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名将传(精)》(王永均)-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王永均著的《黄埔军校名将传(精)》对国共两党出身黄埔军校(包括分校)的教职员和前六期学生的三百多 将领分别列传,较为详尽地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重大活动和战斗历程的 部大型专著。该书根据实事求、秉笔直书的原则,对国共两党黄埔名将在历 的作用、地位和功过是非,都作了客观公正的叙述,如对 将领,既写了“围剿”工农红军和参加第三次 战争与解放军作战的事实,也记述了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为 和民族所立的战功。

内容提要

黄埔军校(全名为 陆军军官学校)是现代中国 负盛名的一所军事学校,是一个至今令人惊叹的奇迹。它是 的产物,藏龙卧虎,将星云集。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军各级将领不胜枚举,形成黄埔系,是蒋介石的嫡系和控制军队的主要力量。而1955年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亦有一半(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曾是黄埔师生。王永均著的《黄埔军校名将传(精)》对黄埔军校(包括分校)的教职员和前六期学生中的近四百位 将领分别立传,以有限的篇幅,较为详尽地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战斗历程和历史地位。梁由之先生认为,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一、秉笔直书,客观公正;二、资料齐备,剪裁得体;三、述评可信,繁简得。是一部兼具资料性和可读性、不可多得的佳作。我们之所以选择《黄埔军校名将传》作为“回顾丛书”的第六本,然是秉承“回顾丛书”的选题原则,即“经过时间和市场淘洗的史学名著”;另一重要原因,则是作者王永均大校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严谨和 。

目录


前言
再版前言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及其历史演变
丁炳权( 中将)
丁德隆( 中将)
马师恭( 中将)
马励武( 中将)
王良(红四军军长)
王俊( 中将)
王诤(解放军中将)
王竣( 追赠中将)
王一飞(原国民军第三军第三混成旅参谋长)
王万龄(原 中将)
王世英(八路军副参谋长)
王世和( 中将)
王仲廉( 中将)
王尔琢(红四军参谋长)
王劲修(原 中将)
王应尊(原 中将)
王治歧(原 中将)
王昆仑(原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王叔铭( 空军一级上将)
王泰吉(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
王柏龄( 中将)
王剑岳( 少将)
王敬久( 中将)
王润波( 追赠少将)
王逸常(原 少将)
王懋功( 中将)
王耀武(原 中将)
毛人凤( 追赠上将)
毛邦初( 空军少将)
毛泽覃(红六军政治部主任)
文强(原 中将)
方天( 中将)
方靖(原 中将)
方暾(原 中将)
方之中(解放军少将)
方先觉( 中将)
方鼎英(原 中将)
邓萍(红三军团参谋长)
邓文仪( 中将)
邓春华( 中将)
邓演达(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
左权(八路军副参谋长)
石觉( 二级上将)
石祖德( 中将)
石衡钟(红八军第四师政委)
甘乃光(国民政府国防 委员会副秘书长)
甘丽初( 追赠上将)
古宜权(红十一军教导团团长)
叶镛(红四师政委)
叶剑英(解放军元帅)
卢浚泉(原 中将)
卢德铭(工农革命军 军 师总指挥)
包惠僧(原国民革命军中将)
冯圣法( 中将)
冯达飞(新四军新编第二支队副司令)
吉章简( 中将)
成仿吾(八路军第五纵队副司令员)
伍中豪(红十二军军长)
伍诚仁( 中将)
任觉五( 少将)
吕旃蒙( 少将)
朱赤( 少将)
朱云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朱实夫( 少将)
刘进( 中将)
刘炜( 中将)
刘型(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
刘峙( 二级上将)
刘戡( 追赠上将)
刘子奇(原 中将)
刘世焱( 追赠少将)
刘玉章( 一级上将)
刘尧宸( 追赠中将)
刘安棋( 一级上将)
刘志丹(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
刘伯龙( 中将)
刘希程(原 中将)
刘咏尧( 中将)
刘宗宽(原 中将)
刘眉生( 追赠少将)
刘畴西(红十军团军团长)
刘嘉树( 中将)
许光达(解放军大将)
许继慎(红一军军长)
关麟征( 中将)
烈、中山( 陆海军大元帅)
孙元良( 中将)
孙明瑾( 追赠中将)
孙炳文(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后方留守主任)
孙德清(红二军团参谋长)
牟庭芳( 中将)
杜聿明(原 中将)
杨林(红一军团参谋长)
杨杰( 少将)
杨至威(解放军上将)
杨光钰( 中将)’
杨步飞( 中将)
杨家骝( 追赠少将)
杨嗣震(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政治部副主任)
李文( 中将)
李弥( 中将)
李谦(红七军第二十师师长)
李士珍( 中将)
李之龙(原国民革命军中将)
李天柱(红八军军长)
李天霞( 中将)
李及兰( 中将)
李玉堂(原 中将)
李世璋(原国民革命军少将)
李汉藩(中共湖南省委 书记)
李仙洲(原 中将)
李延年( 中将)
李良荣( 中将)
李青云(红十五军军长)
李呜珂(中共四川省委 书记)
李宗仁( 一级上将)
李运昌(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司令)
李荩萱(原 少将)
李济深(原 一级上将)
李铁军( 中将)
李树森( 中将)
李逸民(解放军少将)
李富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李超时(红十四军政委)
李楚瀛( 中将)
李默庵(原 中将)
严重( 中将)
吴展(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参谋长)
吴光浩(红十一军军长)
吴思豫( 中将)
吴振民(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副师长)
吴继光( 少将)
吴稚晖(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
肖芳(红一军第三师师长)
肖乾( 中将)
肖人鹄(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军长)
肖作霖(原 中将)
肖赞育( 中将)
余洒度(原工农革命军 军 师师长)
余程万( 中将)
余锦源( 中将)
邱行湘(原 少将)
邱清泉( 追赠上将)
邱维达(原 中将)
何昆(红十四军军长)
何文鼎( 中将)
何应钦( 一级上将)
何绍周( 中将)
何浩若( 中将)
冷欣( 中将)
汪精卫(南京汉奸政府上将)
宋时轮(解放军上将)
宋希濂(原 中将)
宋恩一(原 中将)
宋绮云(国民革命军少将)
宋瑞珂(原 中将)
沈向奎( 中将)
沈发藻( 中将)
沈应时( 追赠中将)
邵力子(原国民革命军少将)
邵元冲( 少将)
陆 夫(红四师政治部主任)
陈良( 中将)
陈沛( 中将)
陈武( 中将)
陈烈( 中将)
陈铁(原 中将)
陈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二师党代表)
陈焯( 中将)
陈诚( 一级上将)
陈赓(解放军大将)
陈毅(解放军元帅)
陈大庆( 二级上将)
陈文杞( 少将)
陈公博(南京汉奸政府上将)
陈直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部部长)
陈克非(原 中将)
陈伯钧(解放军上将)
陈林达( 中将)
陈牧农( 中将)
陈奇涵(解放军上将)
陈忠柱( 少将)
陈明仁(解放军上将)
陈金城( 中将)
陈孟熙(原 少将)
陈素农( 中将)
陈继承( 中将)
陈颐鼎(原 中将)
冻毅安(红八军一纵队纵队长)
张纯( 中将)
张镇( 追赠上将)
张子清(红四军十一师师长)
张元祜( 中将)
张开荆(解放军少将)
张友清(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
张本禹( 少将)
张世希( 中将)
张廷孟( 空军中将)
张赤男(红四军十一师政委)
张灵甫( 中将)
张国焘(原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
张宗逊(解放军上将)
张金廷( 中将)
张炎元( 中将)
张治中(原 中将加上将衔)
张雪中( 中将)
张静愚( 中将)
张耀明( 中将)
范汉杰(原 中将)
范树德(原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部长)
林彪(解放军元帅)
林伟俦(原 中将)
易安华( 少将)
罗列( 二级上将)
罗奇( 二级上将)
罗历戎(原 中将)
罗君强( 中将)
罗瑞卿(解放军大将)
金佛庄(国民革命军少将)
季方(原国民革命军少将)
季步高(中共广州市委 书记)
周复( 中将)
周士第(解放军上将)
周文在(解放军少将)
周伟龙( 中将)
周至柔( 一级上将)
周志道( 中将)
周佛海( 中将)
周振强(原 中将)
周恩来( 军事委员会副 )
周逸群(红二军团政委)
周维炯(红一军第三师师长)
郑介民( 二级上将)
郑作民( 中将)
郑洞国(原 中将)
郑庭笈(原 中将)
郑庭烽( 中将)
官惠民( 少将)
柳际明( 中将)
胡素( 中将)
胡机( 中将)
胡琏( _级上将)
胡筠(红五军一纵队党代表)
胡谦( 中将)
胡义宾( 少将)
胡公冕(原红十三军军长)
胡汉民( 代理大元帅)
胡长青( 追赠上将)
胡宗南( 二级上将)
胡陈杰(红三军第九师参谋长)
胡靖安( 中将)
赵镈(八路军鲁南军区政委)
赵一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赵子直(原 中将)
赵自选(中共广东省驻东江军事特派员)
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项英(新四军副军长)
侯镜如(原 中将)
姚琮( 中将)
姚中英( 少将)
姚国俊(原 中将)
俞飞鹏( 二级上将)
俞济时( 中将)
段玉林(红三军八师师长)
段德吕(红六军军长)
郜子举( 中将)
钟松( 中将)
钟彬( 中将)
施复亮(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主任)
恽代英(黄埔军校政治主任教官)
姜镜堂(红四军十二师政委)
洪水(解放军少将)
洪士奇( 中将)
洪剑雄(国民革命军 军第十四师政治部主任)
宣侠父(原国民革命军中将)
宣铁吾( 中将)
贺户洋(红军新编第十二军代理军长)
贺国中(红五军四纵队纵队长)
贺衷寒( 中将)
桂永清( 海军一级上将)
袁朴( 二级上将)
袁也烈(解放军少将)
袁仲贤(解放军第八兵团政委)
袁守谦( 二级上将)
袁国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顾希平( 中将)
顾孟余(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代理党代表)
顾视同( 一级上将)
聂荣臻(解放军元帅)
夏曦(红三军政委)
夏季屏( 中将)
夏楚中( 中将)
钱大钧( 中将加上将衔)
倪志亮(解放军中将)
徐谦(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团委员)
徐会之( 中将)
徐向前(解放军元帅)
徐成章(琼崖工农革命军东路军总指挥)
徐彦刚(红一军团参谋长)
徐焕升( 空军二级上将)
郭俊(国民革命军追赠中将)
郭天民(解放军上将)
郭化若(解放军中将)
郭汝瑰(原 中将)
郭沫若(原国民革命军中将)
高吉人( 中将)
高致嵩( 追赠中将)
高魁元( 一级上将)
唐纵( 中将)
唐星(原 中将)
唐澍(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
唐天际(解放军中将)
唐云山( 中将)
唐生明(原 中将)
唐生智(原 一级上将)
唐守治( 二级上将)
容有略( 中将)
陶铸(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
陶希圣( 少将)
黄杰( 一级上将)
黄维(原 中将)
黄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
黄公略(红三军军长)
黄纯一(红五军七团团长)
黄启东( 少将)
黄珍吾( 中将)
黄梅兴( 追蹭中将)
黄锦辉(中共广州市委 书记)
曹厂化(解放军少将)
曹天戈(原 中将)
曹日晖( 中将)
常乾坤(解放军中将)
康泽(原 中将)
阎揆要(解放军中将)
梁恺( 中将)
梁汉明( 中将)
梁华盛( 中将)
梁希贤( 少将)
彭善( 中将)
彭士量( 追赠中将)
彭干臣( 军事委员会委员)
彭杰如(原 中将)
彭明治(解放军中将)
彭战存( 中将)
彭孟缉( 一级上将)
董钊 中将)
董朗(红四军参谋长)
董益三(原 少将)
蒋介石( 特级上将、陆海空军大元帅)
蒋先云(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七十七团团长)
蒋伏生( 中将)
蒋志英( 少将)
蒋坚忍( 中将)
蒋鼎文( 二级上将)
覃异之(原 中将)
覃道善(原 少将)
韩浚(原 中将)
傅正模(原 中将)
程子华(解放军第十三兵团司令员)
鲁易(红三军政治部主任)
曾中生(红四方面军参谋长)
曾扩情(原 中将)
曾泽生(解放军中将)
谢晋元( 追赠少将)
雷忠( 少将)
雷经天(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政委)
赖传湘( 追赠中将)
阙汉骞( 中将)
蔡中熙(红二十五军军长)
蔡忠笏( 中将)
蔡炳炎( 追赠中将)
廖昂( 中将)
廖仲恺(黄埔军校党代表)
廖运升(原 少将)
廖运周(解放军少将)
廖运泽(原 中将)
廖耀湘(原 中将)
谭延闿( 上将)
谭希林(解放军中将)
缪斌( 中将)
熊雄(国民革命军少将)
熊受暄(红一军政治部主任)
熊新民(原 少将)
熊绶春( 追赠上将)
漆德玮(红一军第二师师长)
潘忠汝(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总指挥)
潘朔端(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副参谋长)
潘裕昆( 中将)
燕鼎九( 追赠少将)
霍揆彰( 中将)
戴笠( 中将)
戴之奇( 中将)
戴安澜( 追赠中将)
戴季陶(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酆悌( 少将)
附录:
1.黄埔军校教职员名将一览表
2.黄埔军校 期名将一览表
3.黄埔军校第二期名将一览表
4.黄埔军校第三期名将一览表
5.黄埔军校第四期名将一览表
6.黄埔军校第五期名将一览表
7.黄埔军校第六期和黄埔军校 班名将一览表
8.黄埔军校各分校教职员及学生名将一览表
9.本书未列传的黄埔军校前六期教职员及学生名将一览表

精彩试读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黄埔军校及其历史演变 次 革命战争时期的黄埔军校,是在实现 次 的条件-下,孙中山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国历 所培养革命干部的陆军军官学校。它为国共两党培养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和 将领。
在 次 革命战争时期,黄埔师生东征北伐,在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立下了革命的宏伟业绩。他们这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战斗精神,和官兵团结、遵守纪律、热爱民众的优良作风,被誉为“黄埔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出身黄埔的国共两党爱国将领,率领广大官兵,在抗日 前线,前仆后继,英勇杀敌,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八周年,捍卫 领土与主权,为 、为民族立下不朽战功。在十年内战和第三次 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国共两党处于分裂状态,两党中的黄埔将领兵戎相见,在长达十四年的两次内战中,真刀实 ,拼死搏杀,以争高低胜负。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代表着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因而 终战胜了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 ,解放了中国大陆,蒋介石率残部败退 。此后,便在大陆和 之间形成了长达近四十年的隔 状态。
1984年6月,在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在北京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该会以“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为宗旨。希望海峡 和港澳、海外的黄埔师生,以民族大义和 利益为重,促进 的实现,共同建设一个统一、文明、繁荣昌盛的中国。1988年6月, 也成立了“军事院校校友会筹备会”,明确表示:“虽然我们出身于不同的军事学府,但每位校友都源自黄埔一脉,永怀亲爱精诚的共同校训,承传了团结、负责、牺牲的黄埔精神。虽然我们已从军中离退,但我们热爱 ,关心国事,怀念年袍泽生死与共的情谊,永不变易。”海峡 黄埔师生都有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统一的共同意愿。
纵观黄埔军校六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黄埔军校对我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我国现代 占有重要地位,值得大书特书。现将 创办的黄埔军校在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情况及大革命失败后黄埔军校的历史演变情况简介如下:一、黄埔军校的创建孙中山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受到鼓舞和启示,认识到他从事革命斗争之所以一再遭受挫折,主要是没有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于是,他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着手进行改组 和筹建新型军事学校的工作。1921年12月,孙中山在与共产 代表马林会谈时,马林建议孙中山组织一个能联合各阶层尤其是工农群众的政党和创办军官学校,孙中山表示赞同。1922年9月,孙中山-d开有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参加的改进 会议.并 茅祖权、陈独秀等九人组成中国 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开始进行国民党改组工作。1923年8月,派蒋介石、沈定一(中 员)、张太雷(中 员)、王登云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10月,指派廖仲恺、谭平山(中 员)等九人组成 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 改组事宜。11月,在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孙中山提出筹办军官学校。1924年1月20日,有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等参加的 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 的实现,为创立军官学校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 一大召开期间,孙中山于1924年1月24日正式决定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并任命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1月26日.又任命王柏龄、李济深、俞飞鹏等七人为筹委会委员。1月28日,指定广州东郊黄埔岛上的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因校址设在黄埔岛,故又通称黄埔军校。1月30日, 一大闭幕,参加大会的国共两党代表受委托回原籍招收军校学生。如共产党人何叔衡负责办理黄埔一期在湖南的招考事宜;毛泽东曾在上海负责上海及其他地区转来考生的复试和接送工作。2月6日,军校筹备会设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王柏龄、李济深、俞飞鹏等分任各部临时主任,开始军校的筹办工作。但蒋介石对筹办军校不热心,于2月21日向孙中山提出辞职,并擅自离开广州到上海。2月23日,孙中山任命廖仲恺代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继续进行军校的筹办工作。3月21日,孙中山决定成立入学试验委员会,王柏龄、邓演达、严重等九人为委员,蒋介石为委员长,但因蒋辞职未归,由李济深任代理委员长。3月27日,举行第一期新生入学考试。4月21日,蒋介石返回广州。4月28日,黄埔一期学生入学考试放榜,正取三百五十人,备取一百二十人。5月3日和9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廖仲恺为该校 党代表,5月5日, 期学生入校学习。共产党员茅延桢、金佛庄担任学生第二队、第三队队长。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致开学词,指出:“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开办这个军官学校 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正式成立。
二、黄埔军校的组织机构黄埔军校的组织机构,首先设有校本部。由军校 孙中山、校长蒋介石、校党代表廖仲恺组成校本部,是全校的 领导机构,直接隶属于 中央执行委员会。P1-3

卖贝商城 推荐:《黄埔军校名将传(精)》(王永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