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之母的传奇人生:玛格丽特.米德传(英汉对照)-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人类学之母的传奇人生(玛格丽特·米德传英汉对照)》一书中既有原汁原味的英文,又有生动流畅的译文,书中还穿插了许多背景知识拓展,扫描封底二维码即可查看文内精彩知识点解析。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的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成形过程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她提出的文化决定论与代沟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客观记述了玛格丽特·米德的成长及她人类学研究的一生,她一次次跳出陈规,刷新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她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也把独立质疑的精神传递给了后人。

内容提要

玛格丽特·米德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还未满24岁,米德便独自前往南太平洋的美属萨摩亚进行田野考察;作为一名人类学家,她力排众难,在学术领域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作为一名独立女性,她不顾外界的眼光,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作为一名母亲,她打破当时的惯例,坚持按需哺乳。玛格丽特·米德的思想和观念超越了同时代的很多人,也仍在影响着后世之人。

目录

导言大事年表第一章 少女时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亲友(1901—1920年)第二章 从印第安纳州到大洋洲(1920—1925年)第三章 塔乌岛、芋头和发言酋长(1925—1926年)第四章 人是塑造的,而非天生的(1926—1929年)第五章 职业中期的生活变化(1929—1939年)第六章 分裂世界的战争(1939—1953年)第七章 博学大师米德:一位具有全球视角的学者(1953—1978年)第八章 人的模式,充满争议的事业第九章 今天玛格丽特·米德会说什么?

精彩试读

第一章 少女时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亲友(1901—1920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日益增强,那么会轻松自然地出现一种情况——他们会巧妙地抓住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米德和梅特罗,《一种观察方式》,第150页)1918年冬,17岁的玛格丽特·米德学习了三角学和法语,为去韦尔斯利学院学习做准备。这是她中学的最后一年,她即将离开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家。韦尔斯利学院位于波士顿城外,是一所久负盛名、收费昂贵的高等学府。但玛格丽特的父亲突然决定,她不应该再继续求学了。虽然她的父亲主张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但他经常将钱投到有风险的金融项目里。玛格丽特意识到,自己是在替父亲的商业失误接受不公平的对待。家庭医生来到他们家,不是为了给她父亲看病,而是来说服玛格丽特相信,读大学是浪费钱财。他说得越多,玛格丽特的意志就越坚定。屋子里弥漫着一股火药味。最后医生说:“看看那双无用的小手!从来没干过一天活儿,也永远干不了活儿!”玛格,作为一名教授,积累巨额的财富是不得体的。他还认为赚取所需的财富比省吃俭用更可取,这种理财哲学与他妻子埃米莉的观念完全不同。爱德华的时间大多花在经济学实践方面的项目上,例如研究利用由煤矿开采产生的废弃物的机器。他把有限的闲暇时间都用来阅读西方杂志或者研究当时的热点了,如耕作或开采金矿。他的妻子更希望丈夫是一个沉稳的人,能够积极投身于当地社区的活动,从事诸如她所笃信的妇女选举权这样的事业。爱德华有时也说话尖酸,为人苛刻。他一召唤,他的家人就得停下手头的事情,他的秘书们总是执行他过分而苛刻的要求,因为他们都崇拜他。玛格丽特·米德在自传《黑莓冬季:我的早年岁月》中写道,她总能巧妙地处理与父亲的关系,对此她颇感自豪。当她还是孩子时,父亲曾警告她不要踢潮湿的树叶。他说如果她再踢,他就丢下她自己走;可她还是继续踢,于是他真的走了。玛格丽特坐在人行道上,哭着说“坏爸爸”扔下她这个小女孩不管,直到父亲在路人众目睽睽中尴尬地回来领着她继续向前走。当玛格丽特长大一些,她越发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遵循父亲的意愿。1923年玛格丽特大学毕业时,父亲说可以奖励她一次环球旅行和一笔可观的资金,前提条件是她必须放弃结婚的念头。玛格丽特拒绝了,而不是顺从他的权威。尽管后来她意识到,她结婚的主要原因是同时代的很多年轻女性都这样做。爱德华·米德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洞察对玛格丽特后来的田野考察产生了重大影响。多年来,他在激励疲倦的夜校学生中磨炼出的公众演讲经验,帮助玛格丽特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演讲者。尽管两人的关系中有过一些不和,但米德认为,在帮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这件事情上,父亲功不可没。母亲则由于身体欠佳、子女众多,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受到了限制。P223-225

卖贝商城 推荐:人类学之母的传奇人生:玛格丽特.米德传(英汉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