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大杂烩》-图书推荐
作者:杨四耕,李春华 主编

定价:52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页数:239

装帧:平装

ISBN:9787567569980

●前言有逻辑地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
●章家底清晰化:很多时候起点决定了终点
●小触角课程: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
●俱乐部课程: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期盼进入学习
●第二章愿景具象化:让课程哲学映照鲜活的实践
●小精灵课程:用美好温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牧歌式课程:农田里有教室,菜园里有学问
●第三章结构图谱化:改变碎片化学校课程格局
●“B-I-G”课程:男孩女孩,阳光下尽情绽放
●立体式课程:让每一个孩子渡向希望的彼岸
●第四章内容整合化:还原完整世界的真实面貌
●涟漪式课程:每一个孩子都是奇迹
●紫荆花课程:让每一朵“紫荆花”绽放得更加艳丽
●第五章实施立体化:把整个世界视为课程的空间
●新田园课程:让每一颗种子茁壮成长
●金字塔课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空
●第六章评价多样化:把评价作为课程变革的有机构成
●地平线课程:创造一片蓝天,让学生自由地飞翔
杨四耕、杨文斌主编的《突破大杂烩:有逻辑的学校课程变革》为“品质课程丛书”之一。
对中小学而言,良好的课程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倾听感,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逻辑感,它是严密的而非大杂烩或拼盘的;三是统整感,更多地以嵌入方式实施而非简单地做加减法;四是见识感,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而不以知识拓展与加深为取向;五是质地感,课程建设触及课堂教学变革,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深刻影响。
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应该建构一个基于特定逻辑而组织化了的课程体系,将各课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逻辑的“育人整体”。换言之,一所优质学校应该提升课程理性,应该建构自己的课程模式,这是有逻辑地推进学校课程变革的一个显著标识。
杨四耕,李春华 主编
杨四耕,曾在小学、初中、高中任教十余年,后求学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现任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专攻学校教育哲学、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以及高效教学经验的提炼,创立了“一页纸教学法”,一批实验学校因此而改变。
丛书总序学校课程变革要有“零度”思维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扎根之所。本世纪之初启动的课程改革,至今已近二十年,但是还有个别学校无动于衷、毫无课程意识,还有学校处于“等条件成熟了再说”阶段,还有学校担心课程改革对教学质量有影响,还有学校一味地摆问题、讲困难,就是不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白了,这些学校根本不把课程改革当回事儿。也难怪,当下中小学都很现实,对教学管理抓得很紧。在他们的心里,课程开发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情,“重要的还是教学质量”。大多数学校课程管理都比较薄弱,课程改革不受重视。从现实情况看,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普遍处于沉睡状态,课程开发能力普遍比较薄弱,基本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课程,不懂得如何挖掘资源活化课程;甚至还有不少校长还存在“课程是虚的东西,只要上好课就行了”等错误认识。嘉定区地处上海西北部,是典型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有“教化嘉定”之美称。近些年,我们围绕“品质课程”项目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