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导读版 精装带注释 80余幅鲁迅博物馆馆藏插图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同步阅读-图书推荐
产品特色
-
-
-
-
编辑推荐
★ 资深鲁迅研究专家联袂推荐
★ 名家导读、注释
★ 馆藏插图:80余幅鲁迅博物馆馆藏图片
★ 附赠8张精美励志卡
★ 资深鲁迅研究专家联袂推荐:鲁迅学会会长,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郑欣淼,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原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知名鲁迅研究专家李文儒联袂作序推荐。
★ 名家导读、注释: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人民大学教授、潜心研究鲁迅三十余年的鲁迅研究大家黄乔生撰写导读,深入浅出、平易近人,讲述鲁迅人生、人格、写作风格的方方面面。
我们为什么要读鲁迅?
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鲁迅?
层层深入的解读,为读者掀开严肃的面具,看到一个深情、幽默且妙趣横生的大先生。
黄乔生先生亲自编写每一条注解,使这本《朝花夕拾》不像一本教材,而只像一本假期的枕边书。
★馆藏插图:80余幅鲁迅博物馆馆藏图片,图文并茂,还原一个教科书中看不到的鲁迅,呈现博物馆中才能看到的珍贵史料。
★附赠8张精美励志卡:“旅行”“时间”“读书”“沉着”“润物细无声——我亲爱的老师”“海内存知己——我亲爱的同学”“读万卷书——我的读书计划”“课程表”。正面均为值得留念的馆藏四色彩绘图,背面包括精美铅笔手绘图、鲁迅的箴言和便笺、和一些邮票式双色图等——精致美好而各不相同,给孩子一个难忘的学习记忆。
★纸色柔和,进口鸿雅书纸。
内容简介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经历,文笔生动隽永,读之兴味盎然,鲁迅也说这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来的”,是中国现代散文不可不读的妙篇佳作。
本书为《朝花夕拾》专家导读版,内录鲁迅博物馆副馆长、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黄乔生为《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鲁迅的童年际遇和学习生活入手,还原了一个真实鲜活的鲁迅,讲述了《朝花夕拾》背后的故事。同时,黄乔生还带领大家对《朝花夕拾》进行了研讨,让读者更深一步思索和领略《朝花夕拾》的文学魅力。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国小说史研究、翻译等领域贡献卓著。有《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行世。
黄乔生,1986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常务副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著有《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鲁迅与胡风》《鲁迅:战士与文人》《八道湾十一号》《字里行间读鲁迅》《从周集——序说鲁迅、周作人》等,另有译作多种。
精彩书评
★《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
——现代史学家 王瑶
★青少年读者应多读书、多读鲁迅,长大做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人。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 郑欣淼
★《朝花夕拾》在文体上别有创意,小说笔法与随笔韵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别是一番境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原鲁迅博物馆馆长 孙郁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中国鲁迅学会理事钱理群
★在这些散文里,能够明显看到他清醒的理智,感觉到战斗的光芒。
——现代作家钟敬文
★ 人到中年的鲁迅“撒开手”写出的少年到青年、家庭到社会、国内到国外的生命片断,本就趣味盎然;辅以专职研究鲁迅几十年的黄乔生的精到导读,自然会读出更多的趣味来。
——原鲁迅博物馆副馆长 李文儒
目录
1-小引
5-狗 猫 鼠
19-阿长与《山海经》
30-《二十四孝图》
42-五猖会
50-无常
6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74-父亲的病
83-琐记
98-藤野先生
110-范爱农
125-后记
导读 / 黄乔生
147-“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 《朝花夕拾》的由来
157-“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 《朝花夕拾》的丰富内涵
177-《朝花夕拾》问答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狗 猫 鼠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脚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我于是就间或留心着查考它们成仇的“动机”。这也并非敢妄学现下的学者以动机来褒贬作品的那些时髦,不过想给自己预先洗刷洗刷。据我想,这在动物心理学家,是用不着费什么力气的,可惜我没有这学问。后来,在覃哈特博士(Dr. O. Dähnhardt)的《自然史底国民童话》里,总算发见了那原因了。据说,是这么一回事: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大会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它问。“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
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从此以后,狗和猫便成了仇家。
日尔曼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独有这一篇童话却实在不漂亮;结怨也结得没有意思。猫的弓起脊梁,并不是希图冒充,故意摆架子的,其咎却在狗的自己没眼力。然而原因也总可以算作一个原因。我的仇猫,是和这大大两样的。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些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不朽的著作,这本书出版已超过九十年,仍是当代青少年不可不读的一部作品。无论从遣词造句、文学修养,还是美学美育、人性洞达方面,《朝花夕拾》对当下青少年的成长都有着其他书本无法替代的作用。黄乔生先生导读的这部作品,拓展了知识点,以鲁迅本人入手讲述了一部著作的由来和深意,从一本书追溯和探寻了鲁迅先生整个一生的文学脉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更加全面的鲁迅的形象。青少年朋友们应多读书、多读鲁迅,长大做一个有思想、有担当的人。
——郑鑫淼
鲁迅说《朝花夕拾》写法:撒开手,只要抓住辔头,就不必害怕跑野马;过于拘谨,很容易走到小摆设的路上去。人到中年的鲁迅“撒开手”写出的少年到青年、家庭到社会、国内到国外的生命片断,本就趣味盎然;辅以专职研究鲁迅几十年的黄乔生的精到导读,自然会读出更多的趣味来。
——李文儒的推荐
《朝花夕拾》在文体上别有创意,小说笔法与随笔韵致交融,行文别是一番境地。鲁迅既不忏悔,又不高傲,他对旧事物的冷视,让人觉出他的深切的坦率,他的冷酷的和漫画式的笔触,是对老中国儿女生活秩序的颠覆。而冷嘲中又带着那样多的暖意,读了让人久久地感动。
——孙郁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