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的逆袭 :朱元璋 (覃仕林 著)开国皇帝的心路历程 草根逆袭的典型代表 出身贫寒,还做过和尚,到底是怎么称帝的?-图书推荐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从落魄乞丐到真龙天子,从开国雄主到残酷暴君。
朱元璋是草根逆袭的典型代表,也是将权谋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封建。
属于朱元璋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可他留下的政治遗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朱元璋由贫苦的放牛娃起家,在乱世之中叱咤沙场,推翻了残暴的元朝统治,救黎民于水火,开创了盛唐以后又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他做皇帝的三十年不仅创立了大明朝坚实的基业,还形成了成熟的施政纲领,修订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规划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史称洪武之治。
作者简介
覃仕林,广西博白县人,理工科出身,却酷爱文学、史学。
近几年自媒体兴起,即投身于自媒体行业,在头条、腾讯企鹅、网易新闻、UC大鱼、百度百家等平台,均以“高山流水品历史”发表史学专论,获得行内人士认可、众多粉丝喜爱。
目录
章赤贫子弟的凄苦人生/1
第二章与佛家结缘的孩子/1
在编僧人只为混口饭/12
漂泊淮西的游方僧/14
第二章英雄不问出身/18
一封要命的来信/18
元帅府亲兵九夫长/22
梦想就此起步/26
回乡招兵买马/30
第三章创建自己的武装,开辟自己的根据地/35
经略定远/35
积聚资本/39
和州施政牛刀小试/43
晋升左副元帅/47
第四章王者初现/51
打过长江去/51
设置江南行省/56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60
攻占扬州/63
第五章丧师失地的“大汉天子”/68
强劲的对手陈友谅6/8
南京,南京!/72
招降纳叛引发危机/76
第六章令人眼花缭乱的南北内耗/80
混乱不堪的中原大地/80
元廷内耗错失“肃清江淮”良机 /85
洪都保卫战/88
第七章成王败寇/93
决战鄱阳湖/93
东吴王醉生梦死,西吴王磨刀霍霍/100
张士诚兵败如山倒/105
东吴政权灭亡/109
降伏方国珍/113
平定华南/116
第八章明朝建立/121
平定山东/121
大明国号的来由/125
收复河南/128
徐达收复燕京/132
第九章北伐之战/137
进兵西北/137
常遇春扬威大漠/142
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常十万”/146
捣毁元上都/150
李文忠审时度势救大同/154
第十章二次北伐/158
王保保进犯兰州/158
“世奇男子”败走漠北/162
李文忠千里奔袭元新都/168
第十一章制度改革/174
统一全国过程简介/174
朱皇帝留下的烂尾工程/178
《大明律》的制定/181
严刑与宽政/184
一个令皇帝感到讨厌的部门/188
第十二章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194
特务头子杨宪/194
丞相人选风波/198
刘伯温之死/202
胡惟庸的毁灭/205
第十三章朱皇帝无奈杀功臣/211
“文臣之首”教子无方受株连/211
朱侯爷自取灭亡/215
因“谋反”被诛人/220
第十四章朱皇帝的家务事/224
痛失爱侣/224
后宫那点事/229
朱皇帝和他的儿子们/234
第十五章功臣勋贵的不同结局/239
李文忠之死/239
徐达、汤和之死/245
一颗将星进入皇帝的视线/250
蓝玉深入北漠犁庭扫穴/254
第十六章铁血诛功臣/259
李善长惹火烧身还浑然不知 /259
开国元勋落得身败名裂/263
皇帝与太子/267
第十七章皇帝的烦心事/272
皇太子之殇/272
为皇孙再兴大狱/277
莽撞将军造反不成被诛/280
第十八章朱皇帝的后时光/285
蓝玉集团的毁灭/285
傅友德刚烈杀子自戕/290
洪武时代的终结/294
精彩书摘
晋升左副元帅
朱元璋在城外监督着濠州军离去,估摸着走得差不多了,正想回城亲自送
孙德崖那尊大神,却听孙德崖的亲兵跑过来嚷嚷:坏了,坏了,城里打起来了,折了不少弟兄!
朱元璋一听,知道坏事了,光顾着这头了,肯定是小肚鸡肠的岳父在城里搞事。他的反应就是快逃。可孙德崖的手下也不是吃素的,早已举刀挺枪
拦住了去路,有人还跑过来拉住了缰绳,大家七嘴八舌,说这事朱元璋肯定知
情,跟他脱不了干系。朱元璋是百口难辩,趁人不备猛抽一鞭子,拍马就狂奔。濠州兵哪里肯善罢甘休,在后面紧追不舍,箭矢像蝗虫般飞来,好在他里面穿有护甲,并无大碍,可惜他的马不是赤兔,跑了一阵就被追兵赶上,随即被乱枪从马上捅了下来,眼看就要成刀下之鬼。幸亏都是濠州混出来的,有熟识的军官劝大家冷静,说元帅还在城里,此时杀了朱元璋,元帅也活不成了,不如派人进城查探清楚再作打算。
负责进城的军官看见孙德崖正戴着手铐脚镣坐在那喝酒,看情形是断酒,因为郭子兴正兴高采烈地陪着一起喝呢。
可郭子兴没能兴高采烈多久,很快就听闻朱元璋也被对方擒住的消息。这
个时候他可不想失去朱元璋这根顶梁柱。于是,他急忙派徐达等人去跟对方谈交换人质的问题。用孙德崖换回朱元璋,一帅换一将,本来是很公平的事。可
具体怎么换,双方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濠州方面要求先放了他们的元帅,和州方面则要求先放了朱元璋。双方争来论去也论不出个所以然,这时徐达主动站了出来,对濠州方面说:“我愿意留下换我们总兵,等他回城后,再放你们孙元帅,等孙元帅回来你们再放我,这样总成了吧?”
眼下也只有这个办法了,不然争到年三十都解决不了。徐达是朱元璋手下的猛将,又是他的结拜兄弟,估计朱元璋不会撂下他不管,因此,濠州方面就同意了。
朱元璋回城后,郭子兴心不甘情不愿地挥了挥手,让孙德崖从眼皮底下溜了,一场灾难就这样化险为夷,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可有人却欢喜不起来,不但欢喜不起来,还郁闷得要死。这个人就是郭子兴,眼看到手的鸭子给飞了,能不郁闷吗?可他这一郁闷却闷出了大毛病,躺在床上唉声叹气了一阵子就再也没能起了。
郭子兴死后,军中的事务就由郭天叙、张天ue3d7和朱元璋三人共同掌管(这应该是郭子兴临终前的意思)。朱元璋担心主帅死后,元军会来犯,又怕孙德崖他们来找事。正在这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人是新成立的大宋政权的使臣,是小明王韩林儿派来联络他们的。
早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 年)五月,中书省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韩山童就在颍上县(今安徽颍上县)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一道举起了反元大旗,由于保密工作没做好,韩山童等人被元军包围,韩山童被俘遇难,他的老婆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匿到了武安山(今江苏徐州境内)一带。而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在侥幸逃脱后,继续聚集徒众攻占了颍州等地,队伍迅速发展到十几万人,成为时大的一支红巾军武装。因此,他们自然就成了元朝政府重点打击的目标,多次遭到元军的重兵围攻,一直忙于应付,无暇他顾。
自从脱脱丞相在高邮被元惠宗解职之后,刘福通的力量又迅速壮大起来。
此时刘福通才发现,自己虽然是早起事的,可到现在连个像样的名号都还没有,而其他各路打着红巾军旗号的头领都纷纷称了王。他也想称王,更想称帝,好让自己名垂千古,可问题是与他一起打拼的杜遵道、盛文郁等人一直是尊韩山童为领导、打着恢复大宋的旗号的,他怕自己称王会引起众人不满,他要等待时机。因此,他派人到砀山找到了杨氏和韩林儿,并亲自迎回了亳州。
一番运作之后,为坐实“明王出世”的政治预言,拥立韩林儿为皇帝,称小明王,定国号为大宋,改元龙凤,定都亳州,尊杨氏为太后。刘福通的如意算盘是,韩林儿年纪小,他可自恃拥立之功,先让韩林儿暂时帮他把位置占着,自己掌握实权,等时机合适再取而代之。可他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小明王他妈杨太后。
杨太后这个女人不简单,她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不为刘福通的表面所迷惑,因此在人事安排上,并没有让刘福通如愿以偿坐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那把交椅。大宋政权的人事安排为: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为平章政事,刘福通的弟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提出的口号是要统一全国。于是,便派使者分赴各地联络红巾军,让各地选派一名代表到亳州商议统一事宜。
刘福通对杨太后的安排极为不满,不久就派人击杀了杜遵道。刘福通自任丞相,随后又自封“太保”,小明王终还是成了刘福通的傀儡。
和州方面自然不知道韩宋政权高层的事情,使者到和州的时候,朱元璋不在和州城,他下基层视察部队去了。张天祐和郭氏兄弟觉得机会难逢,几个人嘀咕了一阵,就由张天代表和州红巾军随来人去了亳州。
张天祐从亳州返回的时候,带回了三份韩宋皇帝的委任状,任命郭天叙为和州红巾军的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并且规定接受委任的红巾军一律要采用“龙凤”年号。
和州城一下子出了三位元帅,朱元璋虽然排在末位,但他并不反感韩宋政权的安排,不管怎么说人家毕竟是老资格的造反派,挂靠他们至少不必担心其他造反派来无理取闹,就是元军来犯多少也能获得道义的支援。在和州内部,郭天叙名义上是主帅,可他还嫩了点,朱元璋有自己的嫡系,有李善长和冯家兄弟出谋划策,更是拥有一批像汤和、徐达、胡大海这样的心腹猛将,随便吱一声都比郭天叙的令牌管用。这还没完,如今他又增添了两员猛将邓愈和常遇春。
邓愈,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 年)就随他父亲邓顺兴拉起一队人马。邓顺兴在与元军交战中中箭身亡,由哥哥邓友隆接掌兵权。邓友隆死后,十六岁的邓愈继掌兵权,听说朱元璋治军与众不同,心生佩服,就带领麾下一万多人前来入伙,被朱元璋授为管军总管。
常遇春,怀远县(今安徽怀远县)人,一个地地道道的草根,曾误入歧
途加入绿林大盗刘聚的组织,跟随刘聚干些拦路抢劫、入室盗窃的勾。起初觉得新鲜,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还有银两进账,着实快活了一阵子,后来觉得打家劫舍、四处抢掠毕竟不是正营生,想谋条出路,经过多方考察就投奔了和州。
和州位于长江下游西北岸,只是座小县城,随着部队不断扩充,粮食供应面临很大压力,常常要饿肚子。而此前和州曾遭到元军的围攻,朱元璋依靠出色的指挥能力,加上和州军民众志成城,才力保和州不失。经过此战,和州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大了。长江对岸是太平路(今涂县),太平南面是芜湖,往东北六十公里就是集庆,集庆周边都是产粮区,要实现冯国用初提出的占领集庆的战略构想,就必须先据有太平。
长江天堑就成了难以逾越的大壕沟,时跨越长江两岸的交通工具只有船只,要让几万人马渡过江去绝非易事,船少了不顶事,等于将一船一船的人送过去给对方收拾,必须千帆齐发方能奏效。为此朱元璋与众人日夜开会讨论,有人提出打造,有人建议到民间广泛征集,意见不一而足。会议持续了几天,后冯国用想到了一个人,朱元璋忙问是什么人,冯国用说是巢湖水军头目李国胜(李扒头)。
李国胜是彭莹玉众多门徒之一,彭莹玉在芜湖周围地区举起反元大旗
时,他与赵普胜(双刀赵)等人纷纷起来响应。李国胜、赵普胜会同俞廷玉父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三子)、廖永安兄弟(弟廖永忠),以巢湖为根据地,发展水师,有大小战船上千艘。
此前,李国胜因与庐州(今安徽合肥)地方头目左君弼结下怨仇,在长期的较量中屡占下风,曾三次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如今听冯国用提起,猛然一拍脑袋,对呀,何不把他们争取过来呢?
前言/序言
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乃至以后所从事的职业,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拿我来说,在正值渴望阅读课外读物的年龄,却由于刚刚经历了“”,很多东西都被打上“封资修”的标签。因此,时能读到的书籍,可谓少之又少,只好翻来覆去地看家里仅存不多的几本旧书,一本《史记》被读得烂熟的时候,竟不知不觉的与历史读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思想的解放,很多的历史作品让我目不!接。在大学期间,虽然读的是理工科,可我却“不务正业”,几乎将学校图书馆里收藏的各类史籍读了个遍。互联网兴起之后,我混迹于天涯、西祠等各论坛之间,与同道中人一起品古论今,坐而论道。
我之所以写关于朱元璋的书籍,一方面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朱元璋是我国历代皇帝中具有颇多争议的人物。喜他的人认为,其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大搞惠民工程,开创了“洪武之治”,堪称“千古一帝”;厌他的人则将其视为暴君,说他刻薄寡恩,冷血残暴,大诛功臣,兴文字狱等各种负面评价不一而足。这些看法都有他们的道理,毕竟事实就摆在那里,史料记载得清清楚楚,作为万众瞩目的一国之君想赖也赖不掉。
可这些都是朱元璋称帝后的事,为了让人们对朱元璋有个更清楚、更详细的认识,本书从其出生到去世,全方位叙述了一遍,包括成长过程、参加的原因、执掌大权的经过、婚姻家庭、与子女关系……
中国有句古语叫“时势造英雄”,朱元璋纵使终登顶成为皇帝,也不过是个奴隶———历史的奴隶,这话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说的(见《战争与和
平》)。既然是奴隶,那他的活动都离不开历史这个主人的驱使。朱元璋出生在汉人、南人地位低的时代,他家又是赤贫中的赤贫,父母都是老实巴
交的佃户,受尽了元朝统治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劳累了一辈子,还是过着上无片瓦下无扦锥之地的生活,到死都没挣下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直
到多年后,朱元璋每每回忆起来,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是这样写的:“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元朝政府只知道残酷压榨人民,对民众的死活漠不关心,一连串的灾害:旱灾、蝗灾、瘟疫……政府没有任何赈灾措施,使未成年的朱元璋一下子失去父母、哥姐等七位亲人。作为朱家的幸存者,朱元璋该如何面对眼前的绝境?
孟子站在乐观主义的角度安慰人们,要坚定信念: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可我总觉得朱元璋时肯定不这么想,为了活命,只好与二哥分开,二哥外出逃荒,他则到皇觉寺出家了和尚。
这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分散的原则。果然,二哥从此再无音讯,估计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或是孤身一人在讨饭中被其他乞丐欺凌而死。
朱元璋虽然后来也被迫走村串户讨饭,不过还好,他入了佛门。
朱元璋就仗着一身行头游遍了淮西大地,虽然后来他回忆说“那时候可苦了,讨到上顿还不知道下顿在哪里,过了还不知道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可万幸的是,他活下来了。
天下大乱的时候,朱元璋也只是想安安心心个与世无争的僧人。可由于元朝已经腐败透顶,军队在农民起义中,竟然拿平民充数,贪功冒领,使很多人想“苟全性命于乱世”都变得不可能了。朱元璋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才参加的红巾军,人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造反?这才是推动朱元璋走上起义道路的时代大背景。
朱元璋是人不是神,然不知道自己日后会成为一国之主,可他很清楚,既然踏入了造反的行列,就没有了任何退路,要想保住项上的人头,唯有拼命奋斗,紧跟历史的潮流,与红巾军一道立于不败之地。
之后,他所做的事情无不是围绕这个中心点展开。直至遇到冯国用弟、李善长等谋士后,眼界才豁然开朗,人生还可以有这样的追求!人一旦有了理想和目标,境界肯定不一样了。也就是从这一刻起,朱元璋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了。
随着事业不断做大做强,就像朱元璋发布的《谕中原檄》中所说“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
终于成就了帝业。
朱元璋的一生无疑是传奇而伟大的一生,他由贫苦的放牛娃起家,在乱世之中叱咤沙场,开创了盛唐以后又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他执政的三十年不仅创立了大明朝坚实的基业,还形成了成熟的施政纲领,修订了完善的法律制度,规划出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后,我用书中的结尾做结束语:关于朱元璋的功过是非,后人评价恒河沙数,我只想说一点,朱元璋的残酷冷血是针对不法官员和新贵的,对黎民百姓却是呵护有加。
卖贝商城 推荐:草根的逆袭 :朱元璋 (覃仕林 著)开国皇帝的心路历程 草根逆袭的典型代表 出身贫寒,还做过和尚,到底是怎么称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