巡抚雅德有意编一部简略的山西志书,以便向乾隆呈览。于是选中了善于属文的绛州通判汪古愚,命他执笔编纂。汪古愚编纂的这部《山西志辑要》,文笔雅洁,简明扼要,至今仍然是了解山西历史的一部优选的可读书籍。
《山西志辑要》梓印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而修整元好问墓竣工则是乾隆六十年(1795),汪古愚撰《重修元遗山先生墓纪略》一书刻印时间为嘉庆元年(1796)。这位江苏进士从出任介休知县起,在晋为官长达三十年之久,几乎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山西。
李石农因重修元好问墓有感,写诗赞叹道:“在兹文不坠,直笔道犹存。”“墓田馀劫火,五色尚留痕。”诗后附注说:“遗山先生墓在忻州韩岩村。墓前有土五方五色,每方纵横五丈五尺,高二尺。相传先生葬时四方来祭者张棚帐于此。历数百年遗址如故。”
金代诗人元好问,号遗山,晚年在忻州建野史亭隐居。其墓前有五方五色土,经汪古愚整修,依然保持了元代旧貌。汪古愚安排的元氏后裔耕读守墓,持续了整整一百五十多年,据说直到土改运动时才废止。现在我们到韩岩村,可以看到荒冢仍在,却因多年失修,人们早已不知道有什么五色土了。
元好问是中国文学目前的一位伟人,而他墓前“每方纵横五丈五尺”的五色土,竟然也无影无踪了,更何况他人,更何况那些文房书册、印章之类小物呢?汪古愚在晋贡献亦多,而今已经没有任何遗迹可考,一方印章并无传序,不过推测而已。正是:万事翻覆如浮云,昔人空在今人口。
P35-38
价格说明
定价:为出版社全国统一定价;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受系统缓存影响,最终价格以商品放入购物车后显示的价格为准;
关于新广告法声明
新广告法规定所有页面信息中不得出现绝对化用词和功能性用词。
本店非常支持新广告法,但为了不影响消费者正常购买,页面明显区域本店已在排查修改,对于不明显区域也将会逐步排查并修改,我们此郑重声明:本店所有页面上的绝对化用词与功能性用词在此声明全部失效,不作为赔付理由。涉及“教育部声明”中的商品,均不代表教育部指定、推荐的具体版本,仅代表该商品的内容为指定、推荐书目。因极限用词引起的任何形式的商品赔付,本店不接收且不妥协。希望消费者理解并欢迎联系客服帮助完善,也请职业打假人士高抬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