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日出(下青春心智生活读本珍藏本)/青春读书课》(编者:严凌君)-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青春读书课,滋养一生的语文课。呵护你成长的岁月,守望你心灵的日出,拓展人文视野,构筑精神家园,打造一代“新青年”,为民族的未来播种。 严凌君主编的《心灵的日出(下青春心智生活读本珍藏本)》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青少年学生养成个性,健全人格,在宝贵的青春岁月中召唤心灵的日出。
目录
上编 我也可以说“不”
在语词的密林里
在语词的密林里(4则)【中国】尘元
俗语钩沉(3则)【中国】黄新宇
将错就错(2则)【中国】甘阳
文学有真假
一束假花【苏联】帕乌斯托夫斯基
编辑的忏悔【中国】韦君宜
《钢铁》是怎样修改的【中国】郁之
地下作家【苏联】索尔仁尼琴
思想的诞生
思想的诞生【埃及】陶菲格·哈基姆
绵羊【法国】阿兰
培养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美国】爱因斯坦
人人独立, 就能独立【日本】福泽谕吉
我沾满月亮的手
我沾满月亮的手【意大利】奥丽亚娜·法拉奇
黑羊【意大利】卡尔维诺
歌手【中国】海子
陪衬人【法国】左拉
快乐的知识
快乐的知识(13则) 【德国】尼采
一片二片三四片【中国】钟叔河
神圣的遗物【土耳其】 ·内辛
射象【英国】奥威尔
爱因斯坦的来信(24则)【美国】海伦·杜卡斯等编
爱因斯坦的梦(6则)【美国】阿兰·莱特曼
活着总是 有趣的
活着总是 有趣的【美国】门肯
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国】毕淑敏
眼神四则【中国】张晓风
飞越樊篱(10则) 【法国】圣西门等
下编 青春做伴好读书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中国】中央电视台
爱迪生:发明之父【美国】沃尔特·李普曼
魔镜里的钱钟书【中国】张建术
精神的殿堂【中国】冯骥才
文化造就人
从“五月花”到“哈佛”【中国】朱学勤
平民教育的意义【中国】晏阳初
我控诉:霸道的经济【法国】阿尔贝·雅卡尔
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美国】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
墙变成了窗
宽容【美国】房龙
墙变成了窗【美国】丹尼尔·布尔斯廷
握手【英国】德斯蒙德·莫里斯
对岸的 (2则) 【中国】赵毅衡
美从何处寻
艺术在人类中的价值【法国】丹纳
精彩试读
俗语钩沉(3则)俗语是指老百姓的口头习惯用语,千百年流传沿用下来的,其中千奇百怪、花样百出,许多俗语的原意已经被人淡忘,人们只是口耳相传,不假思索地袭用。当代学者黄新宇《俗语钩沉》一书,广泛扒梳史料,钩沉索隐,告诉你众多俗语的来源,让你享受一番发现的快乐。比如:中国人好吃、爱吃,或许是世界 ,见面的问候语却是“吃了吗?”骂人又是“吃饱了撑的”,其中隐藏着国人饥饿累累的历史。为什么说“六六大顺”,别的数字就不大顺?今人常用的“跳槽”一词,推敲其来源会让你大吃一惊……吃饱了撑的球迷闹事,有人斥之日:“吃饱了撑的!”孩子调皮,家长在吼叫:“撑的!”丈夫有 之举,妻子投来白眼:“没事撑的!”此俗语开初盛行于北方(尤其是北京),后来风行全国。虽非辱骂之辞,却颇含贬义与谴责味。
要探讨这一俗语之缘起,须从语言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考察。
如同被鲁迅讥为“国骂”的“他 ”一样,中国有一句通行的问候语(可称为“国问”):“吃了吗?”这一不分时间、不论地点、不计场合的问候语,常常令异域人士大惑不解。其实,考之史实,人们即可释然。
先贤有言:“食色,性也。”又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维系生命的基本途径。可是,古代生产力低下,加上水旱天灾,先人要管饱肚子 非易事。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统计,三千年间,中国大灾荒5258次。据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统计:公元初至于19世纪,我国18省共发生水灾658次,旱灾1013次。社会学家陈达统计:公元前206年至1936年,二千余年来中国共发生水灾1013次,旱灾1060次。上述数字当然不是 的,但大体可见一斑。频频的水旱虫灾,自然使国人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中国救荒史》载:西汉末年,死于饥荒者高达2000余万人;清代嘉庆至光绪70年间,共饿死6000万人以上;民国9年至25年(1920~1936)因饥荒而饿死者达1800余万人。
时间推移到现代,国人还在为温饱问题而忙碌。
《1988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我国城市居民年均收人916元,支出848元,其中食品开支473元;农民年均收入463元,支出398元,其中食品支出220元。显然,无论城市或乡村,吃的支出俱占了一半以上。结论很简单:国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为嘴巴而奔忙。“喉咙深似海”,此之谓也。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推断:“吃了吗”这一问候语,是对对方的生存的关怀——而且是 意义上的关怀。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的中华民族,选择了这样一句看似粗俗的问候语,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人的行为与肚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吃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