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语文:拆开来说》》(朱自清)-图书推荐
编辑推荐语
◆从1921年至1948年近30年间朱自清先生创作的大量关于国文学习的文章中,选出了超出既定篇目数量两倍的文稿,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摘,zui终确定了此书的目录。书中内容不仅包括“怎样学习国文”,同时还有大量关于经典阅读的文章,力求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精心划分章节,按主题编辑,对疑难词句皆有注解,独创性的“编者注”让阅读 具有针对性。◆紧贴 对语文学习“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要求,将学生带出语文学习的困境。◆根据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时代背景, 插画师精心创意设计,手绘精美插图,画风与朱自清先生的文字相辅相成。◆了解朱自清教育思想的一面镜子,汇集富含朱自清教育精神的经典文章于一书。◆国文教育的典读范本,值得开卷细读。◆塑造自身精神,发现国文之美。
内容提要
《拆开来说》是一本较全面的关于朱自清先生对于语文学习方法的小书。朱自清先生认为“中学生念国文的目的,不外乎获得文学的常识,培养鉴赏的能力和练习表现的技术”,因此全书也正围绕这三方面展开论述。朱自清先生超乎寻常地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的崭新意义上,重视经典训练。同时竭力主张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语脉”,并进而推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该书对学生及老师而言具有实际的效用。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 的散文家、诗人,同时还是把毕生心血无私地奉献给莘莘学子的语文教育家。
目录
序 怎样学习国文
知识与技能
(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高中毕业生国文程度一斑
论朗读
论诵读
诵读教学
论诗学门径
了解与欣赏
论校本与写作
文病类例
写作杂谈
关于“月夜蝉声”
文学与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工具)
什么是文学
文学与语言
语文学常谈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人话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鲁迅先生的杂感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经典训练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止在实用,还在文化。)
古文学的欣赏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说文解字》别论
《尚书》别论
《诗经》别论
《春秋》三传别论
四书别论
《战国策》别论
《史记》《汉书》别论
《古诗十九首释》前言
王安石《明妃曲》
精彩试读
记得在中学的时候,偶然买到一部《姜园课蒙草》,一部彪 蒙书室的《论说入门》, 高兴。因为这两部书都指示写作的 方法。那时的国文教师对我们帮助很少,大家只茫然地读,茫然地写;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后来才知道那两部书并不怎样高明,可是当时确得了些好处。论读法的著作,却不曾见,便吃亏不少。按照老看法,这类书至多只能指示童蒙,不登大雅之堂。
所以真配写的人都不肯写;流行的很少有像样的,童蒙也就难得到实惠。
新文学运动以来,这一关总算打破了。作法、读法的书多起来了;大家也看重起来了。自然真好的还是少,因为这些新书——尤其是论作法的——往往泛而不切;假如那些旧的是琐屑,束缚性灵,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大而化之了——这当然也难收实效。再说论到读法的也太少,作法的偏畸的发展,容易使年轻人误解,以为只要晓得些作法就成,用不着多读别的书。这实在不是正路。
自己也在中学里教过五年国文,觉得有三种大困难。
,无论是读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第二,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第三,作的方面,总想创作,又急于发表。不考虑实际的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 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总想创作, 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节选自《文心·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