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奥古斯丁/企鹅人生-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² 这部小传从奥古斯丁在非洲度过的童年时期讲起,讲述了青年期的奥古斯丁历经寻觅、犹疑、苦闷,才由异教转而归信公教会,并最终成为神学家的曲折历程。
² 奥古斯丁曾经以放纵无度的形象被广泛误解,作者在书中挑战了这些传说。
² 尽管今天被公认为基督教义的权威,但在奥古斯丁生活的时代,他却被视为边缘人物,被视为一个“游离在古典文化圈外的外省人”
内容简介
《圣奥古斯丁/企鹅人生》从奥古斯丁在非洲度过的童年时期讲起,讲述了青年期的奥古斯丁历经寻觅、犹疑、苦闷,才由异教转而归信公教会,并最终成为神学家的曲折历程。奥古斯丁曾经以放纵无度的形象被广泛误解,作者在书中挑战了这些传说。重要的是,加里·威尔斯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向读者展示,奥古斯丁如何在吸收接受古典哲学的同时,也成功地借助“异教作家们”的思想来为基督教信仰辩护。威尔斯笔下的奥古斯丁,能够与今天的我们心灵相通,但在他生活的时代却被视为边缘人物,被视为一个“游离在古典文化圈外的外省人”。
作者简介
加里·威尔斯(Garry Wills)两度获得美国图书评论界奖,1992年因《林肯在葛底斯堡》一书荣膺普利策奖。他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并获得HEW总统勋章。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非洲(354-383年)
一 塔加斯特(354-366年)
二 马都拉(366-370年)
三 塔加斯特(370-371年)
四 迦太基(371-374年)
五 塔加斯特(374-376年)
六 迦太基(376-383年)
第二章 意大利(383-388年)
一 罗马(383-384年)
二 米兰(384-386年)
三 加西齐亚根(386-387年)
四 米兰(387年)
五 奥斯蒂亚(387年)
六 罗马(387-388年)
第三章 非洲(388-430年)
一 塔加斯特(388-390年)
二 希波:神父生涯(391-396年)
三 希波:崩溃(397-409年)
四 希波:权力之争(410-417年)
五 希波:罪恶、性和死亡(418-430年)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圣奥古斯丁/企鹅人生》:
安波罗修的口才并未给奥古斯丁留下多深的印象——在他看来,他的摩尼教朋友福斯图斯尽管油嘴滑舌,却是一位更为成功的布道者。奥古斯丁本人与安波罗修的布道风格迥然不同。此外,奥古斯丁初抵米兰时,他对安波罗修将殉道者的遗骸公之于众以获取民众情感支持的做法也很不以为然。这位主教大人时陷入与支持阿里乌主义的查士丁娜皇太后(Empress Justina)争夺米兰市民控制权的较量之中。他用新近出土的两位殉教者圣格瓦西乌和圣普洛塔西乌(Gervasius and Protasius)的遗骸做文章,利用这些被视为神迹的遗骨所谓的“疗愈作用”吸引市民对他的支持。奥古斯丁后来提到过这起标志性的事件,不过是在叙述了他的皈依经历之后,似乎仅仅是为了做一番回顾,以便强调在他正式归入公教之前并没有被这些戏剧性的事件所左右。他冷静的叙述腔调和他晚年身为主教时对同一事件的激情回忆听起来大相径庭。
奥古斯丁起初对于神迹崇拜是不赞成的。他并不是质疑奇迹的发生,但认为其背后也许不过是魔鬼作怪而已。上帝是不会将基督奇迹般的生与死这样重要的天启轻易示人的,他又何须屈尊降贵与魔鬼同台竞技。受洗之前,也就是安波罗修利用神迹做文章的第二年,奥古斯丁宣布与那些“在对神迹空洞的渴望中无力自拔”的人划清界限。三年后,他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神迹是未获应许发生在我们的时代的,否则灵魂就会贪恋其中无力自拔,人类也会因其不断的示现而目倦神疲。”奥古斯丁对神迹所持的冷静态度与其早年目睹非洲多纳徒派教众对殉教者圣祠的狂热崇拜有关——这种狂热在其母莫妮卡的身上就颇为显著。
奥古斯丁在归信之前,与安波罗修有过唯一的一次交谈(自首次礼节性的拜谒之后),不过是为了帮他的母亲莫妮卡询问在米兰该如何禁食的问题。改信公教之后,他退居于一所乡间宅邸。他写了一封信给安波罗修告知自己的决定。安波罗修在回信中建议他阅读《以赛亚书》(Isaiah),但奥古斯丁在阅读这位先知的章句时只感到一头雾水。显然时安波罗修并未告诉奥古斯丁需要从圣经的隐喻人手——他后来从乡下返回米兰,并接受洗礼前的教义指导时才明白这一点。
看来安波罗修并不是那个在奥古斯丁皈依天主教一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那么,此人又会是谁呢?有一个人确实曾经在四个方面对促成此事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希姆普利西安(Simplician),安波罗修的米兰主教一职的继任者,同时也是安波罗修的导师。虽然安波罗修很难接近,且从未与奥古斯丁谈过心,但希姆普利西安却定期接见这位年轻人。每次谈话,希姆普利西安都极富同理心,他“像学生一样勤学好问,最终总是成了那些被请教的人的老师”。奥古斯丁后来一直保持与他书信往来,即使荣升主教后,仍然一如既往地称他为“我的父”(Father),他这样写道:“您信中的真情实意对我而言绝非从未品尝的新酒,而是自酒窖中取出的味道熟悉的陈酿。”
……
前言/序言
“我心灵的友伴会依你(耶和华)之言爱慕我身上可爱之处,会依你之言斥责我身上责之过。”这句话从他的灵魂深处迸发而出,直接击中我们重重设防的自我。然而,这个与今天的我们如此心灵相通的人,在他生活的时代却被视为边缘人物,一个游离在古典文化圈外的外省人。他甚至不会说时各国知识分子通用的希腊语。与之同时代的艾克拉农的朱利安(Julian of Eclanum)批评他是小地方的大师,认为他“在一群非洲人中间假充哲学家”。终其一生,奥古斯丁多数时间蜗居于其出生地努米底亚( Numidia),曾担任港口小城希波(HippoRegius)主教达三十五年之久——用朱利安见多识广的讥讽语调来说—一不过是充他那些非洲乡里的“驴倌儿”罢了。他在教堂里的办公处所陈设简陋,这倒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在非洲,平均每个星期都会有一个人被赋予圣职,大大小小的主教少说也有七百多位。在后世教堂里悬挂的画像中,奥古斯丁服饰华丽,身上披挂着一位中世纪主教需要佩戴的所有饰物——包括法冠、牧杖、手套、戒指等等。但平日里,他总是身着一袭灰色的修士长袍,即便在教堂里主持庆典时也不例外。
奥古斯丁的影响力并非来自主教头衔,而是来自他的著作。其著述之丰令人咋舌,即便只是经他自己大致梳理的也达九十三种之多。此外,他还留下了超过三百封书信及超过四百篇布道词(选自他大约八千次布道)。他对虽非教内人士但学识过人的瓦罗(Varro)赞赏有加,曾这样评价道:“瓦罗所读过的书籍如此之多,很难想象他居然还有时间写作。而他的著述又如此丰富,简直无法相信有谁能够通读他所有的著作。”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身上更为适合:奥古斯丁经常口述到深夜,速记员们替班接力。
卖贝商城 推荐:圣奥古斯丁/企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