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璐传记》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武生泰斗王金璐传》-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在书中自出机杼,在叙述、评价王金璐时将他与其他武生作一番横向比较,从而找到王金璐的位置,同时展示一下与他同时代武生的风采,全属纯粹的艺术见解,不涉及人缘好坏、个人好恶。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收录了《求学篇》《闯荡篇》《磨砺篇》等篇章。
内容简介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介绍了王金璐(1919年11月22日—2016年6月1日),男,著名京剧演员。1919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原名王庆禄,曾用艺名王金禄。1931年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排在“和”字班,工武生。他先后从陈少武、曹心泉、文亮臣等老师学习老生、老旦。1947年参与组织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校友剧团。后在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建国后,任华东京剧实验剧团、上海京剧院演员,中国戏剧学院教师2016年6月1日,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97岁。
目录
总序
序言
第一章求学篇
第一节少小已识愁滋味
第二节走进学堂
第三节少年立志
第四节马门立雪
第五节三番请缨破围而出
第六节玉不琢不成器
第七节干殿下
第二章闯荡篇
第一节三生石上缘
第二节拳拳之心
第三节“中华”弟子下江南
第四节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第五节“千岁”“殿下”闹申江
第六节安营扎寨
第七节小杨小楼小黄月山
第八节“中华”重光
第九节《连环套》
第十节恩师去矣
第十一节苦行僧
第三章磨砺篇
第一节北雁南飞
第二节新锋初试
第三节“四大武生”一说
第四节访苏纪实
第五节逆水行舟
第六节扬帜西安
第四章韬晦篇
第一节黯然身退
第二节师徒缘
第三节擎天柱一根
第四节大器晚成悟
第五章升华篇
第一节还我本色
第二节阳又现活赵云
第三节生花妙笔《潞安州》
第四节执鞭教帐
第五节海内独步《战宛城》
第六节以艺会友
第七节春华秋实
第八节硕果仅存《走麦城》
第九节唱活关壮缪
第十节鲁殿灵光道黄派
第十一节《武生泰斗》
第六章不悔篇
第一节晚霞红似火
第二节春蚕吐丝犹未艾
第三节锻声铸艺晚潮圆
第四节此生不悔
后记
附篇一躬逢王金璐先生“双庆”盛会有感
附篇二“极品”老人的金色晚年
一、中国京剧吉尼斯记录
二、京剧武生“通天教主
三、京剧活动家
四、学者型艺术家
五、荣誉和奖项
王金璐年表
精彩书摘
《王金璐传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
比他家再穷的恐怕不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穷得叮响,两袖清风,连两裤腿也是清风”。他落生以后最早记住的一件事便是自家屋小睡不开,夜里常被带去邻居家借宿。家里的煤球炉是一家子心目中最宝贵的家产,一天晚问忘了从过道搬回屋内,第二天发现被人偷走,大姐还心疼得大哭一场,全家竟是一片愁云。他多么希望能同别人家孩子一样,过着不饥不寒、无忧无虑的日子。然而,生活的阴影过早地压在了他稚嫩的心头。
王金璐吃不饱还闲不住,因此终日腹中饥肠辘辘的躁得难受。家里几乎全年不见白面,能吃上棒子面和山芋已算不错。金璐食量大,见饭桌上有山芋就抢,家人全都让着他,尽管如此,顶多也只能吃个半饱。他饿急了,便不择手段找饭吃。旧时北平豪门富户讲排场,红白喜事必铺张一番以炫富贵,娶亲讲究花红彩车或大红彩轿,死了人要用名贵棺材,棺材不是用金丝楠木就是阴沉木、杉木做的,十分考究。迎亲送殡,还要雇上一伙小执事,在前边分成两行沿街而行,浩浩荡荡,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气派。要是娶亲,执事一律穿红色号衣;若是出殡,一律穿白孝袍,手里举一根短白纸条粘成的“雪柳”。为求一饭,小孩哪顾得拿雪柳的晦气,金璐常是不雇自来的编外执事,跟在棺材后面,把死人送进墓地,别人领赏钱,混在执事队伍里手举白幡的他为的仅是领一碗赏饭。
一家人有了上顿没下顿,心力交瘁的母亲终被生活重负压垮,从此病势日益加重。在金璐眼中,几乎从不见母亲有过笑容,笼罩在母亲那张凄苦的脸上的,除了愁,还是愁,这个“愁”字,不可能不在少小的王金璐的心头刻下烙印。毕竟是孩子,童心所使,他比谁都淘气,凡有他参与的游戏全能让他玩出水平来。胡同里穷孩子中他是公认的首领,小孩们爱玩的“拍屁股队”“蹦高”等游戏的冠军非他莫属。实在闲得没事,他就在胡同里疯跑,常挡了拉洋车的道而遭骂,于是他便生出捣乱的主意,把破洋铁缸、土簸箕之类的破烂儿偷着挂在车后的横杆上,一路上哗啦哗啦乱响一气,存心惹人发火,不等拉车人回头,以他为首的一帮顽童早已一溜烟地哄笑而散。他另有一手抓蛐蛐的能耐,手法灵捷异常,出手必有斩获,这也是童年时代属于他仅有的一点乐趣,可能就在此时,冥冥然已注定了他将一辈子与舞拳弄脚的武戏为伴。
王金璐的戏缘始于干爹家。干哥是前门外广德楼戏院的茶房,平时常带他去看“蹭戏”,从天桥到前门,大小戏院都光顾过。父亲也爱看戏,只看比较下层的“天桥”,相比之下,他比父亲阔多了。王金璐生性好动,他对武戏最感兴趣,干哥便在家里窗台上搭了竹竿,让他在竿上攀越翻滚,一来二去的,还真有几分样儿,这也许就是他接受的最早的京剧基本功训练了。苦水没有淹没他的聪慧,王金璐学戏似乎有一种灵性伴随,他的戏缘纯属一种偶然。
干哥见王金璐小有灵气,便建议王母不如让儿子吃口戏饭。昔时国人向视优伶为贱业,以唱戏为下品。在清代,娼、优、隶、卒最为人不齿,戏子的社会地位连妓女都不如。民国后20年,唱戏一行比之晚清虽有改观,可“开口饭”总为人不屑,不少人家家谱并不显赫,却也看重名望,子弟们听戏消遣纯是一种雅兴,真的吃这口饭就有辱门庭了,稍有身价者更鲜入此道。唱戏几乎是穷人家一统天下的“低三品”,多为穷人不得已而为之。母亲怎忍心让孩子去挨打受苦、低三下四,对干哥的建议自然一口拒绝。常言道“家有三斗粮,、不进梨园行”,母亲抵制得十分坚决,此事便暂时搁起一边。后来,眼看母亲病势沉重将不久人世,邻居大嫂已在帮着赶缝丧服,姐弟四人属他最淘气,最让临危的母亲牵肠挂肚割舍不下的就是他。一位大娘不明内情,上前劝慰:“是惦记小三吧?赶明儿让他学戏去,让你放心。”谁知旧话一重提,母亲顿时激动起来,胸部剧烈起伏,睁圆了一对无神的眼睛,苍白的嘴唇哆嗦不止,似有话说却吐不出一句。
……
前言/序言
1934年至1936年,我侍先母居舅家,住北平东四附近,就读灯市口育英中学,于是乃成为吉祥戏院常客。时吉祥戏院是中华戏校演出的基本阵地,我看王金璐兄的戏自此时始。及金璐毕业搭班,我已迁居天津。有时金璐随班到津演出,我总要看几场,那时他已专演武生了。至20世纪70年代,因吴晓铃师介绍,我同金璐才正式相识。“文化大革命”结束,金璐重返舞台,我第二次成了他的忠实观众,且彼此成为莫逆之交,转眼便又二十多年。记得初与金璐过从时,即有人来组稿,嘱我与金璐合作,由我动笔,为他撰写艺术传记,我即欣然同意。不料未几由于京剧式微,出版这类读物困难,前议竟然作罢。此后我一因教学工作太忙,二因老妻成了长期病号,虽仍蓄志为金璐效劳,却始终未能如愿。而上海的朱继彭同志却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多次倾听金璐兄和墨璎嫂的长谈,终于为金璐写成30万言的传记专著。这样,我长期以来为金璐兄嫂所开出的空头支票,竞由继彭给兑现了。今此书即将付梓,金璐和继彭都希望我也加盟,在书前写点什么,留个纪念。我怀着感惭交并的心情,自然义不容辞。姑且以老观众和老朋友的身份说几句外行话,算作这本书的开场垫戏吧。
我以为,金璐作为活跃于京剧舞台上70年的老一辈著名演员,要对他的艺术成就作出科学评价,首先要给他定位。一句话,金璐是一位大武生。所谓大武生的“大”,不在于他擅演长靠戏还是短打戏,也不限于演杨(小楼)派还是演黄(月山)派戏,而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气魄大,台风美,格调高,神韵足,功底深,根基厚。真正的大武生,既要像体操运动员中的全能冠军,而且在唱、念、做、舞各个单项方面基本上也得达到冠军水平。由于金璐在西安演出时不慎伤筋动骨,再经过10年“文化大革命”,他先后近二十年离开了舞台实践,晚年嗓音失去了高亢浏亮的光彩。尽管如此,金璐在有些戏中的唱工(如《潞安州》)和念白(如《恶虎村》),调门虽低,其苍凉与道劲依然不失大武生的非凡气度。这是评价金璐舞台艺术的立足点和起跑线。
然后我们再来研究,金璐之所以能成为大武生中出类拔萃、卓荦不群的名家、大家,到晚年,更被舆论加之以“武生泰斗”的光荣称号,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道路才走到他这一行的高峰的?然。“取法乎上”很要紧。金璐从丁永利老师学艺,以杨小楼为终生奋斗的最高目标,这就决定了金璐必须勇于攀登,刻苦锤炼,仔细钻研。才能达到今日的水平。试看金璐以80高龄,每天仍练功不辍,这种精进不懈、锲而不舍、老益壮的敬业精神,便非一般人所能及。何况在这鼎鼎百年内,学杨派的武生可以说不胜枚举。如果金璐没有他自己恃以安身立命的独立精神,他又怎能在众多杨派武生群体之外独领风骚,驰誉达数十年之久!然,每一位杨派武生在台上演出都各有千秋,并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金璐根据他个人先天、后天的条件,善用己之所长,几十年来不停地开动脑筋,钻研戏理。在“不离其宗”的准则下他还是对杨派戏路有所变化、有所创造的。他演出的戏既称得上“标准杨派”,却又是由王金璐这个特定的演员表现出来的杨派。如果从金璐身上只看到“杨派”,那就会失去了“王金璐”的特色;如果观众只看到台上的表演者是“王金璐”,而使那些曾经领略过国剧宗师杨小楼风采的老顾曲家看不到金璐身上所具有的杨小楼的特点,那干脆就说不上是什么“杨派”了。以我本人这六七十年来看戏的经验和阅历而言,我之所以爱看金璐的戏,正是由于他是一位具有“王金璐”特色的标准杨派大武生。“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明乎此,我们再来阅读继彭的这本专著,就会对金璐舞台艺术的高度成就有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理解和领会了。1934年我开始看金璐演出时,照虚岁算,我13,金璐15。我看过他的《连环套》,那是杨小楼的代表作;也看过他的《百凉楼》,那是标准黄派戏;我还看过他至今仍不时上演的《汉津口》,那是李洪春先生亲授的红净戏。我更看过他演《四郎探母》的佘太君和六郎,《珠帘寨》的程敬思,乃至全部《清风亭》的贺氏。金璐毕业后,就我所知,他演过《刺巴杰》的胡理,《红梅阁》的裴生,还排练过《鸳鸯泪》的周仁。大约除了旦行和唱工花脸戏外,金璐几乎上演过各种行的角色,而且每一出戏都有实授,并非“钻锅”。我说一个大武生演员必须功底深、根基厚,以金璐如此广阔的戏路和如此多面手的实践,说他“深”“厚”,总该不是谀辞了。然后他把这些演出经验,再加上他见过的好角好戏和学到手的真实本领,进行融会贯通化入他所演的“大武生”剧目中,其演出效果然要比单打一只学武生这一行,只演眼前的几出戏的人显得宽绰富裕多了。事情总是一通百通的。在金璐晚年,仅就我个人亲身见闻所及,我就知道他为陈永玲设计《醉酒》手持酒杯的醉态动作,为童芷苓设计如何改动《樊江关》姑嫂比剑的武打程式。可见只要有人虚心向金璐求教,他总是想方设法让来请益的人满意而归,包括旦行演员在内。这样的演员,我看称之为“泰斗”总不为过吧。这使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武生泰斗”杨小楼。年杨小楼在台上演戏,四大名旦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不放过,甚至穷追不舍,一丝不苟地进行观摩。叶盛兰生前每次同我谈天,无一例外地总是言必称杨小楼。这跟今天金璐的给旦行演员说戏编身段动作,真是如出一辙地何其相似乃尔!芷苓和永玲,跟我也相熟,她们每谈及金璐,都深怀敬意地表示,那是“我的老师”。
从上述事例已足以看出金璐的艺德和为人了。仅在近二十多年我与金璐的来往过从中,亲自看到他在艺术上提携后进、热心授业、助人为乐的事例,真是数都数不过来。至于对朋友的急公好义、先人后己,我自己就有切身体会。别的不谈,只说我老伴因久病而多次求医,有时也会麻烦到金璐头上。而我们这位老大哥却不论是三九天还是三伏天,只要他力所能及,几乎每一次都全力以赴,甚至到了赔钱财搭时间、废寝忘食的地步。现在借此机会,也让我略表谢忱。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大艺术家也同文学大师一样,都是艺如其人、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的。
最后,我要大书特书一笔:金璐在艺术上勇攀高峰,成就有目共睹,是同墨璎仁嫂这位“里里外外一把手”的“贤内助”分不开的。他们称得起是患难夫妻。在“文化大革命”中,金璐一家经历过一段艰难辛苦的岁月。他们贤伉俪相互体贴,相濡以沫,咬紧牙关共同度过了那段艰辛困苦的坎坷生涯。在艺术上,他们贤伉俪都十分执着,无论对剧本、对表演,都在不惮其烦地精益求精,互相钻研,不断“上下求索”。因此他们称得上是有着丰富共同语言的模范夫妻,是彼此的知音,毕生的幸福伴侣。在这篇拙文即将结束之际,我衷心祝愿金璐兄和墨璎嫂健康长寿,并成为世人(包括我自己)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