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国》-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

  &sup□; □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重要作品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可的莫言代表作

  &sup□; □004年□□□Nonino国际文学奖获奖作品

  &sup□; □001年□□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获奖作品

  &sup□; 超出读者阅读经验的讽刺小说代表作,觥筹交错间毕露批判锋芒

  &sup□; 将反腐败题材文学提升至高水平的长篇力作

  &sup□; 放浪不羁的侦查员前往酒国探查奇案,酿造学博士通过作家“莫言”获取写作真经

  ——三层叙事结构,双重故事线索,营造魔幻戏剧与悬疑电影式的阅读体验

  &sup□; 将反腐败题材文学提升至高水平的长篇力作

  &sup□; 简体字版授权,经典畅销“莫言长篇小说全编”系列,□0□0年全新修订版

  莫言说:“《酒国》表现了我对人类堕落的惋惜和对腐败□□的痛恨。”“如果把《酒国》和《丰乳肥臀》进行比较,那么,《酒国》是我美丽刁蛮的情人,而《丰乳肥臀》则是我的宽厚沉稳的祖母。

  内容简介

  《酒国》是□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创作于1989年至199□年。因为“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酒国》法语版荣获□001年□□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004年,□□□语版荣获Nonino国际文学奖。

  本书有三层叙述结构,□□层是书中角色中年作家“莫言”所著□□院特级侦查员丁钩儿进酒国调查地方官员烹食□婴一案,却无法逃离酒色陷阱,□终跌进茅坑淹死的中篇小说;第二层是与“莫言”信件来往的酒国博士李一斗创作的九篇短篇小说,从李一斗的角度讲述了酒国中一系列荒诞故事;□后一层是“莫言”与李一斗往来的信件,□终“莫言”亲临酒国与李一斗等人见面,并与自己笔下的“丁钩儿”一样不可抑制地接触酒色、开始堕落的故事。

  “《酒国》表现了我对人类堕落的惋惜和对腐败□□的痛恨。”——莫言

  前言序言

  酒后絮语

  ——代后记

  童年时,村头来了一位拉着骆驼的相面先生,许多人围观,我也挤进去看热闹。相面先生对众人说我:“这个小孩眉中藏痣,主定长大了能喝酒。”时村人们都以糠菜果腹,酒是极端奢侈之物,我既然相上主定能喝酒,也许长大后必有酒喝,有酒喝生活必然不会错——于是众人便用异样的目光打量我,看我这未来的酒徒,记得我时颇为得意。

  七十年代初,生活略有好转,有一次父亲在家招待一位尊贵客人,剩了半瓶酒,放在后窗台上。我盯着那半瓶酒,突然想起了相面先生的预言,便取下酒瓶,拔开塞子,狠嘬了一口。口腔麻辣,眼睛流泪,是酒给我的□□次感觉。这也便是我饮酒生涯的开始。

  从此后只要家里没有人我便偷喝瓶中酒,自然是日日见少,担心被发现皮肉受苦,灵机一动,去水缸里舀来水,倒入酒瓶中,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发现了这方法后,就更加放肆地偷喝,反正水缸里有的是水。渐渐地感到瓶中酒味越来越寡淡,不敢再喝,心中日日忐忑。过了些日子,又有客人来,父亲用那半瓶酒待客,竟然没有尝出酒味淡薄,也许是尝出来没说。总算是把这半瓶酒解决了,去了我一块心病。

  母亲是知道我的鬼把戏的,但她并没有在父亲面前揭露我。我从小嘴馋,肚子似乎永远空空荡荡。饿苦了,所以馋。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无论藏在什么地方,都会被我找到。母亲对我的馋无可奈何,她曾用手指点着我的额头,痛苦万端地说:你怎么这样馋呢?为什么屡教不改呢?因为吃,你赚了多少厌弃?让我为你担了多少羞耻?你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个馋毛病改掉呢?你现在不但偷吃,还偷喝,喝了你爹的酒,就往里加凉水,你以为我不知道吗?——在母亲的斥责声中,我感到无地自容。

  那时候的酒是用红薯干做原料烧出来的。这种酒质量低劣,味道苦辣,稍微喝多一点就烧心、头痛、吐酸水;而用高粱烧出来的酒,无论喝多少也不会头痛。我的大爷爷是喝酒的专家,许多关于酒类的知识,我都是从他那里得知的。

  这位大爷爷是个中医,父亲说他三十多岁时才立志学医,后来竟学成了。他虽然没学到扁鹊、张仲景那种程度,但在方圆百里地盘上,很有些名气,也算是一方名医。他一生服务乡里,有口皆碑。父亲经常用大爷爷老大立志、学有所成的榜样来鞭策激励我,并让我跟他去学习中医。父亲说,什么人的饭碗都可能打破,唯独医生的饭碗打不破,因为皇帝也要生病。父亲说,只要你能学成,那保准你一辈子吃香的喝辣的。

  那时我因为组织“蒺藜造反小队”被赶出校门,干农活又不中用,便有许多时间泡在大爷爷家。名曰学医,实则是泡在那里看热闹,听四乡八屯前来求医的人说一些逸闻趣事。大爷爷是地主成分,只因为有医术,“土改”时才免于一死。解放后政府对他特别照顾,没强制他下田劳动,允许他在家里坐堂行医。他那时已经年近八十,但耳聪目明,头脑清楚。他是个很健谈的人,尤其是三盅酒落肚之后。我从他的嘴里听过很多故事。这是事实,并不因为马尔克斯有个善□□□的外祖母我就造出一个善□□□的大爷爷来类龙比凤。后来听上了年纪的村人私下里说,大爷爷年轻时是个花天酒地的人,干过不少闻名乡里的风流事。听到祖辈的秘史,感到很亲切,并没有影响我对他的尊敬,反而感到敬佩。大爷爷有一种怀旧情绪,薯干酒令他很不满意,高粱酒很难买到大概也买不起,所以他也只能喝着薯干酒怀念高粱酒。

  大爷爷说那时候我们这个只有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子里有两家规模很大的酒坊。东北乡遍地高粱,酒坊里烧的自然是高粱酒。那两家酒坊都有自家的堂号,一曰“总记”,一曰“聚元”。两家在“土改”时都被划为地主,他们的后辈都低头弯腰地承受了几十年祖辈遗给的苦难。“总记”的一个小儿子是解放初期的大学生,“反右”时被划为“右派”,“文革”期间被开除公职,赶回家乡劳改。他体力不济,干不了重活,只能与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混在一起。我常常看到他瞪着被薯干酒烧红的眼睛说一些疯话:酒啊,酒啊,亲娘比不上一瓶酒啊!“文革”结束后,他恢复了公职,离开家乡前,在大街上摆上一个缸,把周围三家供销社的酒全部买了,灌了满满一缸,然后爬到树上放鞭炮,号召全村人来喝酒,庆祝他平反,同时为自己招亲——立刻就有一个贫农的女儿上门来自荐——八十年代末,“总记”的几个后代扬言要恢复祖先的荣耀重建酒坊,说不但要造高粱酒,还要造葡萄酒。他们弄了一些据说是从□□□进口的葡萄种苗让乡亲们栽种,可惜这几个幻想家的热情在葡萄还没结果之前就冷却了。

  那时候我们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酒香洋溢,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大都在酒坊里干过活儿。在酒坊里干活,酒是随便喝的,只要不耽误干活,掌柜的不会出言。我的一个表大伯说,那时酒坊伙计们的饭食很好,一天三顿白面,早晨四个小菜,每人一个咸鸭蛋,中午晚上有鱼有肉,酒管够。所以那时候的伙计,干活没有不卖力气的。这个表大伯腿瘸,就是在“总记”酒坊里干活累的。大爷爷那时候开着药铺,是村子里的头面人物,他自然不会到烧酒作坊里去卖大力,但他对酿酒的过程了如指掌。我写作《红高粱家族》时,从他们过去的生活中,获取了很多灵感。

  大爷爷八十多岁时,每天还要喝两顿酒,午饭喝,晚饭喝,每次喝半斤。他年轻时能喝多少?谁也说不准。他对我讲过他自己的两次喝酒经历。一次是他出外为人诊病归来,在路上碰到一位朋友,朋友背着一坛酒,十二斤装,老秤。两人寒暄几句,坐下就喝。没有佐肴,正好路边有几棵野锥蒜,就掐着锥蒜叶儿肴。搬着坛子,你咕嘟几口递给我,我咕嘟几口递给你,一会儿工夫,就把一坛酒咕嘟光了,那几棵野锥蒜还没吃完呢。然后抿嘴站起来,意犹未尽,拱手道别,各走各的,没事人一样。人均六斤白酒,老秤,竟然都没醉意,用现在的眼光看,简直就是海量了。而另一次,在邻村的一次酒宴上,他一眼看到对面而坐的竟是一位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杯酒饮罢,辞席而去,摇摇晃晃,感到烈火在脑子里燃烧,过了连结两村的小石桥,一头栽在村头的一个草垛边上,醉了整整一夜,醒来后看到一个车轮般大的红日冉冉升起,照耀着遍地霜雪。

  后来我渐渐大了,必须下地干活换取自己的饭食,大爷爷家不能去泡了,学习中医的事也就罢休。父亲对我的不堪造就非常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因为食物不足,家庭里永远笼罩着阴沉的空气,所以我和哥哥姐姐们,除了吃饭、睡觉不得不回家外,其余的空闲时间几乎都泡在六叔家。六叔家然也吃不饱穿不暖,但穷欢乐的气氛浓厚,村里那些颇有趣味的人,都是六叔家的常客,在那些漫漫的冬夜里,他们每晚必到。房子小,人挤,我的位置在墙角,与一株养在破水缸里瑟缩在墙角熬冬的夹竹桃紧挨着。屋子里永远不生火,脚冻得像猫咬着一样痛。一灯如豆,温暖地照耀着众人模模糊糊的脸。屋子里烟雾腾腾,这些乡村的口头小说家们你一段我一段地编织着奇闻怪事,有时也议论经济,有时也批评政治,□多的话题则是妖魔鬼怪和村中人的□女情事。有一夜晚,下着鹅毛大雪,众人照旧来了,不知是谁说:要是有壶酒就好了。没有酒,但每个人都在想象着雪夜饮酒的幸福情景。六叔灵机一动,拿出半瓶给猪打针消毒用的酒精(他是赤脚兽医)兑上一碗凉水,从咸菜缸里捞出一个白菜疙瘩肴,便你一口我一口地喝起来。这件事在《酒国》里得到了表现,但喝瞎眼睛的事是没有的,大概我们摄入的甲醇量还没有达到伤害身体的程度。

  到了八十年代,生活好转,喝酒已是常事。造酒是暴利行业,大大小小的酒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各种各样的酒造出来,散装的红薯干酒见不到了,所有的酒都是瓶装盒盛,而且包装越来越豪华。报章上不时揭露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喝坏了人的事件,读之令人心怵。假酒制造者遍布各地,手段卑劣,令人发指。大批的假酒制造者和销售者发了横财,被揭露者不过千万之一。即使被揭露了,也不过罚点款了事,这点罚金与他们牟取的暴利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所以,更多的假酒制造者继续用他们的毒酒害人,许多地方的官员对形形色色的制假集团是姑息的甚至是庇护的,其背后的情景可以想象。其实何止是假酒呢?常有人戏言:除了假的是真假,其余的都是假的。好在我们被蒙骗惯了,人命又不珍贵,所以买了□□也就摇摇头,连愤怒的兴趣都日益淡漠了。近日来,正在掀起一个揭露□□的运动,但愿运动过去,不要恢复如初,甚至□本加厉。我在北京,为防止上,轻易不买个体户的东西。因为这些人的东西真货不多。而且这些人大都怀揣利刃,弄不好就要捅人。但从报纸上看到,连堂皇的国营商店里也充斥着□□,不用说,进货的人发了财。看起来,泛滥成灾的造假和销假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现象,现象背后有深刻的背景,在腐败没得到有效遏制之前,□□永难灭绝。官员的腐败,是所有社会丑恶现象的根本原因。官员腐败问题得不到控制,制假卖假问题解决不了,社会风气堕落问题解决不了,环境污染问题解决不了。连那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他们的天敌,也是腐败官员。

  刺激了我的神经、触发了我的灵感,使我动笔写《酒国》的是一篇刊登在某家报刊的文章:《我曾是个陪酒员》。写这文章的是一位家庭出身不好,在念书时就被划为“右派”的人。他念的是中文,毕业后分到东北某矿山的子弟学校教员,一直郁郁不得志,连个老婆也讨不到。有一次,开了工资之后,他买了八斤酒,想,索性醉死算了。他写了□□,背着酒,进了山,找了片小树林,坐下,喝光了八斤酒,等死,但除了肚子发胀,别无不适之感。他这才明白自己是个永远喝不醉的人,于是放声大哭。学校的人发现了他的□□,赶紧找到他,发现满地酒瓶,一人号啕。问他哭什么?他说原本想喝酒寻死,没想到毫无反应,这个月的工资也糟光了,因此悲从中来。众人哭笑不得。渐渐地他千杯不醉的声名传播了出去。有一天,矿山□□派员来考察他的酒量,他着来人的面连灌三瓶烈性白酒,面不改色心不跳。于是他被调到矿山□□□□□,具体工作是陪矿山的干部出席酒宴。从此后他如鱼得水,无数的来宾倒在他的面前。他是中文科班出身,编几句敬酒词儿那是小菜一碟,人又机灵,常常妙语连珠惊四座,深得领导宠爱。他走到街上,许多人都投过来敬仰的目光。临近的几家大企业想用重金把他挖过去,矿山决不放他。自然,老婆也讨到了,而且是本地区有名的美女。酒中自有黄金屋,酒中自有千钟粟,酒中自有颜如玉。

  文章是这位饮酒的天才调回南方故乡后写的,字里行间充满痛定思痛的味道。如果他还在东北矿山工作,大概他也不会写这文章。

  《酒国》动笔于一九八九年九月,原想写部五万字左右的中篇,但一写起来就没了遮拦。原想远避政治,只写酒,写这奇妙的液体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写起来才知晓这是不可能的。今社会,喝酒已□成斗争,酒场□成了交易场,许多事情决定于觥筹交错之时。由酒场深入进去,便可发现这社会的全部奥秘。于是《酒国》便有了讽刺政治的意味,批判的小小刺芒也露了出来。

  即便根据官方统计的数字,我们每年消耗的酒量也是惊人的。虽然禁止公费吃喝的明令再三颁布,但收效甚微,而且每整顿一次,便有一次疯狂的反弹。各种各样的斗酒方式应运而生。我与许多小官吏是朋友,也跟着他们喝了很多不花钱的酒,这也是腐败行为,我知道。我深深体会到,赴这种比赛酒量的宴席绝不是一件乐事,只要你还讲信义、好冲动,必定要被放倒,只有那些冷面冷心冷静的人,才能不被灌醉。而喝醉后的难受滋味,比感冒了难熬许多。我醉酒一次,脑筋要麻木起码一星期。但一上酒席,三杯下肚,便忘了先前的痛苦,总是像英雄一样豪饮,像狗熊一样醉倒。那些小官吏们,其实也想回家与家人一起吃饭,有兴时自随自便啜两盅,但他们身不由己。一方面他们因用公费吃喝、酒海肉山地挥霍浪费而被百姓诅咒,一方面他们又深受酒宴之苦。这大概是中国的一个独特矛盾。我想中国能够杜绝公费吃喝哪怕一年,省下的钱能修一条三峡大坝;能够杜绝公费吃喝三年,足可以让那些尚未脱贫的农民脱贫。这又是白日梦。能把月亮炸掉怕也不能把公费的酒宴取消,而这种现象一日不得到控制,百姓的口诽腹谤便一日不能止。

  《酒国》中写了几位小官吏,我对他们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与宽容。因为我深知,假若把我放在他们的位置上,我会跟他们一样。我经常想,能不能像朱元璋那样,把贪官污吏剥皮揎草,挂在公堂上,以警后任?我把这想法跟好友说,他们笑我幼稚。朱元璋剥皮揎草,也没制止王朝的腐败,我是太幼稚了。

  然,《酒国》首先是一部小说,□耗费我心力的并不是揭露和批判,而是为这小说寻找结构。目前这小说的结构,虽不能说是□好的,我自认为也是较好的了。语言也让我挖空心思。□好写的是酒后絮语,□难写的也是酒后絮语。如果读者能从这部书里读出一些不同于我过去作品之处,就使我欣然如醉了。

  写到此处,这文章也该收尾了。但流连不忍离去,何故也?因为遗憾太多,过去五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几同一部酒的历史,酒成就了多少好事,也坏了多少好事。古人沉醉着,度过了多少峥嵘岁月,写出了多少辉煌诗篇,而我醉着酒,只写出了这冷眼文章。我想今后一定会有关于酒的巨著产生,我这《酒国》,不过是一声长啸而已,有高啸如风者在后。

  附注——

  “苏门啸”,钱仲联注引《魏氏春秋》曰:“阮籍……尝游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杵臼而已。籍闻而从之,论太古无为之道,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先生修然曾不眄之。籍乃吟然长啸,韵响寥亮。苏门先生迴尔而笑。籍既降,先生喟然高啸,有如风音。”

  长啸自谓不凡,更有高啸在后。

  一九九二年五月

  目录

  □□章  1

  第二章  41

  第三章  79

  第四章  117

  第五章  165

  第六章  195

  第七章  □□9

  第八章  □73

  第九章  311

  第十章  331

  酒后絮语——代后记  359

  精彩书摘

  一股热流在身体里串流,蛇行,蚯蚓的隧道。怒火乍起,如火柴的头颅,訇然引燃,脑髓白热,宛若炉中炭,宛若雷电,奋勇的感情在胸中澎湃。

  是的呀,神灵从不说话,他们不说话,但他们的姿势比甜言蜜语更生动更有力量,使你无法抗拒。

  我认为,狂妄与谦卑,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两种人生态度,很难说哪种好哪种不好。事实上,看似狂妄的人实际很谦卑;看似谦卑的人骨子里却很狂妄。有的人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刻极狂妄,而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刻又极谦卑。绝对的狂妄和永远的谦卑大概是没有的。

  丁钩儿持枪的手脖子酸软,枪口渐渐下落,他的眼前迷蒙一片,那只缩回茧壳的美丽蝴蝶又开始向上爬行,□□的感觉沉重如巨石,压着他的肩头,他感到自己立场不稳,骨骼随时都会瓦解,面前是一个散发着臭气的无底泥潭,陷下去就不可自拔,陷下去就是灭顶之灾。

  他感到一股清泉流入胃肠,浇灭了烈火,唤醒了神志。身躯恢复活力,把那爬出头颅的美丽意识之蝶吸附回来。

  眼看着她就要瘫倒时,一道灵光在她脑子里照出了一条道路:路上有一棵被雷电袭击过的大树,半边青翠欲滴,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半边铜枝铁干,片叶不存,在如海的阳光里,放射着奇异的神采。她顿时悟到:这棵树就是我。

  在茫茫太空中一个小如微尘的星球上,在这个星球的人海里,站着一个名叫丁钩儿的侦查员,他心中迷糊,缺乏上进心,情绪低落,悲观孤独,目标失落,他漫无目标地、无所得也无所失地,朝着装煤场上那些喧闹的车辆走去。

  我从酒柜里摸出一瓶正宗杜康,用牙齿咬掉塞子,叼住瓶口,昂首向天,咕咕嘟嘟,一口气喝罄,欣欣然,醺醺然,飘飘然,驱逐笔走龙蛇,灵感如潮,孔雀开屏,百花齐放,给我敬爱的老师写信。

  金刚钻在灯光中缓缓游动,突然又加速成流星一般。他的神采如利刃一般把满室的金黄色劈出道道缝隙,他在这些缝隙中宛转自如地游动。然后他消失了。

  那只彩□□□似乎疲倦了,它的翅膀越来越沉重,仿佛被露水打湿了。终于,它落在吊灯的金属支架上,悲伤地抖动着触须,看着它的躯壳沉重地跌在地板上。

  他惊奇地发现,地狱并不像传说中那样黑暗无光,而是金碧辉煌。红色的太阳和蓝色的月亮同时放射光芒。一群群身披铠甲的、饰着艳丽条纹的、生着柔软腕足的海洋生物在他的飘摇不定的身体周围游荡。

  他努力想象着日暮黄昏的瑰丽景象:一轮巨大的红太阳无可奈何地往地上坠落,放射出万道光芒,房屋上、树木上、行人的脸上、驴街光滑的青石上,都表现出一种英雄末路、英勇悲壮的色彩。楚霸王项羽拄着长枪,牵着骏马,站在乌江边上发呆,江水滔滔,不舍昼夜。

  作者简介

  莫言

  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76年参军离开故乡,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01□年因作品“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大奖的中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11部,《透明的红萝卜》《儿子的敌人》《欢乐》《爆炸》等中短篇小说100余部,《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锦衣》等话剧、戏曲、影视剧剧作多部;另有散文集、演讲集、对话集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西、俄、日、韩、荷兰、□□、挪威、波兰、□□□、阿拉伯等50余种语言。

  莫言及其作品曾获得冯牧文学奖、联合文学奖、大家•红河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金狮编剧奖、中华艺文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国内重要奖项,以及□□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Nonino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万海文学奖、阿尔及利亚“国家杰出奖”等国际重要奖项。

  此外,莫言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和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艾克斯-马赛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智利迭戈·波塔莱斯大学等中外十余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拥有北京师范大学首位“京师杰出教授”、□□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荣誉院士等称号。

  精彩书评

  “莫言是一位诗人,一位撕碎程式化的宣传海报,把个人从湮没无名的芸芸大众之中提升起来的诗人。”

  “莫言的想象飞越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真相、无常识,亦无同情的世界,是一个人们胆大妄为、孤立无助、荒诞不经的世界。”

  “比起众多追随拉伯雷和斯威夫特——在我们的时代,追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家,莫言的世界更加趣味横生,也更为惊骇人心。”

  ——□0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选摘)

  “《酒国》是一个实验性文体。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

  ——□001年□□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授奖辞

  “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004年□□□Nonino国际文学奖授奖辞

  “他的小说有一种紧迫感和厚重感,无法用寥寥数语来描述。所有代表性的小说都讲述了人类在情感受到世俗规则压迫时陷入的冲突。一位优秀的小说家热爱他笔下所有的人物,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人物里,也包括那些在小说里将要或者必须犯下罪行的人物。任何人要是想谈论中国,都应该先去读莫言的书,我认为他可以和福克纳平起平坐。”

  ——□□作家 马丁•瓦尔泽

  “我个人特别推荐莫言1993年的作品《酒国》。”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酒国》可能是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在创作手法方面□有想象力、□为丰富复杂的作品。”

  ——美国汉学家 葛浩文

  “一个侦探去酒国市调查地方官员烹食婴儿;作者‘莫言’和文学青年李一斗的通信——通过这两条主线,莫言展开了对中国社会与食物之间的关系的评价。”

  ——英国《卫报》

卖贝商城 推荐:《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