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悲哀:鲁彦精品文集刘磊 编作者介绍、内容简介、图书详情、目录
内容简介
鲁彦(1901-1944年),浙江镇海人(现浙江北仑区大碶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鲁彦、返我。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鲁彦出生于农村商人家庭,小学未能毕业便去上海洋行当学徒。受“五四”新思潮影响,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1923年夏,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一师任教。同年在1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女作《秋夜》。此后陆续有许多小说发表,早期代表作为《柚子》。1926年出版一部小说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1930年至福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为重要的乡土写实派作家。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任文协桂林分会主席,并主编大型刊物《文艺杂志》,有《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细腻、朴素、自然,是鲁彦作品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茅盾认为:“在描写手腕方面,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鲁彦总是用细腻的文笔描绘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主旨在朴素的故事叙述中自然地流泻,语言清新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鲁彦是以乡土文学代表作家的身份确立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他的创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国江南小镇为背景,描摹了浙东农村的人情世态、民风习俗,显示了朴实细密的写实风尚。《现代文学精品文集:童年的悲哀-鲁彦精品文集》所选文章定能让读者领略作者细腻笔风及朴素自然的叙事风格,进而领略江南小镇风情。
作者简介
暂缺《童年的悲哀:鲁彦精品文集》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暂缺《童年的悲哀:鲁彦精品文集》目录