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经典著作译丛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经典著作译丛

  共产主义是某一社会组织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中,一切人力,即一切手、脑和心的运用,一切能力、一切智力和一切感情的运用 都是为了使每一个人(按照人人平等的关系)能够尽量充分满足自己的需要、欲念和希望,换句话说, 尽量充分享受自己的个人自由。

  由此,每个人都具有这种道义上的动机∶为了上述目的使用自己的力量、思维和感情; 为了大家的利益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特殊利益使用每一宗继承来的力量、思维和感情的财富。

  人心是试金石。一个人,如果他的一颗心为最普遍的目的及其维护者而充满牺牲、爱情、勇敢、同情等一切高尚的情感,他必定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人,如果他的理智从内心深处维护共产主义,爱护和培植那些高尚的感情,他必定尊重共产主义的学说。

  凡是这样的人,他们身处优越的生活地位,他们可能由于共产主义的实现而丧失这种地位,却仍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尽些力量,我称之为共产主义者。

  凡是这样的人,他们并不指望靠实现共产主义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他们关心千百万贫苦人生活状况的改善更重于关心自己生活状况的改善,认为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有可能改善贫苦人的生活,因而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努力奋斗,我称之为共产主义者。

  ——《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

  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 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主要理论基础。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诞生了诸多代表人物,其中托马斯•莫尔被视作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

  空想社会主义是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憧憬。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于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空想社会主义也是一种缺乏现实力量和正确方法的理论设想,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是“皮毛”,流于表面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未能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 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给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此从空想走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